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区制管理的乡村学校教研策略思考

2022-10-27祁喜灏秦兴梅

成才之路 2022年26期
关键词:学区制乡村学校问题

祁喜灏 秦兴梅

摘要:教学研究是乡村学校工作的难点,长期以来低效的教学研究工作阻滞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乡村学校教研工作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缺乏有效引领、教研方法单一、投入与产出比失调、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提出构建区域和联片教研机制、深化校本教研、倡导互助共研,示范性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等经验和做法,并提出机构组建、制度创建、骨干培养、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形成有利于乡村学校教研工作开展的良性机制。

关键词:乡村学校;学区制;教研工作;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6-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础教育课题“基于学区制的乡村教师研训教一体化推进策略研究”(GS[2020]GHB3113)的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存在着教学效益低、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研水平不高。由于乡村学校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乡村学校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校本教研文化,即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自我效能感较强,但校本教研的内容、方式、管理机制等都处于原初的自我状态,缺乏理论指导、顶层设计、生态机制和民主氛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对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了解,结合近年的工作实践,对现阶段做好乡村学校教研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

课题组通过对辖区内所有村小和教学点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基本掌握了现阶段乡村学校教研工作的一手情况,现阐述如下。

各乡村学校能够按上级要求开展教研工作。校长能够积极引领教学教研工作,坚持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而且2/3以上的校长能够担任一门或两门主要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够通过听课评课、教学指导、教案和作业调阅、承担示范教学等方式参与教研工作。教师对教研工作的态度比较积极,在教研活动中能够得到教研素养的提升。教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够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获取知识或信息,能够坚持每学期读3本~5本教育專著或期刊。教师希望在教研活动中得到教学经验、专家指导、师徒帮带、课例分享和研究、优秀教师示范课等多方面的帮助。教师都比较喜欢参加网络教研,愿意通过网络进行公开课观摩、备课与研讨、下载教学资源、培训等,并对网络教研提出了提高互动程度、丰富组织形式、优化操控流程、提高活动质量等方面的建议。

乡村学校教研工作助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第一,部分乡村学校对教研工作的价值认识不到位。部分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对做好教研工作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这一论断还存在怀疑。第二,教研工作缺乏有效引领,教师教研能力较低。部分校长缺乏领导学校教研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对指导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无从下手。同时,很多骨干教师虽然教学水平较高,但教研能力有限。第三,教研方式方法单一。大多数乡村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的方法主要是听课评课,就是观摩教学,选几个教师讲一讲,召集其他教师听一听,甚至连评课环节也省去了。即使有评课环节,也是泛泛而谈,没有思维的碰撞,示范启迪作用很小,而且开展教研的范围较小,一般只限于学校内部。第四,教研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物化成果较少。本次调查发现,问卷所列举的9个方面的教研成果,一个也没有的占教师总数的34.7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学校虽然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但活动方案不科学,活动流程不清晰,活动过程不扎实,活动效果不明显。其二,各级教研机构不能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也不能搭建适合教师发展的有效平台。第五,缺乏对教研工作的正确评价。当前,对教师教研工作的评价停留在讲公开课、听课、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等外在成果的考核方面,对教研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等隐性评价重视不够。

在乡村学校教研工作中,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优化教研体系,创新教研模式

(1)完善区域教研。就目前的教研体系来看,县级教学研究部门对乡村小学、幼儿园的教研指导和引领主要是以学区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学区处于县、乡、校教研体系的中间位置,在县级教研部门指导基层教研工作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学区不仅需要组织落实县以上各级教研部门安排的具体工作,也肩负着引领和推动区域教研工作的重任。为广泛开展区域教研活动,课题组以学区为单位成立中心教研组,并按照需求组建各学科中心教研组,让全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作为教研组成员,形成以学区为龙头的全区域的教研共同体,自上而下指导和推动区域内教研活动的开展。课题组积极争取上级教研部门的支持,经常邀请专家和名师开展送教送研活动,为课题组教研工作的开展做好示范引领,促进教师成长。还充分发挥全镇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为基层学校提供教研行动范式。

