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
——以蒙山县长坪“水韵瑶寨”为例

2022-10-31罗益茜

市场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瑶寨水韵瑶族

文 军 罗益茜 罗 睿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推向国家战略高度,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研究成为当前热点,已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及经验总结。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以乡村振兴为政策指引,有利于激发对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路径产生新的思路。农文旅产业融合是指将传统农业作为基础,以旅游业为载体,赋予特定的乡土文化,使“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得以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多方主体有效互动的结果,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农业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引擎”能够实现联动开发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主要采取农业景观观光型、乡村农场体验型、想吐民风民俗型、农业亲子研学型等单一链条发展路径,基于乡村环境打造生活空间体验,但是实质上并未打通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之间的壁垒,三者间的融合发展通达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故而无法拉动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难以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二、长坪“水韵瑶寨”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础条件

长坪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据旧志记载,此地明代以前就有人居住,而且“百姓居三,瑶壮居七”。长坪瑶族乡将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刺绣、瑶歌瑶舞等瑶族非遗项目和传统元素融入到“水韵瑶寨”的设施建设之中,通过墙绘、灯笼、草坪牌、异形牌等形式体现。同时,将瑶族的风土人情、姓氏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通过图腾广场、文化墙等方式进行展现,延续农村历史文脉。近年来,长坪瑶族乡“瑶族特色婚嫁”“瑶话山歌”“盘王舞”等3个项目入选自治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从历史文化产业方面、乡村旅游业方面来看大有可深入挖掘的内容。

“水韵瑶寨”地处广西大瑶山山脉东麓,位于广西梧州市蒙山县东北部长坪乡,是梧州市的瑶乡之一,与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梧州市4市交界,距离梧州市区200多公里,曾被评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景区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依托长坪多姿多彩的瑶族风情文化,将瑶寨置于山环与水绕之中,再加上自然生态环境的衬托,瑶寨更显神秘色彩。景区内有三妹榕、长寿掌、图腾广场、风雨桥、天鹅湖、心形岛等景点。水流贯穿整个瑶寨,曾实施的村庄的环境风貌改造,保留了瑶族浓厚的文化特色,同时瑶寨也是一个天然氧吧,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更有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天鹅湖面积大约五千平方米,湖水清澈,适合垂钓。景区内旅游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是一个集瑶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风味餐饮、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瑶族风情乡村旅游区。2014年,长坪瑶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产业发展状况

农业是长坪瑶族乡的经济支柱,现有耕地面积578亩,当地以种植水稻、玉米、旱谷和薯类为主,辅以种植板栗、八角、罗汉果等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有香菇、木耳、笋干、生姜、茯苓、蜂蜜、灵芝等。目前,长坪共建有四个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包括:板栗种植示范基地、罗汉果示范基地、八角种植示范基地、毛竹种植示范基地。2021年,长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020年的6800元提高到了8500元。

长坪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长坪村通过把“瑶族文化”“集体经济”“特色农产品”“村级基层党建”串起来,在景区内创建长坪村农产品生态展销馆,展销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村民销售土鸡、鸭、灵芝、蜂蜜、香菇等产品。长坪村农产品生态展销馆还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实现了本村特色农副产品线上线下统一销售,线上销售渠道的建立在疫情期间有利于长坪村特色农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旅游淡季带来的销售影响。据统计,2020年长坪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约6.8万元(其中网上销售额约2.5万元)。尽管“水韵瑶寨”的年接待游客量保持稳定,但游客来源多为周围县市,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并不强烈,但对“水韵瑶寨”游玩的体验感满意度均较高。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各地乡村旅游业几乎陷入停滞,长坪“水韵瑶寨”在疫情期间较之以往游客数量骤降,旅游营收也大不如前。

二、长坪“水韵瑶寨”可持续性发展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乡村旅游业本身是从农业母体中分裂变化而来的新业态,总体来说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上本身自我发展具有局限性,故需要具备较为独特的优越条件,如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设计与精心的施工。通往长坪的交通道路主要是一条乡村水泥路,四面环山,道路两旁峰峦起伏,坡高路陡,交通十分不便,旅游高峰期交通承载力较弱,同时发现景区内部分配套设施陈旧、破损,后续维修管理难以到位,整体服务水平偏低,与其他乡村旅游景区相比,还缺乏许多吸引游客的设施设备,导致景区综合竞争力较弱,降低了景区的持续盈利能力。除此之外,长坪的通讯、物流相关设施较薄弱,导致当地优质农产品外出受限,在占领相关市场份额方面挑战不小。

(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

现景区主要是以青山绿水的观光旅游为主,故只能为游客提供单一的观光、休闲和餐饮需求,未能深入挖掘新形势下的游客需求。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景区未能深入挖掘当地的“瑶族文化”形成引流亮点,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也未能以新形式展现给游客,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难以实现。从“水韵瑶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情况看,存在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不够,对特色文化精品开发不多,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解读和展示、雕琢,历史文化的吸引力不强,很多文化资源没有实现从历史资源到旅游资源的转变。仅仅只是将其以固定的雕塑、壁画等形式简单的展示出来,过于沉闷,缺乏与游客产生互动的富含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的旅游产品。调查中还发现,景区对当地的自然禀赋利用不足,村级产业基础薄弱、历史文化故事宣发乏力,导致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无法充分利用乡村优质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孵化。

