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背景下广灵剪纸的产业化发展调研

2022-11-01王志芳杨宏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窗花剪纸艺术

王志芳 杨宏伟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市文物安全监测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4)

0 引言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剪桐封弟”故事便是例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民间剪纸的三大流派之一的广灵剪纸,以其生动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精湛的刀工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与河北、陕西等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定为国家级馈赠礼品,产品行销日本、美国、法国、波兰等地,受到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为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良好声誉。

1 发展源流

广灵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素有“小乌克兰”的美称,也孕育丰富多元的文化,广灵剪纸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广灵剪纸俗称“窗花”,源于当地民居的窗框装饰文化,从前窗户是在木棱格子上糊一层纸,然后再贴一层剪纸窗花,每逢中秋、春节,或结婚、祝寿等喜庆事都会用到。

1.1 历史渊源

从《史记》“剪桐封弟”的传说记起,广灵剪纸始于西周,而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的雏形则下溯到初唐,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中便有“缕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的诗句,而其正式形成大约在明代,在清道光年间才走向成熟。

广灵剪纸由民间刺绣演变而来,与刺绣相伴而生,因此有学者称“广灵剪纸、刺绣实质上是一对‘孪生兄弟’”。广灵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男耕女织的生活中妇女从不下地劳动,除了做饭就是绣花,最初相对简单,多是衣服的花边、鞋样、帽子的花纹。随着花样的复杂化,市场上就出现了专门卖花样的商家,大多是几何图形、花鸟鱼虫,即“花样时期”,由于要求变细,绣品就改用刀刻。后有人将花样剪好贴在窗户上,寓意吉祥与喜气,一传十,十传百,剪纸就进入了“窗花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广灵剪纸不断推陈出新,从以前刺绣样子的几何图形、花鸟鱼虫发展到了戏曲人物;从单色发展到了彩色;从一剪数张到一刻十几张甚至几十张。

1.2 发展传承

广灵剪纸大规模发展始于清朝剪纸世家蕉山乡张太明家。张太明家世代从事剪纸,其祖母房氏,是远近闻名的剪纸高手,后来形成的张氏剪纸艺术底样,大多是从房氏的绣花样演变而来。张太明继承家业从事剪纸活计,更是在母亲的影响和启发下,对绣花样子的剪刻手法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改进,他自制多种刀具进行刀刻,一刻数十张,这样不仅提高了剪纸的效率,而且形象更加逼真。同时,张太明在剪纸工序上更加审慎,要经过选样、熏样、刻制、点染等多道工序,是广灵刻纸点染、彩色窗花的创始人,从此广灵剪纸畅销山西和周边地界,成为地方手工业的翘楚。

新中国成立之后,广灵剪纸受到国家重视,张氏剪纸家族的第三代传人张明锦、张仲晨兄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张明锦被聘请到山西省工艺美术服务部工作,在继承祖传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制作了大批新作,成为一代剪纸艺术大师,并在全省招收弟子加以培养,为剪纸传承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后来张明锦回归故里,1972年在广灵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召集全县剪纸艺人20多人,组建了广灵美术社,张明锦负责创作,对广灵剪纸进行集中生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广灵美术社解体,广灵剪纸又恢复到了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广灵剪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20世纪90年代张氏家族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并建立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和剪纸职业培训学校,让广灵剪纸拥有了规模化的研究、生产基地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剪纸艺术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为广灵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 生产及经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广泛实施,广灵剪纸生产经历了从最初的个体家庭生产到商铺、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的过程,形成了生产与销售的产业化经营,从而成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攻坚产业。

2.1 经营形式

2.1.1 个体经营

广灵剪纸传统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生产,这种经营方式是在自行车或独轮车上竖一个高约1.5米的大型窗户,约10厘米一格,糊上麻纸后在每个格子上贴上不同花样的窗花,俗称“亮子”,走街串巷或者到集市上去卖,人们在选择好了之后,商贩们就从一本牛皮纸做的大书中取出客人们中意的窗花,这种书的每两张之间都夹着不同花色,之所以夹在书中是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取出客人想要的窗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将窗格都换成大块玻璃窗,窗花逐渐退出了流行,导致经营剪纸窗花的个体户也越来越少,通过对蕉山乡的两位来姓艺人与东台乡的一位罗姓艺人进行访谈,他们均表示窗花的市场艰难,已不把剪纸作为主业,而是农闲时的临时工作,能挣多少是多少。当问及技艺的传承时,他们均表示不愿意后辈再学习剪纸,这说明广灵剪纸在民间的个体发展困难重重,在销售、传承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罗师傅表示之所以演变成现在这种局面除了价格低下、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外,还与广灵地区民间艺人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有直接关系。

