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石中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2022-11-01刘平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画像石服饰

刘平平

(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山东 沂南 276300)

0 前言

汉画像石中女性人物服饰是汉代服饰元素的直接体现和高度概括,可以说其审美特点就是汉服主要审美特征。汉代女性服饰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风貌,汉服本就属于艺术品范畴,而汉画像以画作为艺术载体,使女性人物服饰带有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可以说是艺术的嵌套,也因此造就了汉画像石女性服饰文化审美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元性。时至今日,依旧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相信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女性服饰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历史与文化。

1 汉代画像石概述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穴、墓室及墓阙等丧葬建筑上雕刻画像的砖石材料,其本质是我国汉代祭祀性丧葬文化的一种,也是我国古典美术艺术的巅峰代表,对汉代之后的美术创作和风格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丧葬专用建筑材料,其表面有模印、彩绘及雕刻,不仅主题丰富,而且形制多样,承载着我国汉代的社会文化发展和艺术审美倾向。我国汉画像石产区分布广,现有四大主产区:河南安阳、鄂北区,山东、苏北、皖北区,四川地区以及陕北、晋西北区。中原、齐鲁、川蜀这三地是秦汉时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陕北、晋西北区则是重要的军事边防重点,目前挖掘和发现的汉画像石数量已过万,根据汉画像石的内容分类来看,能体现汉代女性服饰特点的主要是神仙女神造像和现实世界中的贵族妇女、侍女、劳动人民以及乐舞伎人等。

2 汉画像石中女性服饰的审美特点

2.1 实用性与艺术性

服饰的实用性是服饰艺术触感与观感的体现,也是形成的物质价值主要因素,其本身与美观并不冲突,所谓“顺心合体”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众多汉画像石女性服饰中都可以看到这一审美特点。

在汉画像石女性服饰中的实用性审美主要体现在穿着作用、服饰款型和衣料材质上,需要满足人们穿着的基本诉求,因此具有遮蔽躯体、保暖纳凉以及便于存放小物件的功能。其中在汉画像石女性服饰中的“交领右衽”就是实用性审美特点的高度集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直领、方领和交领。其中直领又称为对襟,是汉代妇女在日常活动中最常见的服装,对襟是汉代服饰长时间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产生时已具有了相应的服饰制度。随着汉代纺织技术的全面升级,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服饰生产力的发展,使服饰种类更丰富,实用性与适用性更强,其中单统计平纹素织物不仅有纱、绢,还有缟、缦、毅等品种。不仅如此,我国南北地域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服饰款型用料也有很大差别,我国古代北方气候干燥,降雨少、多风且温度低,我国陕北汉画像石产区的女性服饰经常会看到皮毛、棉料、毛呢、锦缎等厚重且保暖性好的面料,能够体现北方游牧民族豪放之美;而南方气候温润,潮湿多雨,在我国鄂北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中,女性服饰多是较为轻薄柔软的材质,结合相关的出土服饰文物,可以发现棉、麻的占比较大,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我国古代南方女性的柔美、灵动气质。

汉画像石女性服饰的艺术美,是人们从汉服的审美角度出发的,审美范畴不仅包含外在的纹样、造型,更注重其内层的文化价值底蕴。就汉服的艺术造型美来说,服饰的样式是影响视觉观感的最主要因素,不仅要突出女性人物的曲线美,还要突出人体身材的匀称协调美。在汉画像石的观察和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舞女都穿着突出腰肢线条的深衣,作为最受汉代女性喜欢的深衣样式具有整体紧窄、版型舒展的特点,其腰部以下设计多为层层叠绕的喇叭形状,可以在对比衬托的作用下突出女性腰部纤细的身材特点;在袖领口部位多以不同花纹进行修饰,强调个性化美感。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记录了当时30多种色彩名,例如绛、绛紫、丹、朱、翠,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红调、绿调、黑灰调、黄调、青蓝调等,搭配丰富的纹样,可呈现出简洁、大气、婉约的多变风格,在纹路技法上也有不同的方式,除了传统的织造与刺绣,还包括绘画、彩绘、印花、敷彩、镶嵌等,从流畅的版型线条上,可以看出不同纹样组合的分明层次,也可以感受到我国汉代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和高超纺织工艺。