(2)优化联片教研。鉴于辖区内学校数量多、学校规模小、某些学校缺少骨干教师的特点,课题组积极构建抱团取暖式的校际教研共同体,也就是实行联片教研,这有助于实现同一区域内的师资资源、社会资源、课程资源的共通、共享。课题组将地域上接近、教师之间相互了解、交通比较便利的4所~5所学校结为一个片区联盟,并选择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作为日常教研工作开展的基地,由片区内学校轮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轮值学校由校长和骨干教师共同制定教研活动方案,并征求片区内其他学校的意见,修改完善后实施。在校本教研基础上进行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能够较大范围地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骨干引领和校长领导的大教研格局,是对校本教研的拓展和延伸。

(3)深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基本形式,是教研工作落地生根的最根本的环境和土壤,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研活动都基于学校开展,教研成果的转化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和方法,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各学校要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借鉴经验,注重工作机制创新,高质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学区在选人用人上要充分考虑校长对教研工作的推动作用,把校长的教研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衡量校长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校长要大力培养优秀骨干教师,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机制,为教师教研工作提供源头活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4)倡导互助共研。教师工作是集体协作基础上的个体劳动,教师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教师团体的影响,因此教师开展协作式的团队教研至关重要。学校的教研团队是教师合作从事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更是完成各学科教学任务和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若不寻求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则无异于闭门造车,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路途将越来越窄。教师只有与大家结伴同行,在集体中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善于向团队借力,才能取得更多成功的经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5)鼓励个人研学。每个教师都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力量,教研成果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教师。从教师参加工作伊始,学校就要让每个教师明确自己既是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教研工作的终身实践者,因此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个别教师经验和能力欠缺,参与教研活动的自觉性不高,对此,学校要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引导他们逐渐融入团队,在实践、反思、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2.推动区域教研,创新教研模式

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发挥包括教师在内所有成员的集体智慧,其示范、引领和驱动作用的发挥,能够很好地推动乡村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

(1)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示范研讨。课题组通过指导开展区域联片教研活动,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领军人物,然后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优秀课例模式研究。比如,去年课题组开展了语文优秀课例展示和研究,选择镇内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分别承担低、中、高年段的识字、导读、语文园地、习作等不同课型的示范教学任务,组织全镇语文教师观摩学习。然后,召开研讨会,总结教学流程,撰写教学模式,推广成功经验。课题组还邀请市、县教研专家团队,与优秀骨干教师共同开展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续构等专题教研交流活动。

(2)广泛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由于一些小规模学校实行一班一师制度,校长和骨干教师很难腾出时间在校内开展随机推门听课活动,很难了解教师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状况。即使有的学校开展校内公开教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提前做了一些安排,甚至夹杂着虚假成分。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状态校内校外一个样、有人听课与没人听课一个样的要求,课题组以学区学科中心教研组为依托,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即随机进入学校,随机确定授课教师,通过听、说、评、导等环节,掌握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问题较大的教師,建议学校采取过关验收课的方式提升其教学水平。

(3)推行备课研究和改革。课题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吸收发达地区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出台了集体备课方案。选择年富力强、学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工作态度好的教师担任备课组长和备课教师,通过严格的程序化管理和备课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形成质量较高的教案,并经过反复修改形成定稿后在学区范围内共享。教案发布后,每位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备课,经学校教研组审批后正式使用。实践证明,教师备课质量明显提高了,教案实用性也增强了。

(4)实行网络教研,有效利用网络研修平台。课题组开展的教研活动,多数是一部分教师实地参与,课题组坚持把重要活动场景录制成视频,放到网络平台上组织所有教师观看、研讨。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县组织的各种网络教研活动,人人可以在网络空间储存和分享教学资源。比如,近年中央电教馆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课题组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让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晒课活动,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我镇由于教师晒课参与率较高,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在去年省教科院、教育厅开展的微课竞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参加,其中有3名教师获得省级奖励。