2.1.2 商铺经营

广灵县经营剪纸的商铺有两家最具代表性,分别是广灵剪纸视窗和青龙阁剪纸视界。广灵剪纸视窗是广灵县文化局于2012年开设的,没有营业执照,工作人员大多是文化局的职员,只有少量雇佣职工。青龙阁剪纸视界以前经营的是十字绣以及各种饰品、礼品,在2013年秋转为经营剪纸与各种绣品及装框,并且青龙阁剪纸视界有意向公司的方向发展,并且注册了“青龙阁”商标。这两家的商品都是个体艺人做好后在店里售卖,并没有与剪纸公司建立长期进货合同,购买群体基数低,广灵本地人只是偶尔作为馈赠礼品购买,还有一些游客购买作为家中旅游纪念品摆设,因此剪纸的生意并不是很好,2013年以来就更不景气了。

这说明,就目前而言广灵地区商铺剪纸市场还是比较狭小的,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人们收入有限,而剪纸制品(多是卷轴、摆件、挂历等)价格在一般群众的承受能力之外,再加上生态旅游项目还在建设中,剪纸制品作为旅游纪念品的销量较少,因此普通商家的竞争力十分有限。

2.1.3 公司经营

公司经营的方式是传承与推广剪纸的重要途径,稳定的资金、专业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产业化的管理等优势条件都是个人与商户无法比拟的,因此公司经营也是剪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公司概况。

广灵县青红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为高清红女士,原为水泥厂职工,四岁起即随外祖母、母亲学做剪纸,是广灵剪纸第六代传人,在广灵剪纸面临遭遇困境、即将失传之际于1996年创立广灵县民间剪纸艺术协会,2003年成立剪纸公司,2006年申请注册“青红剪纸”,2012年成立大同市民间剪纸艺术协会,创办了国际青年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现有的展厅和制作车间共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国家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工程培训基地,已培训剪纸人才1000多人,拥有固定员工50多人。

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由剪纸产品研发基地——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剪纸人才培养基地——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剪纸产品生产基地——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剪纸产品展销基地——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四部分组成。其中,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于1999年成立,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于2006年成立,每年可培训200多名剪纸专业人才,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于2007年成立,是国内第一家剪纸艺术博物馆。现在园区拥有员工80多人,生产能力达到国际标准版精品剪纸5万套、精装10万套、普装15万套,同时分别在或将在大同、太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设立展示厅和专营店,总产值可达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出口创汇100万元。

广灵县蕙花民间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由蕙花村党总支书记、蕙花集团董事长于2006年创建,聘请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闵为总设计师、艺术总监。在继承中华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现代新写实多层剪纸10余个系列,共300多个品种,现有员工100多人,有设计、生产、展厅、销售等部门,以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生产。其代表性技术就是广灵新写实多层剪纸艺术,其特色“是将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与中国传统剪纸工艺巧妙融合,造型手法由随意性转为写实性,追求摄影艺术效果,画面凹凸有致,色彩逼真,三维立体感极强,时代气息强烈……在刀刻技法上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使作品具有难以复制性、艺术价值的珍贵性、表现形式的雅俗共赏性。”

②公司发展。

剪纸公司对广灵剪纸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制约性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市场两个方面。

第一,资金方面。资金方面遇到困难的主要是广灵县青红剪纸艺术有限公司,由于建立在家族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创业初期在周转资金、场地资金、设施资金等方面都相继出现了困难,导致初期的工作条件并不是很好。随着在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循环投入,企业逐渐走上正轨,资金问题才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新项目跟进上还是明显吃力,如计划兴建场地园区及博物馆的经费问题就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初期资金问题并不明显,但随着规模的扩大,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例如,中国第一家剪纸艺术博物馆的兴建除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投入了大量资金之外还向银行申请了约580万元的贷款,成为山西第一家贷款的文化产业公司。

对广灵县蕙花民间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而言,资金问题的困境相对较少,因为蕙花剪纸依托于蕙花集团,是蕙花集团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使得蕙花剪纸成立之前就有了大量的启动资金,并且一直源源不断地支持着蕙花剪纸产业的发展。

