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对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探析

2022-11-01张思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文创

张思桐

(宁波博物院,浙江 宁波 315000)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地跨8个省级行政区,通达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普遍存在对文化遗产利用程度不高、相关机构沟通合作不足等问题和困难。博物馆作为传承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机构,是保护和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运河沿线城市的博物馆通过对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因此,探讨如何加强博物馆对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利用价值

文化遗产根据其分类标准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可分为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就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而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含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码头、堤坝、驿站等遗产点大部分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而运河古镇、古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等由于仍有许多居民居住,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体。除上述遗产类型外,运河沿岸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催生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传统手工艺、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与传说等,多样的遗产类型共同组成了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全貌。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是指导大运河沿岸城市开展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指出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推动形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模式。要发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首先需要探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和意义。大运河在我国历史上作为南北漕运的重要通道,是解决我国南北社会物资调剂的重要手段,也带动了沿岸农业、水利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和使用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运河沿岸城市也因大运河而兴盛。对大运河沿岸城市而言,运河历史文化遗产是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遗产不仅是保存城市文化根基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市民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举措。同时,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完整性与真实性等特征,是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也是历史文明演进的见证物。通过博物馆等场所加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宣传,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另外,通过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运河沿岸的相关资源,加强运河沿岸城市优势资源互通互补等途径,能够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大运河沿线区域绿色、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2 博物馆对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中国大运河沿岸城市分布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发掘当地特有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并融合于博物馆建设中,能够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能够为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绝佳场所。当前与运河文化相关的博物馆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系统全面介绍运河文化的博物馆,如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的工作核心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收藏与保护运河文化资料及相关历史文化遗产,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现大运河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和人文精华,帮助博物馆观众形成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整体概念。

第二,将大运河文化相关内容陈列在部分展厅的城市博物馆。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博物馆或多或少都保存有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扬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因诸多原因,这些博物馆将大运河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综合性地展现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未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的专题阐释。

第三,展示特定类别的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比如位于苏州的御窑金砖博物馆展现了御窑金砖的历练以及金砖借由京杭大运河与漕船,从相城运往京城的过程,对保护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博物馆观众了解御窑金砖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大运河的作用。

总体而言,当前大运河专题博物馆数量仍然较少,大运河沿岸城市博物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程度仍较低,以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教育活动数量不多,探索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开发途径对提升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水平、增强民众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关注意义重大。

3 博物馆对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3.1 推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平台的使用

近年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多项技术迅速发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当下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益处良多。在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和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从而助推博物馆内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陈列展示、宣传推广工作。

在当前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中,将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建立信息资源库是诸多博物馆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项目之一。文化遗产信息的多媒体储存一方面能使图文、音视频等多类型信息得以保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遗产信息的快速查询和高效利用。对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而言,由于其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地域广,各博物馆可尝试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的专门数据库,实现各馆数据资源的连通。这有助于对多种类型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依据实际需要进行储存,也有助于大运河沿岸城市博物馆对遗产资源进行统筹利用。2021年6月,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建设的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上线,该数字博物馆由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等18个国家的40余家博物馆共建,集合了各博物馆内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数字藏品、展览资源,与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开展合作交流,对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意义重大。大运河沿线博物馆也可以参考该数字博物馆的经验,通过对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推动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

陈列展示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也是博物馆与公众连接的重要途径。当前博物馆在展览的形式设计中会引入多媒体和互动装置丰富展览形式,在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过程中也可以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营造一种学习型、体验型的博物馆参观体验。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第三展厅——大运河(浙江段)申遗陈列厅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模拟运河之旅船舱”,观众坐在船舱中,能看到实景拍摄的大运河沿途风光。杭州运河工业三馆(三馆即中国刀剑剪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在形式设计中运用各种陈列语言,包括多媒体技术、场景复原和互动装置等,以多种形式诠释展览内涵,激发博物馆观众的观展兴趣。

2021年6月建成开馆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固定陈列中专门设计了名为“运河上的舟楫”多媒体互动体验专题陈列,该展览以中国大运河舟楫为主题,以实体体验结合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讲述了大运河舟楫的相关知识。展览中船模与多媒体智能交互手段的协同使用、沙飞船实体体验与多媒体虚拟体验的结合为博物馆观众带来独特的参观视角,营造了丰富的观展体验。在此基础上,博物馆也可以积极尝试利用AR、VR、AI等新技术手段,增强文物的现实感,为展览形式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将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形式展现在博物馆观众面前。

