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视域下考古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
——以上宅文化为例

2022-11-01张玲睿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遗存研究成果实物

◎ 张玲睿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1 级硕士研究生

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8月28日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是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地区之一,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以上宅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表明京津冀三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本研究尝试以上宅文化为例,对考古资源进行分类,并探讨如何将京津冀三地考古资源转化为历史教学资源。

一、上宅文化及其意义

上宅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考古资源地跨京津冀三地。其考古资源开发对构建京津冀文化认同、加强京津冀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上宅文化得名于平谷区的上宅文化遗址。“上宅文化属于上宅遗址文化堆积中第七层至第四层,经过发掘的上宅文化遗址还有北京市平谷县(区)的北埝头、河北省三河县孟各庄、天津市蓟县青池,分布在蓟运河上游地区,包括泃河流域、错(洳)河流域、州河流域等。”四个遗址均位于燕山南麓地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岱文化的接触碰撞区”,故每个遗址存在特殊性。但“上宅文化不见彩陶,上宅文化中较多的圈足碗(钵)、鸟首形镂孔器、盘状磨石及单面起脊斧状器表现出自身文化的鲜明特点”。所以,上宅文化是泃河流域一支独特的文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京津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

上宅文化是跨越京津冀三地的史前文明,对京津冀区域文化合作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区域文化是地区之间所拥有的相似文化特质。”上宅文化是京津冀地区在多种文明交汇中出现的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属于区域文化。它表明京津冀三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交流,体现出京津冀地区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一脉的特点。开发区域文化、构建区域文化认同需要区域间合作协同。

二、上宅文化考古资源的分类

“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或基本条件: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实物遗存、认知实物遗存历史内涵的理论方法和实物遗存的历史认知结果即历史研究目标的实现。”考古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亦类似于考古学研究的过程。实物遗存为教学中的特定研究对象,而对实物遗存内涵的解释离不开认知实物遗存的理论方法,解释的结果即研究成果。所以,依据考古学的基本结构,可以将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考古资源大致分为实物遗存、理论与方法和研究成果三类。

实物遗存分为人工遗存和自然遗存两类。“自然遗存是指在转变为考古遗存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下,如动物遗骸、植物遗骸、岩石、火山、洪水等。”“人工遗存可分为遗物、遗迹、遗址。遗物具有与生成环境分离、形体较小和可移动的物品。”历史教学中可应用的考古遗物包括博物馆陈列的出土遗物、复刻文物,也就是陶器、石器等。上宅文化的遗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上宅文化陈列馆、廊坊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遗迹指的是人类活动留下来的,与自然环境连为一体,不可移动的设施或迹象”,例如在北埝头和孟各庄遗址发现的房址。“遗址指的是各类遗物、遗址以及相关自然遗存的集合体,并拥有连续分布的空间范围,属原生埋藏范畴”,例如上宅遗址、孟各庄遗址等。

技术、方法和理论都是对实物遗存进行研究的手段。这类资源包括发掘、资料收集以及修复实物的技术,还有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和聚落形态考古理论等。上宅文化陈列馆包含地层学、类型学展板,对地层学和类型学进行了解释,所以也算作技术、方法和理论资源。

考古学研究成果是通过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实物遗存进行研究得出的知识成果。考古学研究成果包括发掘简报、相关著作、相关论文研究等。例如河北三河县孟各庄遗址、天津蓟县青池遗址、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的发掘简报。相关论文包括针对遗物研究、文化类型研究、理论研究等。相关著作涉及遗址文物概述、遗址地图和遗存时间定位等。此外,上宅文化陈列馆中设置了若干展板,呈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使用方法等。因此,博物馆中的示意图是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展现,也属于研究成果类别的考古资源。

三、上宅文化考古资源的应用

上宅文化并不包括在教科书之中,它可以作为京津冀地区乡土资源融入历史教学。实质上,上宅文化与教学要求中的史前时期相关内容联系紧密。“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的发现,为建立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文化序列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以它独特的内涵,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在我国的考古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所以上宅文化可以延续教科书中北京地区继北京人之后的考古发现;也可以基于环境考古研究方法与教科书中同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做对比,理解教科书中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性。上宅文化以考古发掘和研究来推测史前历史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教科书中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上宅文化属于史前文明,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和传说资料,其主要作为实物史料应用于历史教学。作为实物史料,上宅文化的实物遗存类考古资源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实物遗存类资源具有直观性;理论、技术与方法资源具有指导性;研究成果类资源具有解释性。理论、技术与方法类资源可以作为选择实物遗存类资源和研究成果类资源的依据。研究成果类资源与理论、技术和方法类资源相结合,亦可作为选择实物遗存类资源的标准。三类资源应相互结合融合转化并应用于历史教学。