2.2 等级性与多样性

在古代服饰认识统一前,保暖美观是服饰在生活中的实用和审美意义,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服饰也有着阶层和等级意义。正是因为汉代国力强盛,有着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女性的服饰选择比较多样化,再加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服饰制造的品色、图案、纹样等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在文化制度的影响下,服饰还发挥着区别身份和地位标准性作用。服饰的等级观念在先秦之前就早已形成,汉朝初期虽然仍以秦朝的服饰制度管理,但还未形成严格的服饰制度。随着汉武帝时期的服饰深化改革,服饰等级制度才逐渐严格起来,当前我国主要汉画像石产区的女性服饰就体现着鲜明阶级性和范式严格性,衣料粗细、掌纹数量、冠冕形制、配色、配饰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以女性服饰上的花纹和颜色为例,在《后汉书》中就有记载,统治阶级中的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服饰颜色可用12色,而贾商女儿出嫁只能选择浅黄、浅青。

汉画像石中的女性服饰也有不可忽视的多样性,服饰呈现丰富多样特点。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女性自身的审美艺术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审美融合与影响。以女性深衣为例,分为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其中直裾深衣在最初属于内穿絮棉内衣,需要搭配其他外罩,随着样式的改进得以变为外穿,因此也叫作袍。曲裾深衣还可分为半臂曲裾深衣、长袖单层曲裾深衣和多层绕襟深衣,在穿着时可以搭配不同的腰间系带、衣襟装饰、领口袖口花边等。

2.3 写形性与写意性

根据原有物品的样子最大限度地还原表达可称为写形,写形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手法,还原现实、生动形象也是汉画像的最主要特点。在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到许多真实的生活场面例如宴饮、庖厨,从服饰细节部分可以看出刻画的真实性。而有时,在观察汉画像石女性人物服饰时我们会觉得衣服未画完全,且更像是简笔画,虽然只有几笔细节,但却彰显着神韵,这就是相对于写形的另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写意。写意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灵魂,书法、戏曲、舞蹈、美术作品等艺术形式都有着一脉相传的写意性,在欣赏和研究汉画像石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汉代美术创作者从精神内涵结构物象的细节,通过省略、变形、象征、夸张等多种艺术创造手法,将人物服饰的概括性提炼了出来。而这却不代表无形,据史料考察,写意手法就源自汉画像石艺术。从其中的女性形象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极力发挥想象、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例如在河南新野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一侍女图,将女子腰部刻画为一条细线,在宽大衣袖的映衬下,营造出女子弱柳扶风的仪态意象美感,在服饰的映衬下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端庄、灵巧、含蓄、温柔的审美风格取向。

3 汉画像石中的女性服饰样式

我国汉代养蚕技术相对成熟,织帛、缝制、刺绣等工艺技术高度发展,精织服饰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在汉画像石的女性人物形象造型生动,形体比例夸张,服饰衣样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尤其是贵族女子服饰代表着我国汉代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在汉画像石中的女性服饰根据人物造型与形象特点可以简单分为两种形式:上衣下裳与衣裳连属。上衣下裳的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的造型类似于围裙,且在腰部有细带;衣裳连属主要是各种袍、襦、袴等。以下是汉画像石砖中常见女性服饰样式分析:

