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新韵
2017-04-12
说起韩兰成,人们首先会想到“相声”、“曲苑杂坛”、“新疆妹买买提”、“马季先生徒弟”等标签,这些都代表了韩兰成先生在曲艺表演界的艺术成就。都说艺术、学问是相通的,在曲艺界名声赫赫的韩先生,对汉画像石的收藏研究以及书法也是造诣颇深。
拜谒东王公
在江苏徐州拉犁山下的南望村,韩兰成先生的“秘密基地”—韩兰成汉画像石收藏馆便坐落于此。
走进收藏馆的第一层,迎面而来的是一块高约一米的石碑,上面刻印着3幅栩栩如生的图像,韩先生曾得意地介绍这块石碑:“这块汉画石很有趣,图像中间那个人腿部高高向上,他双手撑住的这个东西,应该是古代的鞍马。有一位知名的画家对这块石碑心仪很久,要我割爱,我坚守住了没舍得,这可是我的宝贝!”
环顾四周,各种高度、大小不一的精美汉画像石陈列在大厅内,用玻璃柜精心地保护着,看得出韩先生的珍爱之心。据韩先生介绍,这些汉画像石都是他从各地煞费苦心收来的,许多汉画像石他收来后,常常有人以高出几倍的价格购买,他也不卖。“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拓片是我的爱好,我不靠这个赚钱。”韩先生解释说。
细细观赏韩兰成汉画像石收藏馆的各种馆藏,仿佛走进了那遥远而厚重的大汉朝代,领略了昔日的风光和强盛。“老祖宗留下这么些个好东西,要好好钻研。很多人都在做汉画像石以及汉画像石拓片的收藏研究,但都仅仅止于收藏陈列。好东西要钻研挖掘。”韩兰成如是说。
每当收到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拓片,韩兰成先生就钻进资料书籍的汪洋大海之中,进行细致的研究,然后写上释文,说明其中的有趣故事、文化含义和历史价值;最后韩先生会根据内容分门别类,按照类别,归于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拓片所应属的展厅。在韩先生的展厅里,每间展示了不同的主题,分别有汉代体育、宴飨庖厨、神话故事以及祥禽瑞兽等。观看这些主题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拓片,以及韩兰成亲自用小隶书撰写的释文,图文并茂,很容易就理解了石中和拓片中的含义和故事。可以想象,韩先生付出了多少的辛苦。韩先生说:“这种展示方式有助于汉文化在民间的推广,不然,只单单看石画,很难理解其中含义。”
韩兰成在相声曲艺界有句名言:“策划不嚼别人吃过的馍。”在研究汉画像石方面,韩先生也践行着他的这种创新求变的理念。以前的人拓片就是拓片,题字就是题字,画画就是画画,表现形式单一。韩先生每天研究汉画像石,看着这些拓片,他常常自问:“为什么不能把三者结合?”让书画名家根据拓片上的内容,题字作画,把三者结合,完成古汉文化与现在书法国画的完美对话。于是就有了三楼的展厅,里面展示的各种拓片都是被韩先生称为“穿越时空,完美对话”的各种汉画像石拓片和现代书法、国画完美结合的作品。
汉画像石记录了汉代文化礼仪和汉代人的生活,“研究中,我越来越有感触,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爱好,更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韩兰成说。在研究汉画像石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历史争议可以在汉画像石中找到答案,比如笙、蹴鞠等在很多汉画像石上都有体现;当时的徐州郡很大,包括现在的扬州、泰州,所以关于汉画像石的起源歸属问题用一张当时的地图就可以很好的解释。
博弈犹弩
在韩兰成的办公室,有一尊人物陶雕颇为吸引人眼球,此陶人开口大笑,面色和悦,手拿蒲扇侧卧在地,像弥勒佛,但又比弥勒多了嬉笑怒骂的意味—是的,是马季先生。这一尊人物陶雕是著名陶艺家吴小楣亲手打造的,为的是纪念韩先生的恩师马季先生。除了这尊像,韩兰成还保存了大量马季先生生前的书法和印有马季先生签名的油印的传统相声录稿。
天下共荣高禖百戏图
提起恩师,韩先生感慨万千:“师傅曾说过,‘这片阵地要守住,我退休以后哪也不去,跟你在这里搞书法、汉画像石。但是谁想到,说完这话10天后,师傅就走了。”
土伯吞蛇
韩兰成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收集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拓片,随后买下徐州这片近郊的地,做了私人收藏馆,把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投了进去。韩先生不找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合作支持,他说不想给政府找麻烦,自己做,自由度更高。“其实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和华侨华商很喜欢我的收藏,有一些甚至无条件地赞助,帮助我做研究。”韩兰成略带骄傲地说,“未来推广汉画像石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把汉画像石的故事制作成动漫就是个非常好的创意和推广。”韩兰成对推广两汉文化充满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