APP下载

浅析肖邦《练习曲》Op.10no.3 的艺术特征

2022-11-05梁程程河南大学

艺术评鉴 2022年15期
关键词:练习曲大调乐句

梁程程 河南大学

一、肖邦《练习曲》创作背景

肖邦创作的24 首练习曲基本上是不分时期的,因为其没有强烈的风格上变化,但从创作的地点和时间上划分,可以分为早、中、晚期。肖邦的练习曲创作全部都在他音乐生涯的中早期,即是在华沙时期和刚到巴黎那个阶段,大约在1829 年到1836 年这期间创作。这个时期的肖邦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正在被人们广泛熟知,也是获得声誉的“得意”之时,生活还未发生波折,基本上还未受过很大的挫折和打击,这也是代表着肖邦音乐最朴实、明快和青春昂扬的一个阶段的作品。

著名的肖邦练习曲第三首《E 大调练习曲》即“离别”,创作于1832 年8 月,是肖邦刚到达巴黎的时候创作的。肖邦的练习曲从来没有自己命名过,他极少为自己的音乐加标题。因此作为演奏者,在弹奏时也不要因为后世加的标题(可能对推广作品有帮助)局限进去。可以说“离别”这首练习曲不一定是为离别而写,但从时间来理解,这时的肖邦刚到达巴黎,突然得知自己短时间内不会再回到华沙的消息,肖邦的第三首练习曲或许和思乡有关。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旋律性练习曲,也是肖邦在练习曲上的独创。作为练习曲,大多数都是快速度的练习手指的硬技巧,而这首练习曲则是演奏旋律的技术,肖邦认为音乐的演奏旋律和连贯性与快速的和弦织体训练同等重要。这部作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均缓慢抒情,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中部音乐情绪与之存在鲜明反差。其共有三个声部,并不像巴赫的复调那样多声部,每个声部之间的关系都是平衡的,互不牵连。而这首练习曲的三个声部是互相联系,由高声部作为主旋律,另外两个声部作为烘托和低声的伴奏,相辅相成。曾有记载肖邦是这样说:“在我的一生中恐怕再也不会写出这样优美的旋律来了。”

二、《练习曲》Op.10no.3 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

练习曲作品号Op.10no.3 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的作品,即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2/4 拍。A 段呈示部是抒情的慢板,B 段展开部是带有炫技性质的乐段,A’再现部抒情的慢板,B 乐段无具体的速度标准提示。

1.呈示部

第一部分为8+12 的非方整性结构,E 大调做陈述。第一乐段a 乐句(前5 小节),由弱起开始,从属音到主音的进行,最后到主音结束。音程均在三度以内,以级进和小跳为主。节奏型是切分和附点,以前八后十六的音型表现。其中还有大量延音线的加入,使前后小节之间紧密相连,使整体旋律在主音和属音之间连续转换进行着。b 乐句(6~8 小节),与前一乐句形成反差,但乐句的旋律未有大的变动,多以级进为主,核心织体仍是保持低声部的和中声部的节奏。连音线仍然联系着小节之间音乐旋律。第6 小节旋律级进,直到第7 小节小跳至第六级音C 上,紧接着向下五度的回转,有一种“峰回路转”之感,但又有一种欲言又止,最后以属七和弦半终止结束。

第二个乐段开始是主题a(9~13 小节)乐句的再次出现,起到强调和巩固的作用,紧接着b’(14~16小节)乐句是第一段b 乐句的自由模进,在音程上依然是级进,两小节进行了向上三度的模进,力度不断增强,使织体不断增厚。到第16 小节,高低声部以十六音符跳音反方向推进,为接下来的音乐发展做足了准备。最后一个乐句c 乐句(17~21 小节)出现,由三个乐节组成,依然使用延音线,相同的十六分音符的级进向下,四分音符加上延长线的应用,使旋律的整体听觉变得舒缓。首音由一级音下行三度到六级,下行三度再到四级,最后到主音和弦呈示部结束。

2.展开部

第二部分(21~61 小节),属于对比性中部,速度方面与呈示部形成鲜明对比。旋律调式仍以E 大调为主,其中出现了很多片段式的乐段,笔者将根据音乐的织体结构划分每个部分,21~29 小节、30~37 小节、38~46 小节、47~54 小节、54~61 小节。

21~29 小节出现两组模进即d(21~23)、d(23~25)、d’(25~27)、d’(27~29)。开始以E 大调为主调,d乐句是在副属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与第一段音型节奏相同,主要以十六分音型节奏为主。d’和d 两者是上行二度的自由模进,以离调和弦进行。

30~37 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即e(30~33)e’(34~37),两个乐句关系e、e’仍然是向上二度的自由模进。调式调性由E 大调—下属音A 大调,最后到属音B 大调。e 乐句开始的两小节变为四个声部。由A大调向a 小调转换,旋律声部以附点八分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的切分节奏进行。接着32~33 小节,双手均为和弦的三度以内音程和弦,十六分音的节奏型两和弦为一组,往相反方向同时跳进四度或五度的离调和弦,双手交叉反向进行。32 小节通过E 调的重属七和弦到了属音B 大调过渡到e’乐句。