实物遗存类考古资源具有直观性,它可以直接呈现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实物遗存类资料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式变化。在课堂教学形式下,遗物类、遗迹类资源多以照片、图片等形式呈现。教师所选取的出土遗物需体现新石器时代的上宅文化的文化特征。例如出示四个遗址中出土的深腹罐、圈足钵、红顶钵等陶器和石猴、陶塑猪头等艺术品,及盘状磨石、单面起脊斧状器等特色生产工具的实物照片,使学生直观认识上宅文化特征。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实物遗存类资源,而教学的重难点需要结合理论、技术和方法资源和研究成果资源进行选择。在实地教学中,博物馆陈列的出土遗物、考古发掘的遗址和遗迹可以作为教学资源。

理论、技术和方法类资源可以为教师备课提供指导和借鉴。以上宅文化为例,平谷上宅遗址是中国环境考古的发源地,周昆叔结合当时的气候、平谷盆地的地理位置及地貌、植被等对上宅的古环境与上宅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故此,环境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可以将其方法论作为理论与方法类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设计思路,如通过四个遗址的地理位置、时间分期和出土生产生活工具及其用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探讨上宅文化。教师还可以根据田野考古方法进行实地教学设计,以情景化方式使学生认知考古发掘的工作流程。这种以参观博物馆或考古遗址的实地教学,可依据地层学、类型学帮助学生认识上宅文化的发展演变。通过上宅遗址、北埝头遗址等的文化层分期及文化层中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形制、功能和装饰风格等进行类比,展现上宅文化发展演变关系。

考古学研究成果资源有助于教师了解考古学和进一步认识出土遗物。教师可以依据发掘简报,初步形成对出土遗物的形制和功能等的认识;再结合该遗物的相关研究,对遗物的具体使用方法或演变产生进一步理解。例如,教师可结合上宅文化陈列馆的石斧、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示意图,了解古人类如何狩猎、加工。再比如,鸟首形陶器是上宅文化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上宅、北埝头和青池遗址发掘简报中对鸟首形陶器的描述及演变与功能的相关研究,初步认识鸟首形陶器,再根据周边地区遗址中出土支脚的相关研究,了解上宅文化鸟首形陶器的独特性。

通过以上对三类资源特点和应用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历史教学中三类考古资源相互影响。以上文介绍的鸟首形陶器来说,鸟首形陶器属于实物遗存类考古资源,首先需要呈现三个遗址出土的鸟首形陶器照片,可通过理论、技术和方法资源说明其发掘过程,结合研究成果类资源叙述其演变与功能。再以环境考古的设计思路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环境考古研究的人地关系,从区域、时间和文化三个方面融入三类考古资源。在区域方面,教师可以将遗址分布图、立体地貌图、植物成分和花粉分析等研究成果类资源,与植被、花粉等自然遗存类资源结合,以说明孕育文化的地理环境。在时间方面,教师可以参照各遗址的时间分期研究可知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从而了解上宅文化四个遗址所处时代的气候温暖湿润。在文化方面,教师可以选择选择北埝头和孟各庄遗址出土房址;四个遗址中具备上宅文化特征及时代特征的生产工具,如柳叶形石刀、盘状磨石、单面起脊斧状器、磨盘、磨棒、石球等;出土的生活用具如深腹罐、圈足钵、圈足碗、陶杯等;艺术品包括石猴、陶塑猪头、陶海马等,以上均属于人工遗存资源。这些实物遗存类结合研究成果资源,反映新石器时代中期上宅文化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情况。综上,实物遗存类资源是理论、技术方法资源和研究成果类资源的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类资源作为选择研究成果资源和实物遗存资源的依据,同时研究成果类资源也影响实物遗存资源和理论、技术方法资源的应用。所以,三类资源应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历史教学。

总之,上宅文化跨越京津冀三地,将其考古资源融入历史教学,对推动京津冀教育合作和文化认同有一定意义。将实物遗存、理论、技术和方法及研究成果等考古资源相互融合,可有效地转化为历史教学资源。

[1]《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829/c157278-25565492.html.

[2]索秀芬、李少兵:《上宅文化初论》,《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1 期,第28、29 页。

[3]文启明:《蓟运河上游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初探》,《文物》1999年第11 期,第67 页。

[4]郁金城、王武钰:《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8 期,第8 页。

[5]刘勇、姚舒扬:《文化认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 期,第35 页。

[6][7][8][9][10]钱耀鹏:《考古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9—30、10、11、12、12 页。

[11]北京市平谷区文化委员会编:《平谷文物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5 页。

[12]周昆叔:《上宅新石器文化遗址环境考古》,《中原文物》2007年第2 期,第19—24 页。

猜你喜欢

遗存研究成果实物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关于场与实物关系的一种探索
论转化医学的当代成果和未来前景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班主任进行实物分析的实践路径
明代俗曲文献遗存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