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2022-11-01步凯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新课标精神

◎ 姚 磊 步凯华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历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发现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方面更加突出课程特色、强化育人功能;课程目标上立足核心素养、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在课程内容上优化了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上转变了教与学的观念,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之变——强化育人功能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2022年版课标从原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转变为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更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二、课程目标之变——立足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也为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提供标准或依据。在新的形势下对现有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课程目标也由“三维目标”转变为“五大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从学科和人的培养出发,一定程度体现了对学生态度养成和人格发展的关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人”的关注。本次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完全从人的发展出发,是对人的真正培养。“五大核心素养”指向学生获得了这些之后所养成的历史能力、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能实现人的发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并不成熟,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都加上了“初步”。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这体现初中历史教学正在逐步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衔接,并且具有一定的渐进性和阶梯性。

三、课程内容之变——优化内容结构

第一,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

新课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历史课程内容分为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新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历史课程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出了10%的课时,设计了若干个活动主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活动目标任务与方法,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供教师在教学中选用。”课程内容中的前六大板块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后一大板块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方法与思路的转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也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它们都是来自前六大板块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又可以提供从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视角。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板块是前者的提升与拓展。新课标上还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知识图谱,把相关知识点的跨学科学习内容给列举了出来,给了教师一个很好的示例与思路,为以后的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比如在讲解长城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在涉及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知识时,也可以插入边塞诗等语文知识,感受恢宏的气势。同时也可以放映长城题材的音乐与美术作品,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趣。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跨学科主题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部。历史学习必须与现实有机联系,这就要求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研学活动、旅游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学习知识。

第二,更加注重史事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更加注重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与横向联系。如春秋战国时期,新课标重视了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表述为“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则是这一变动思想的反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者之间的因果联系环环相扣。中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和思维的不成熟,往往看不到这些历史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新课标把这种因果联系教给学生,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有利于对历史整体性的把握。再如在讲述唐朝兴盛这一部分时,新课标注重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里面包含了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也包含了中外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具有重大意义。新课标中清楚地表示了事件的因果联系、横向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既是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也是对教学方向的指导。

第三,更加注重考古成果的使用。

新课标中增加了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文化遗存。同时在内容要求的后面,新增加了学业要求的板块。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在学业要求的第二点,都明确地指出史料是了解历史的证据,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史料的含义。在增加的史料中多为考古成果,考古成果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演进的见证,本身就是以唯物主义思想来解读历史,蕴含了精准的时空要素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如上述所说,在史前时期的教学内容要求中增加了文化遗存与文化遗址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痕迹”,来真切地感受历史,而不是只用教科书中极具概括性的文字来认识历史。这对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第四,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

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增添了中华民族精神、五四精神、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内容。“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突出了精神的重要性,那么精神教育亦是如此。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上的伟大精神,感悟先辈们的不易与坚持,认识到这些精神背后的内涵与意义。通过精神教育,既能够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又能够为其他素养的养成提供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

四、课程实施之变——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新课标中初次使用了“大概念”这种教学观念。

新课标在课程的实施中则更加注重用大概念整合学习内容、建构内容框架、设计教学过程。旧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识记、了解层面的基础知识,而新课标要求用一个大任务、大问题统领课程,这样有助于避免知识的碎片化,让学生把握整体的历史。大概念贯穿历史教学的各个层面,比如,整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单元的大概念、每课的大概念。要想准确清晰地把握住这些概念,教师必须有提取线索的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在提高对教师要求的同时,也重在提升学生的髙阶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让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大概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形象思维成分仍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基于历史大概念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知识建构为主要目标,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中认识历史大概念,提升历史学习的高阶思维。

第二,新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板块。

这个板块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转变当前的一些教与学的观念,实现学生真正的发展。历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完成历史课程后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终结性评价的考试。这个板块的内容弥补了2011年版中的缺失。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命题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未来中考命题的大方向。试卷命题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在不同层面、不同层次考察了核心素养。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也改变了原来的机械性的赋分原则,尝试采用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评分标准。如在例题给定的评分标准中,划定了四个层次。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注重对学生某一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科素养是综合培养,如让学生综合应用各种方法解决复杂性的、开放性的历史情境问题。同时,这一板块的增加也给予了教师教学的启示。历史教师更该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历史学家的各种思辨和探究方法,进而蕴蓄历史思考,借此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所身处的世界。

第三,增加了教师研究与教师培训板块。

该板块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实施都给予了详细的阐述,旨在强调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同时能够提升教学能力,解决了教师“怎么教”的问题。但这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深刻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思路和要求。同时新课标还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两个方面明确了教育研究的方向,旨在促进教师个性化、精准化地学习与提升。只有教师自身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的发展。

五、总结

本次课标改革的变化主要围绕“人”来展开。课程理念上进一步强化了育人功能。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导向转变为立足核心素养,在教学上做到了由“看到人”到“属于人”的重大转变。课程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从不同的层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上,增加了大概念、学业水平考试以及教师研究与教师培训板块。这些板块有助于转变以往的教与学的观念,特别是最后的教师研究与教师培训板块,旨在从培养教师的角度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体来讲,本次新课标的修订真正地符合了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充分地体现国家意志与未来历史课程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从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转换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设计模式,学习使用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思维;最后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历史学学术前沿成果,并将之运用到历史教学之中。

[1][5][6][7][10]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4、40、12、64 页。

[2][4]徐蓝:《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基础教育课程》2022年第9 期,第38、43 页。

[3]郑林:《中学历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8 页。

[8]牟晓娜:《考古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10 期,第54 页。

[9]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猜你喜欢

跨学科新课标精神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拿出精神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