38~46 小节,旋律线条开始模糊,没有固定的节奏,而且开始利用离调和减七和弦的不和谐性。在纵向上的音程是四度以内的和弦,和弦的进行向相反方向延伸,横向上是以五度以内的和弦跳进进行,音区不断向顶端靠近,直到最高音,也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

在47~54 小节,与前一段的音型织体一致,但和弦的音程扩大为五度、六度。在横向上,和弦在五度以内进行。调式一直飘忽不定,临时变化音使音乐达到了光怪陆离的效果。双手和弦同时向外延伸,同时向里靠近交叠着,到了52~53 两小节,双手连续向外扩张,使全曲达到了又一个高潮,以属音结束,为即将到达的再现部的调式回归提前做准备。

在54~61 小节,作为连接部出现,与本段的其他部分节奏上和织体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逐渐弱下来。同时织体上又变回了最初的三个声部,旋律声部出现,调式开始趋于平稳,逐渐恢复到主调上。前四节是两组乐节向下三度的自由模仿,延长线依然贯穿于主旋律中,像是作者不再反抗和挣脱。58~61 小节主旋律出现E—D 的交替转换,节奏由十六分—八分—十六分的节奏型,到最后均为十六分的节奏,调式即将回归E 大调。

3.再现部

第三部分(62~77 小节)回到原来的调性E 大调上回原速。再现部在结构上只有一个乐段,再现了首部的主题,最后以20、21 两小节的旋律动机结尾,深化了主题,统一全曲。其中出现了由C 到#G 的增五度音程,运用下属和弦到进行变格补充终止,为旋律披上了朦胧的色彩,至主音E 上结束。

(二)和声

《E 大调练习曲》第二段的和声变化可谓是色彩斑斓,为了推进情绪变化,作者运用了大量七和弦九和弦进行转换。像30~35 小节,两个平行的乐句,30小节中转到E 的四级音A 大调上,紧接着31 小节又变成了A 和声大调,和声变化是Ⅳ—Ⅳ级的属七和弦—Ⅳ—Ⅳ级的属七和弦。为进一步激化情绪,34、35 小节的和声又变为了E 大调的属音B 大调上,紧接着转为b 小调,和声的变化为Ⅴ—Ⅴ级的属九和弦—Ⅴ—Ⅴ级的属九和弦。

全曲出现的两个高潮和声像是为了表达作者联想到现实的残酷,一种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如波涛般的在心中激荡着。其中有大量的不和谐音程引入,运用了三、六度和声的下行,以及四、五度和七度的反向模进形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音程结构,使音乐的肢体更加丰富、张力更大。特别是在中段两个高潮中卓为突出,38~42 小节,9 次连续使用E 大调四级的减七和弦转位——五级的减七和弦转位——一级减七和弦的原(转)位,这里把肖邦和弦的排列缜密的逻辑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右手连续上行,左手连续下行,双手的音域跨度越来越大,再结合着由弱,渐强,再由弱,渐强,突出了紧张的音乐情绪,复杂多变,最后达到ff 最顶峰。

(三)速度:节奏思维和自由速度

1.节奏思维

节奏在音乐中举足轻重,控制着音乐的“心跳”,使整个作品有生命力,奠定着一种特有的基调。肖邦《练习曲》中,节奏运用是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一直以“钢琴诗人”著称,不光是肖邦音乐旋律为之动容,节奏思维也至关重要,民族化、梦幻化、戏剧化无不隐藏在其中。练习曲Op10.no3 这部作品完满的呈现绝对离不开和节奏的统为一体。笔者将细化这首作品的节奏特征。

(1)音型—节奏与结构的组合

在作品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出肖邦在内声部和低声部所运用音型结构均相同。1~5 小节中,低声部和内声部为三十二分加八分加三十二分的组合,和四个三十二分音符的内声部组合,并且均在第一和第三部分惯用到底。左右手所用的固定音型明显带有舒缓和梦幻性的色彩。节奏音型巧妙衬托出高声部的主旋律,突出了主线条歌唱性的特点,肖邦音乐创作中多有歌唱性的特点。

(2)切分节奏

在整部作品中以切分节奏贯穿,切分节奏稳健,能使节奏的强拍延伸到弱拍,也能将弱拍延长到强拍上去。1~4 小节可以知道,这部分的切分音属于提前。左手的切分节奏在音乐中是动力化的表现,提前使整个音乐平稳进行,并且更加严谨和规整,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严肃而又庄重。

(3)分句

每个句子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通过分句,使这部作品的陈述感更强,每句都是不同的意思。在17~21 小节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右手掌握着旋律线条启动,结束是以分句的乐思结束。

2.自由速度

透过音乐的历史长河来看,不难发现弹性节奏这种因素在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至巴洛克时期仍以即兴式的演奏呈现,一直延续到19 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时期也受其感染,因时期特点、个人自信以及个性的发展,人们更加崇尚自由,即音乐家创作中也少不了情感的抒发和想象力的描绘,因此“自由速度”在此期间得以应用和发展,这个时期肖邦则是其中一位善于用此节奏因素对作品进行表达的匠人,甚至有些人会这样说,在任何一种音乐中,无视自由速度就不能触及到肖邦音乐的灵魂。

