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区制的乡村教师培训策略思考
2022-10-25包建恩孙群
包建恩 孙群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师培训;学区制;机制策略
乡村教师,是指广大乡村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乡村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我们国家的贫困问题多数发生在乡村,而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策略就是搞好教育。目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心,各级政府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总体上提升了乡村教师待遇,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保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随着薄弱学校改造、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实施,乡村教育在办学条件方面已经实现了均衡发展。但乡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外在资源的援助,更需要内在资源的盘活,尤其是对教师资源的深度唤醒与激发。因此,做好乡村教师培训工作,是摆在乡村教育管理部门面前最紧迫的工作任务之一。
一、乡村教师培训现状
为准确掌握乡村教师培训现状,我们设计了基于某县全体乡村教师的网络调查问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经过对全部回收问卷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较强烈。56.95%的教师认为培训非常有作用,39.07%的教师认为自己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还有24.17%的教师认为自己基本没有外出培训机会,对外出培训很期待。
(2)教师个人参加培训的目的很明确。54.97%的教师觉得自己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30.46%的教师是为了获得学科知识和新课改理论。
(3)期待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在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方面,72.52%的教师主张组织现场观摩教学,60.26%的教师主张外出学习考察,58.28%和50.33%的教师分别主张专家授课、互动研讨,44.04%的教师主张听课评课。
(4)对培训教师的选择更注重身份对等。81.13%的教师喜欢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培训教师,71.52%的教师喜欢教学名师担任培训教师, 而喜欢高校教师和专职教研员的教师相对较少,均在30%以下。
(5)培训内容需求广泛。在培训内容上,75.83%的教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65.89%的教师选择新课改理论,65.56%的教师选择学科教学技能,50.99%的教师选择学科知识,48.01%的教师选择教育管理理论,30.79%的教师选择师德教育内容。
(6)逐渐认同远程网络培训。在对待远程网络培训的态度方面,非常喜欢的教师占29.14%,喜欢的教师占40.07%,勉强接受的教师占24.17%。
(7)培训团队建设所需的人才储备基本达标。经调研,全县内乡级骨干教师达33.77%,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20.86%。
(8)校本培训逐步成为学校实施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72.82%的学校每学期都坚持组织教师培训,平均次数达到每学期4 次以上。87.09%的学区每年都对教师进行1 次以上的专题培训。超过90%的教师认为学校或学区对教师的培训是有作用的,其中认为作用比较大的教师占41.06%。
二、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新教师培训缺乏实效性和持续性
一方面, 新教师岗前培训存在培训项目繁杂、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学科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时间安排仓促、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紧缺,长期以来学校对新入职教师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一直存在,加之校本培训跟进不力,导致一些新教师在职业发展初期没有得到扎实有效的培训,客观上延缓了他们专业成长的步伐。
2.各级各类培训难以满足教师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学校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不多,接受培训的教师辐射带动作用小。网络远程培训参与人数不受限制,培训形式灵活,但培训效果难以保证。学校购买的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用处不大。而学校对教师实施校本培训缺乏策略,不能有效引领,收效甚微。学区对教师培训的推动指导作用不大,缺乏实效。
3.忽视对中老年教师的培训
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但中老年教师依然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一些学校对中老年教师的成长缺乏关注, 认为中老年教师经驗丰富,不用培训。但实际上中老年教师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知识老化、技能退步、理论欠缺、方法不足、职业倦怠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教师队伍的弱势群体。
三、基于学区制的乡村教师培训策略
1.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训的四个层次
(1)个人是学习的主体,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进行在岗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并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和能力固化下来,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2)同伴关系往往比较单纯,教师在学校里要关心同伴,也要依靠同伴。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3)学校是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教师培训体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是校本培训的直接实施者,对教师培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校本培训是打造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关键。
(4)学区是县以下最基层的乡村教育管理责任主体, 是乡村学校落实各级培训任务的纽带和桥梁,对整个乡村教师培训有管理、指导和推进作用。
2.乡村教师本土化培训的策略
针对以上四个层次,乡村教师培训的相应策略可以概括为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学校引领、学区推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个体学习是基础,同伴互助是条件,学校引领是关键,学区推进是保障。