(5)推行研、训、教一体化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培训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研、训、教三个方面没有有机衔接和融合。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弱,就要通过培训和培养来提升,就要靠良好的示范引领来强化。为此,课题组提出以训促研、以研促教,通过培训和教研努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师培训工作方面,教师岗位研修是基础,学校引领是关键,学区推进是保障。常规的教学研究也好,教师专项技能培训也好,放在学区视野范围内,教师才能更重视,才能积极参加、认真钻研,取得实效,而这些工作放到小规模学校和执行力差的中大规模学校来实施,就容易空喊口号,无法取得实际效果。

(6)开展课堂教学评估活动。首先,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方案和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细则,经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定稿后下发各学校。在学校的领导下,所有教师对照方案和细则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然后,学校内部自评合格后申请中心教研组进校开展评估验收。评估活动是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教学培训和研究项目,是对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大练兵、大检阅。评估后,对优秀教师予以奖励,对问题教师安排补课。

(7)引领教育科研工作。近年,课题组从选题、申报、研究、结题各环节指导教师参与省市两级科研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目前,有3例省级课题已经结题,2例在研,申报市级课题2例,均在研。

教研工作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健全的保障制度是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前提条件。

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保证教研工作有效开展,学区、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实施常规教研工作的教研组、备课组等组织机构。学校由校长或教学副校长专抓,并选用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均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学区成立中心教研组,向上对接市县教研室工作,向下协调和引领各学校教研工作开展。学校和学区要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如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制度、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制度、教师教研工作考评制度等,严格工作纪律,完善工作常规,规范人员职责,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监管,科学考评

要按照相关制度规范,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优化教研工作的评价。中心教研组要按照每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教研工作实行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中心教研组自评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学校校长或分管领导负责做好对学校教研工作的监督落实和日常检查与考核,实行日检查、周公布、月考核制度。要深化和細化教师教研工作的考核指标,将集体备课参与度与备课质量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公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评课议课的理论自觉性、论文撰写和发表情况、课题研究参与情况、试题命制的科学性、教学质量分析的准确性等作为考核要素,制定教师教研考核标准。教师教研工作的考核,既要看重具体物化成果,又要关注教师的参与程度。教研工作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3.重视培训和培养骨干

学区、学校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研能力。要以教研能力、引领方式、工作实绩、成果转化等为基本标准,在教师队伍中选择擅长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并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学习和引进先进经验、理念,提升教研水平。要经常邀请县级及以上教研部门教研员、当地与外地名师诊断和指导教研工作。

4.保证经费,提高实效

要把教研工作经费投入作为重要事项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学区、学校组织开展的常规性或专项性教研活动,都要给表现优秀的教师以奖励。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合理的经费保障,可以使教研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总结、反思等各环节均能落地见效,不流于形式。

总之,教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乡村学校要不断探索,结合乡村地区人居条件差、学校分布零散、学校规模小、骨干教师不足等实际情况,切实做好教研工作,促进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袁小梅,胡江涛.乡村教师校本教研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0(03).

[2]罗萍.乡村振兴视域下小学教研共同体的发展现状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03).

[3]孔祥娟.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有效方式[J].基础教育论坛, 2021(22).

Thoughts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of Rural Schools Based on School District System Management

Qi Xihao1, Qin Xingmei2

(1. Nanyuan Primary School, Taiping Town,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5, China; 2. Laozhuang Primary School, Taiping Town,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5, China)

Abstract:Teaching research is the difficulty of rural school work, and the inefficient teaching research work has hin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of rural schools, such as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lack of effective guidance, singl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imbalance of input-output ratio,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uts forward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of building a regional and joi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chanism, deepening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dvocating mutual assistance and joint research, and exemplary carrying out speci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puts forward safeguard measure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 formation, system creation, backbone training, fund investment, etc., so as to form a benign mechanism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in rural schools.

Key words: ruralschools;schooldistrictsystem;teachingand research work;problems; strategy

猜你喜欢

学区制乡村学校问题
北京:超六成中小学纳入学区制管理
教育治理理念下的学区制管理模式构建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法国学区制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