第二,市场方面。在市场方面,这三家公司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就传统剪纸而言,面临的是人们的认可度不高、企业规模不大、资金不能长期维系等问题,面临着极大的市场窘境。市场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家公司的生死存亡。张多堂主任说,张明锦创办的广灵美术社之所以倒闭,就是因为市场问题没有获得根本解决,无法将产品转化为资金。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多数人的生活中已不再需要传统窗花,这就需要在继承传统剪纸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在种类方面,可以将传统剪纸做成各种摆件、卷轴、挂历、册子,既可以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艺术审美需求,又符合了现代家居装饰的要求,广灵剪纸市场随之能够得到极大扩展;在材质方面,将广灵剪纸摆脱纸这种单纯形态,而是将其融入瓷器、衣服、首饰等器物中,这样不仅能延长保存期限,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如一套具有剪纸元素的餐具价格在600多元,这比同样大小的剪纸作品价格贵了几十倍。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体而言,随着人们的窗户从木制变成玻璃,窗花也渐渐减少,近几年也只有春节前有极少的几家在卖了。剪纸这门手艺逐渐凋零,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积极归纳问题并拟定应对措施。

3.1 人才方面

广灵地区剪纸人才后继乏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这项艺术,可以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对于艺人们“新力未生,旧力已老”的局面是很好的适应与利用。努力推动新、老艺人加强交流、学习、传承、创新,每当遇到比较困难的剪纸订单时,就把这些活儿交给经验丰富的老艺人,而相对简单的就留给新培养的剪纸新人,这样不仅适应了当前剪纸艺术人才的特殊情况,而且对于改善艺人们的生活状况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3.2 版权方面

广灵剪纸市场一直都比较混乱,人们在版权等方面的意识淡薄,这就导致模仿式作品层出不穷,只要有人创作出了新的图样或作品,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类似或一样的作品问世。以“多层写实剪纸”为例,本来这是广灵县蕙花民间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利,但是由于没有版权意识其他生产剪纸的企业、个人也争相仿制,既损坏了这项专利的名誉,也使企业进一步扩展市场面临困境,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企业、艺人创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剪纸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必须强化版权意识,以政府主导监督,企业、商铺规范执行的模式,切实明晰产权,以形成广灵剪纸广灵效应、大同效应、山西效应、中国效应的品牌意识,推动剪纸文化的长足发展。

3.3 传承方面

剪纸技术传承大多是口传心授、代代流传,但是由于收入较低,愿意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也是妇女居多。现在虽然建设了不少剪纸学校,但这类学校以宣传剪纸文化为主,对剪纸技艺的传承远远不够。目前,剪纸公司的技工带徒弟成为广灵剪纸传承的主要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为了方便流水作业、提高效率以及防止学徒艺成之后单干只是传授剪纸的一个环节,这导致能独立制作一幅完整剪纸的人越来越少。因此要在统筹规划之下,形成以“技术+人才+产业”相结合的系统传承模式,推动剪纸艺术走产业化经营和传承的综合路径。

4 结语

总之,广灵剪纸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政府扶植和民间力量的合力下才能迅速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支持、扶持当地剪纸事业的发展,不仅给予资金拨款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政府引进资金、建立产业园区、设立“产、学、研”工作室、兴建剪纸技术职业学校促进剪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民间力量如剪纸艺人、剪纸企业、剪纸商户、剪纸爱好者等,要努力建成剪纸“技术+人才+产业+文创+市场”的良性运作模式,不仅推动广灵剪纸艺术的发展传承,更能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打造标志性龙头企业,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①山西省广灵县志编纂委员会.广灵县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②凌建英.广灵剪纸的艺术美与传承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判,2009(6):135-138.

③赵元亨.广灵剪纸传承发展路径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157-159.

④张多堂.广灵剪纸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和地位[M]//白庚胜,许柏林.文化产业兰州论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80-282.

⑤高清红.广灵剪纸:根植民间,走向世界[J].文化月刊,2013(3):59-62.

⑥裴蓉.剪纸的世界 世界的剪纸——走进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J].农产品加工,2010(4):64-65.

⑦王小芹.浅析山西广灵新写实剪纸的艺术语言[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4):56-57.

猜你喜欢

窗花剪纸艺术
剪窗花
大嘴蛙学剪纸
剪窗花
纸的艺术
手工剪纸
剪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