3.1 袍

袍也被称为深衣,最早出现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其中的曲裾深衣是汉代的礼服样式,早期的曲裾深衣搭配犊鼻裤,如果没有绕襟曲裾外衣,无裆裤就会外漏,这样的衣着在当时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因此曲裾深衣被当作正式礼服,而直裾深衣只被作为居家休闲服饰。随着后期的改进,有裆的裤子才逐渐也作为礼服。在南阳市七里园沙岗店出土的汉画像石,其中就有以高发髻侍女图,这位侍女通身服装紧窄且腰间系带,从腰线某一位置紧紧裹起,下摆逐渐放宽呈喇叭状,裙摆长且不露足。西汉时期的汉画像石刻中女性服饰的考证较少,现阶段,多是以东汉时期的直裾深衣为服饰研究的主体,直裾深衣不同于曲裾的烦琐衣襟,在端灯侍女画像石刻中,就可以发现直裾深衣的穿着便捷性和舒适性,其右衽、交领、直身和腰身都系有缎带,深衣袖子宽窄各异,衣襟竖直。另外,汉代女士深衣无论是曲裾还是直裾,依然沿用战国形式,上衣下裳一体缝合,且保持了褒衣大裙的风格样式。

3.2 襦

秦汉时期诗人辛延年的名篇《羽林郎》中就有对襦的描写“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由此可见上襦下裙的女性服饰样式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只是因为袍的普遍流行,很难看到穿着襦的女子。直至东汉末期,襦裙的样式才流行起来,在南阳麒麟岗汉墓的汉画像石刻中记录了仕女的襦裙样式,上襦长至腰间,腰部一侧系着飘逸丝带,衣袖肥大宽长,且在层叠处有纹褶,下摆长、面积大且有较强的垂坠感,整体服饰飘逸灵动、华贵雍容。襦裙是我国古代妇女最主要的服饰样式,在汉代裙这一服饰并不独立,一般都会搭配短襦,从战国到明朝在前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尽管襦裙长度宽窄有着一定变化,但其基本形式和结构却始终保持着最早的样式。在汉代,长襦一般都是从事体力劳动者的男子穿着,普通劳动女性日常都以上身短襦、下身长裙为时尚,在乐府诗《陌上桑》中就有对罗敷服饰的描写“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在襦的基本结构上,还有一种专用于乐舞的表演服饰——长袖衣,长袖衣衣身与襦结构形制类似,都是交领、右衽,还分长襦和短襦两种长度形式。为了配合舞蹈表演的需要,长袖衣在袖身部分有所加长,根据表演项目的不同,还分中长宽袖和细长袖。这在汉画像石刻乐舞百戏中可以看到女性舞者的长袖长襦,与我国戏曲和古典舞中的水袖类似,由此也可以证明水袖最早起源于汉代。

3.3 裤

裤在先秦多为无裆管裤,又名为袴,不同于将士行军骑马的全裆大袴,西汉时期的士襦妇女一般穿无裆的袴,直至汉昭帝皇后为了防止宫女勾引亲近皇帝,就命宫中妇女穿着前后系带的有裆裤,即绲裆裤。此后,从宫廷开始有裆裤就开始流行,在东汉末期,深衣、长襦也必须搭配有裆裤。在汉画像石刻中一般是男性穿着裤子,虽然女性参考不多,但却有一个极其特别款式。在乐舞百戏汉画像石刻中有一倒立跳舞的女子,其所穿着的裤子大腿与臀部贴合,且裤口格外宽大,可以说是现代流行喇叭裤的“祖宗”,以此可见汉代服饰艺术的繁荣景象。

3.4 襜褕

襜褕是直裾长衣形制的一种,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服态宽大而长作襜襜然状,故名。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有记载“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宫,不敬。”司马贞索隐:“襜,尺占反。褕音逾。谓非正朝衣,若妇人服也。”尤其可见在西汉武帝时期,襜褕因其形似女子服饰,被作为非正朝服饰,在陈鹏汉墓中的画像石砖上,贵族女子及其侍女所穿的就是襜褕,襜褕一般为交领、右衽且束腰长衣,其下摆部位为喇叭状。