宣传是博物馆发布信息、加强与公众联系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与互联网平台,在公众号、官方网站设置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相关信息专栏,也可与其他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合力开设大运河文化App、专题网站等,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发布最新的大运河文化信息,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中国网—大运河”网站是专门发布有关大运河信息的网站,设有要闻、政策、活动、城市、景区、非遗、水利、水运、国际等多个板块,是宣传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平台。博物馆也可以将本馆有关于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展览、教育活动信息投放在该网站上,扩大影响力,吸引民众的目光。同时,博物馆可以在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大运河申遗成功纪念日等特殊时间点,结合本馆的运河历史文化相关藏品拍摄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纪录片、电视宣传片,从而对博物馆和大运河历史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宣传。

3.2 加强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利用

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地域广、遗产种类繁多,大部分运河沿岸城市的博物馆可能都只收藏一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想要综合且有效利用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必须整合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各博物馆与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通力合作。

系列博物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围绕某一主题构建的若干博物馆的集合体,这些博物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能够形成对某一主题的全面性、系统性保护展示。在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构建系列博物馆群能够通过对众多博物馆的聚集以点带面,实现对遗产集中分布区的全面展示利用。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通过加强大运河沿岸城市博物馆的沟通合作,能够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利用。

2020年11月14日,全国32家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在南京博物院成立了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大运河博物馆联盟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缘阻隔,促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加强大运河文化学术研究合作,协调大运河沿线展览、文创、教育资源,发掘更多文化产品合作模式都有重要意义。“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八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自2012年5月18日开展起,先后在蓬莱、扬州、宁波、福州、泉州、漳州、广州、北海8个城市巡展,展出百余件文物,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全貌,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博物馆联合办展的有益探索。大运河博物馆联盟下的博物馆也可以此为参考,进行馆际交流,在展览、教育、文创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充分调动和利用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3.3 注重教育活动开发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加深观众对展览传递出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和认知,也能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互动。在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博物馆中,不少博物馆都有保存完好的运河文物陈列于展厅内,许多博物馆还根据展览的实际需要配有模型等辅助展品,这是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强有力载体。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有“运河湿地寻趣”专题陈列,大运河自然生态多样、生物种类丰富,此专题陈列展厅通过复原、互动等多种手段展现运河沿岸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该陈列内容主要面向少儿群体,因此十分适宜开展面向少儿群体的教育活动,目前博物馆已开展了运河动植物系列活动。除此之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设计了“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闯关游戏活动,在展厅中观众可化身为古代监水使者,带着任务游历大运河,闯过重重关卡。该游戏运用科技手段,在大运河上设计了船只与不同河道场景中的机关和难题,让博物馆观众在闯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是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新尝试。

由于大运河文化具有故事性和体验探究性,通过馆校联动,博物馆可以整合学科知识,打破学校分科教学的局限性,设计开发大运河文化主题教育研学课程,让知识“活起来”,更好地传承大运河文化,弘扬运河精神。大运河主题研学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内容的重点进行差异化设计,让研学课程能够与学校的学科教育相辅相成。

另外,由于博物馆大多收藏可移动文化遗产,而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也可积极与当地的运河文化遗产文保单位合作,让研学活动走出博物馆,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运河文化遗留下来的各类遗址古建,丰富研学课程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大运河文化知识的理解。宁波博物院定期开设有“河海文化遗产”儿童研学课程,该课程以河海文化为主题,通过主题讲解、任务解释、探索研学、分享交流等环节讲述河海文化内涵下的海上丝绸之路、运河历史、船只、桥梁、运输、商贸、文化交流等知识,从而激发儿童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培育儿童对宁波本土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和保护意识。

3.4 加大文创产品开发营销力度

文创产品兼具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博物馆陈列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延伸。博物馆收藏保存的运河文物种类繁多,为形成特色和差异化,大运河沿岸城市博物馆在运河文化主题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应结合地域特色,深入发掘本馆馆藏文物资源,开发出独特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通过分析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加强博物馆IP的打造、积极促进跨界融合,对文创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运河历史文化主题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博物馆也应加强理念创新与品牌塑造,积极发掘运河文化内涵,尝试与时尚界知名品牌、动漫游戏、电影电视等多渠道进行合作,从而扩大运河文化的影响力。

营销是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销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大运河文化主题文创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也应该使用多种途径联合营销的方式。博物馆商店是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的传统实体营销场地,但因能赶到现场购买文创产品的人数有限,推动线上商店与在线交易已成为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的重要营销方向。除线上销售外,博物馆也可以让文创产品走出博物馆,在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建立实体店,增加消费者对大运河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兴趣。

4 总结

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运河沿岸博物馆通过推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加强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利用、注重教育活动开发和加大文创产品开发营销力度等途径,发掘当地特有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合于博物馆建设中,如此既能够推动大运河沿岸城市博物馆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有助于传播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大运河文化的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非遗正青春——2021“同乐江苏”大运河非遗分享荟在宁举办
刘力萍文创作品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