这种节奏因素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但作为《练习曲》题材出现自由速度因素的作家恐怕少时又少,肖邦的《E 大调练习曲》就在其中。虽在谱例中未有自由速度,但从其中的音乐语言标记稍稍活跃一点地、加紧加速地、狂热地、热情地等一系列的表情记号,还有力度记号很弱、弱、强、中强、很强、渐弱、渐强、突强、强后即弱等,都潜在地告诉读谱者,这首练习曲的速度需要自由速度的演奏方式去呈现。对于自由速度的把控,作为初学者更应该以多听多分析来总结大师们的弹奏技法,应用于自己弹奏的曲目上。

李斯特说起自由速度问题非常诗意。他对自己的学生伊凡·涅利索夫(俄罗斯钢琴家)说:“你看那棵树,风儿在拂动它的叶儿,使它活了起来。但是树还是树,这就是肖邦的自由速度。”

因此弹性节奏的使用需要谨慎,稍加不注意就会造成整个作品的呈现效果杂乱无章,音乐本有其自己的律动性,弹性节奏赋予音乐更鲜活的生命。同时,完美的呈现离不开演奏者良好的乐感,以及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思考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听和思考分析以及实践得来,终会自如面对、有收有放、游刃有余。

(四)歌唱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练习曲Op10 第三首,又名《“离别”练习曲》,这是肖邦练习曲中少有的慢速开头的作品,后世都称其旋律细腻,像忧伤的散文诗一般。浪漫主义时期是冲破理性的枷锁,把自由、情感和想象作为首要,因此这首练习曲一定也蕴藏着肖邦所要表达的情感,即使后世人并不能完全读懂肖邦的本意,但音乐的通感也一定会指引到同一个大方向的。

第一段音乐一开头,由弱起作为开始,主旋律声部响起,像是在讲述故事,娓娓道来。音与音之间以及延音线在小节与小节之间的连接,使整个音乐旋律由点及面,没有一丝缺口,营造了和平、宁静的氛围,把人们仿佛带到了他回忆中的故乡里。高声部的旋律悠扬婉转,在低声部的映衬下,好像在讲述他怡然自适的童年时光。第二句又带有些忧伤在其中,承接着第一句的回忆童年,后又想起了现在要离开自己故乡的情景,是一种怅然若失的心情。到18 小节恢复至pp,表现作者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加深,但又欲言又止,克制住了心中的感伤,整个呈示部是舒缓和流畅的。

第二段与第一段相比明亮得多,不再压抑着心中悲伤的情绪,但紧接着是离开家乡的紧张不安,音乐随情绪的变化也加紧加快,旋律连奏变为了双音的断奏加连奏的方式呈现,充满了戏剧效果,生动表现出作者心理的焦躁和内心的挣扎,与现实抗衡的情感,同时调式的临时改变(30~31 和35~36 小节)一连串不协和音程的出现,已是焦躁、压抑笼罩。随即进入全曲的高潮,增四减五度,六、七度音程的出现,和弦的反向进行,几乎有些“失控”。一直到54 小节后,旋律线条逐渐显现,情绪稍稍平复,为接下来主题再现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段节奏回原速,优美恬静的氛围又开始慢慢扩散,作者内心的斗争在悠扬的旋律中得到心灵解放,也有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情感,开始直面现实人生,再次用婉转的旋律回忆过去,娓娓道来,虽然离别故乡是痛苦的,但一切都是暂时的,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相信明天,充满希望。李斯特在《李斯特论肖邦》一书中说道:“肖邦的性格虽然如此的矛盾而复杂,但在他身上有着火一样的想象力,他的情感达到狂暴,而他的肉体是孱弱的、病态的,这种痛苦应该是不能忍受的,而他却从来一点也不表现出来。”

三、结语

肖邦对整首作品的技术进行了充分展现,同时也开创了演奏领域的新技巧。它冲破了只练习技巧而少了音乐性的惯例,把音乐性与技巧性巧妙结合。对于当下,不仅被视作一部出色的练习曲教材,而且更是一部形象明朗的艺术作品。其演奏风格是简单和朴素,归于自然与淳朴,这一音乐理念也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音乐观念。音乐在这一时期“回归自然”。试图从任何一个角度去概括肖邦的音乐特色都是有缺陷的,他的音乐特色就像是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分散于他的每一部作品之中,充斥着每一处承转起合的细节,而且形状各异。拥有“钢琴诗人”美誉的肖邦,无法完全囊括他的音乐特点,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形容他的音乐再合适不过了。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锋”,他的这种承前启后的体裁“创新”,对同期以后的作曲家都有着“启蒙”性的影响,使练习曲这一体裁得以延续至今,成为现代人们学习钢琴必不可少的音乐练习。因此肖邦的练习曲在如今受众之大,他的作品在世界音乐之林的地位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练习曲大调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