4 汉画像石主要女性形象服饰与配饰特点

分析汉画像石中的女性服饰与配饰特点,需要结合不同画像石砖中所描绘的内容与女性人物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女性形象主要来自神话传说、经史故事和社会生活,以下将从这三方面分析女性形象的服饰与配饰特点。

4.1 神话传说

在汉画像石里神话传说中的女性主要有人文始祖女娲、正神西王母、嫦娥等。在汉代画像石中的女娲服饰刻画入微,通过服饰不仅可以感受其神格化,还可以感知其人格化。女娲衣着造型主要取材于汉代贵妇服饰配饰,在南阳汉画像石砖中女娲穿着雍容长袍深衣,衣摆宽大。不同于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长袍戴胜,完全就是人格化的汉代贵族妇女形象,戴胜是汉代贵妇彰显身份地位的配饰,所谓的“胜”,是由一根簪子为主要结构的两端呈腰鼓形的饰物,类似于纱帽翅,起着平衡两端的作用,结合宽大的深衣长袍,呈现出端正平稳且克制的仪态感觉。自古以来,嫦娥都是浪漫主义的形象代表,从汉画像石中的嫦娥形象来看,可以感受到汉代服饰对龙蛇图腾的崇拜,在我国许多汉画像石产区的嫦娥,都具有头戴高冠发髻、衣袖宽大拖地、束腰紧身的服饰特点,其中在张圩汉画像石中散存的月宫图,还可以看到其精美的衣纹花式。

4.2 经史故事

在经史故事中服饰特点最突出的是仗义豁达、磊落忠直的王凌母——曹氏梦云,在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中这位女中豪杰高高昂起的头上戴着帽冠,身穿拖地宽袖长袍,袖管呈锥形,裙裾为等边三角形,服饰线条简洁。

4.3 社会生活

在汉画像石中,有大量反映贵族女性的日常生活的作品,例如梳妆、宴饮,无不衣着华丽、高髻发式且发饰精致。例如,在张圩汉墓中的拥慧侍者画像石上刻画的贵妇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头戴步摇、身着宽长绣袍,裙襦拖地。仔细看,还会发现其衣纹图样之华丽,上身领口袖口为天文状图案,下身裙摆处为鳞片状配饰,类似于金线绣纹。在上文中重点分析了女性服饰样式,在此还要重点提一下贵族仕女的配饰,就汉画像石中所出现的首饰来看,除了戴胜、步摇、簪子,还有珥、擿、华胜等,汉女所佩戴的配饰代表着身份地位,贵族仕女首饰之多,非真发发量能承受,所以当时还会用假发假髻作为补充。日常的女性形象有侍女、舞女、劳动妇女。汉画像石中的粗使侍女通常出现在庖厨环境,身着简朴露足曲裾深衣,衣诀部分偏窄,且多为头顶髻或头后髻,多是后厨劳作的剪影。宫中侍女一般侍奉在贵族旁,宽袖紧身绕襟深衣且绸带系束。舞女所穿着的袍服多为紧窄长袖、衣诀宽大的版式,腰身紧束,且腰身与下摆呈“八”字形,下摆多为喇叭状,不露足。在画像石中的汉代劳动妇女衣着比较简单、无配饰,且为耕织劳作方便,大多穿着短衣长裤,露髻无首饰,但也不露足。

5 结语

综上所述,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两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艺术处于繁荣发展的状态,而且受封建价值观念的局限,厚葬之风盛行,其中汉画像石就是记录死者生前生活世界的产物。因此,汉画像石的数量众多,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作品的题材广泛,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特点,朴厚且平实地记录了舞乐百戏、生活百态、历史故事、神话祥瑞等内容。为了更好地发挥汉代画像石的历史文化窗口作用,相关研究人员应进一步探索其服饰符号。

猜你喜欢

画像石服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猜朝代
汉风新韵
鸾翔凤聚谒先贤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
论《西狭颂·五瑞图》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