(三)农产品商品化环节未打通

目前长坪村已建有一个1000亩以上罗汉果示范基地,生姜、八角示范基地范围相对较小,故难以达到一定的产量,意味着农产品商品化环节大大受限,阻碍了当地优质农产品占有市场。其次,当地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的数量与种类皆少,目前仅有罗汉果、生姜、八角等为人们所广知,且受众有限,尚未形成品牌化,市场的接受程度较低,并且受制于季节因素,只有在特定季节才能吸引游客。特色农产品没有向旅游商品转型,比如香菇、茯苓、灵芝、花生油、大米、蜂蜜、野生茶、农家土鸡、瑶米、笋干等,都只是作为初级农产品进行销售,产业链的延伸不彻底将会使“特色农产品”的“特色”招牌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农产品商品化的核心在于规模化,农业商品化的目的是销售,是提升农业产业价值的必经之路,而长坪在立足特色农产品发展中,尚缺乏对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使得当地农业与旅游产品衔接环节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四)缺少农文旅经营复合型人才

据村委口述,村内目前常住人口年龄分布多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受到大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年轻人大多选择离乡发展,加之留乡的工作机会少,工资低,使得有知识、有想法的年轻人留乡创业的意愿低,人才流动率低,人才流失严重。基于此,可以得出景区目前经营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既“懂农业”又“懂旅游”更懂“挖掘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当景区的发展受制于负责人本身专业知识、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力后,则易产生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不当、错位,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水韵瑶寨”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调查发现,由于管理人才的缺失,长坪村产业的报酬、福利、待遇、出路、激励机制等方面缺少吸引力,存在“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同时,在项目中农户的个人成长及收益空间较小,故农户参与到“水韵瑶寨”旅游业的意愿不强,对景区的管理兴趣不高,难以影响景区管理决策。以上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景区的对外宣传的有效性,阻碍了长坪“水韵瑶寨”的高质量发展。

三、长坪“水韵瑶寨”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优化

(一)整合现有农业资源,聚焦农文旅一体化产品体系构建

首先应该在“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下,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搭建协作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探索长坪“水韵瑶寨”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与方案。保障现有的耕地种植面积,在合法合规的原则下发展特色农产品,保质增量,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整合现有种植示范区,打造“耕读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盘活抛荒土地资源。利用长坪的区位优势、农业资源特点、传统产业优势及“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优势,增强当地农民的主题地位,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更好开发利用。用“农业搭台,文旅唱戏”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数字赋能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打通生产与销售端,保障利益机制合理运行

应积极探索企业和地方合作新方式,进一步综合规划、开发、运营,鼓励当地居民充分参与到景区的管理建设中,共建共享,发挥集体的智慧,打通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端,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完成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流通阶段,不断提升组织化及信息化水平,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两双手,在保障当地农民基础收入的同时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采用“公司+农户”“龙头企业+返乡创业人员+农业”等多元主体经营发展模式,促进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领域,通过建立农业金融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农村融资担保基金等措施,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利益机制的合理运行。

(三)挖掘特色文化,夯实产业基础

立足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以“乡愁”文化为魂,将农村的特色农业生产景观、自然景观映象、建筑风貌格局、社区生活氛围、劳作场景遗址、乡土故事人物等元素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巧妙融合。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八月初四瑶族文化节、八月十六日修路节等特色民族文化节时,通过对长桌宴、全猪宴、舂白糍、磨豆腐、艾糍粑、豆腐酿等各种美食的挖掘,吸引特定游客群体,大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的增收,改善农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提升长坪乡村旅游的人气,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文化是长坪“水韵瑶寨”发展的精神家园,长坪瑶族文化是瑶民的灵魂。目前长坪瑶族特色产品有:刺绣、瑶衣、瑶药、竹筐等,瑶族传统文化、瑶族特色产品促进长坪“水韵瑶寨”旅游发展。深入挖掘瑶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能量,以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刺绣、瑶歌瑶舞等和传统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设施建设之中,通过“传统瑶族婚嫁”情景演出,进行绣球招亲、成亲、送亲等活动,展现原生态的习俗,同时开展大象拔河、踩高跷、竹竿舞等系列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活动。长坪“水韵瑶寨”还可以依托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日,开展迎新春游园、民俗文化歌舞展演、山歌会、舞龙舞狮比赛等一系列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广大瑶胞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以舞狮、唱山歌的形式迎接各方宾客的到来,瑶族同胞们向游客展示了惊险神秘的上刀山、过火海、踩红铁犁头等瑶族传统风俗表演。

(四)完善人才培养,提升村级旅游管理水平

培育并引进人才,构建良性人才循环系统,完善“内部培养+外部挖掘”的农文旅复合型人才体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的多重需求,加快景区管理队伍建设和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出既懂农文旅产品设计,又懂运营管理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出台相关鼓励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以技术入股方式加入景区建设,一方面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提升其经营能力,助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将更多的农民变成自觉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下乡的激励政策及产业扶持机制,吸引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投资者、大学生组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在制度上给予保障,从工作层面、生活层面以及社会文化层面优化乡村人才的生存环境,在工作环境中打造良好的事业平台,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教育方式,建立培训实习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学习相关经验技术的机会。

四、结语

乡村旅游景区的最大亮点即为乡村景观,近年来,农业产业要素出现了转移效应,呈现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养殖业调整的趋势,游客对带有“乡土气息”同时商业化氛围不浓的旅游餐饮、住宿、商品的需求旺盛,渐渐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及相关产品再加工的乡村微型文旅企业发展,旅游地的农民、农业、农村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有其天然的脆弱性,故而需要借助政府政策的相关指引进行集群化发展,在集群化发展进程中,农业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适当的生产制造业能够丰富原生态旅游产品,旅游业则实现了乡村物质资源向资金资源的转化,各农文旅产业之间尚需深度和融合发展,以更好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就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有利于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长坪“水韵瑶寨”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润滑剂,也是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力,更是推动广西乡村全面振兴时代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瑶寨水韵瑶族
关注 艺坛
瑶族织锦
水韵江苏
水韵南星渎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水韵江苏
梦萦南岗千年瑶寨
水韵
连南瑶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