(1)个体学习。个体学习是教师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从教师职业生涯起步开始,学校就要帮助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等都属于个体学习内容, 学校要做好引领和管理工作,引领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参加继续教育。对于计划进行学历提升的教师,学校应指导其选取与后续教育教学工作对口的专业, 给其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以提升其专业能力,更新和完善其专业学科知识。组织网络继续教育培训时,学校应指导教师选取与任教学科和学段相符的专业课程。另外,学校可以每三年组织教师制定一次专业成长规划,要求每个教师在自身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专业成长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并形成书面的专业成长规划书。在教师执行具体计划的过程中,学校要进行监管、指导和跟进,并在教师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2)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团体学习的雏形,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形成、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的传承等,都能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来实现。学校可以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建立师徒帮带制度,让青年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有骨干教师进行帮助和引领, 这样就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能带动步入成熟稳定期的骨干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进一步的提升。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而骨干教师的经验则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淀下来的, 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青蓝行动、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相互展示、互相评点等,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师徒帮带工作一般是一师带两徒,最多是一师带三徒。学校如果缺少骨干教师,则可以跨地域与外县、外市、外省的名师建立师徒关系,通过面对面或线上互动等方式灵活进行师徒帮带。同伴互助学习方式的实施,需要学校的监督、管理、协调和考核评价。
(3)学校引领。学校是实施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教师培训主要在学校组织和监管下进行。对课程标准、新教材、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等,都需要学校进行组织培训。基于多种原因,部分教师在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中的自觉性不一定很高,这就需要学校去协调和引导。学校的引领要从大局入手,因为教师既是培训的实施者, 也是培训的受益者,所以对于一些由学校组织的培训,可以把学习任务分解给全体教师,让大家都做准备,轮流做培训导师,互相交流,共享学习成果。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每学期开学时,学校都可以通过网络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为时两周的培训活动。开展网络培训的内容很多,比如每周可以利用两个晚上组织教师开教研例会,或研讨课程标准,或听专家讲座、看课例视频,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新的教法等。另外, 学校还可以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课程资源库、希沃白板公众号等免费开放的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引领下的培训是教师培训工作最有效、最核心的层级,其成败主要取决于学校管理者。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有定力,长期坚持,推动团队学习,做好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4)学区推进。学区是乡村学校实施教师培训的有力推动者, 也是全区域培训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其对教师培训的推进作用是外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这主要源于其对教师工作评价和考核的主导作用。学区实施的教师培训工作方式主要包括内联和外引这两种。内联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构建乡村学校教师培训共同体,即把区域内所有学校作为一个联盟, 教师培训工作从宏观视角全面掌握、整体推进。为保证各学校培训工作的有效落实,学区需要发挥推动作用,制定学习方案,提出学习要求,组织验收考核。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把学习成果与教师业绩考核关联起来,这样就能确保培训的效果,达到“推进”的目的。比如,学区可以组织推进各学校开展普通话、三笔字书写、电子白板操作等技能培训工作,并进行过关测试,以比赛或考核的方式推进技能培训工作的落实,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另一种方式是让乡村小规模学校联合起来“抱团取暖”,结成联盟,这样可以增强活力,自下而上推动教育变革。学区可以依据地域就近原则,把区域内学校分成几个片区,每个片区的几所学校组成片区联盟。教研培训活动实行区域联动,学区指定专人作为片区联络员,全程参与片区开展的具体活动,并进行协调、指导、评估,将有价值的活动案例收集起来,将成功的经验向全区域范围推广。外引则包括送出去学和请进来教,即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和引进外地名师、专家对区域内的教师送教送培。比如,针对上级分配及学区组织的外出培训任务,可以由本区域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承担,每个参加者完成培训回来后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以达到“培训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目的。同时,学区还要重视引进专家、名师对学区内教师进行培训。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除大力争取县级及以上部门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外,每年还坚持邀请本市东方红小学的专家和名师团队到所在镇进行现场公开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训。
3.建立和完善乡村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机制。实践证明,只有实施有效培训,才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让骨干教师顺利度过职业瓶颈期,获得持续性发展,还能使中老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当然,教师的培训是需要制度保障的。首先,学校要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其次,要优化培训方案,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学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通过教研员联校参与校本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校校本培训的指导、监管和考核。
(2)构建适宜校本培训的管理队伍。校本培训要由校长主持,专人负责,教师全员参与。教师数量的核编和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要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既要均衡配置教師,又要让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校长。同时,校长和其他培训负责人的任课量要控制在教师平均任课量的2/3 左右,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指导培训工作。
(3)培养本土培训教师团队。根据前面的调研可知,教师更喜欢由教学名师和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因此,除可以外引一些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开展培训外,还要积极挖掘和培养本土培训教师,建立培训教师人才库,强化人才引领。要加大骨干教师内培力度,力争经过两三年时间,使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确保教师结对帮扶的高水平运行。
(4)采用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为提高培训效果,要注意培训方式的选择。根据教师队伍实际制订出培训计划后,可以分阶段组织全员参与式的专题培训,把培训计划分解为许多专题,进行分步实施,这样易于组织和操作,教师乐于接受,学校易于配合,效果往往比较好。另外,一些教师培训机构实行的任务驱动的培训模式也可以引入乡村学校教师培训体系。
(5)搭建展示教师培训成果的平台。学校、学区主导的培训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为提高教师学习的自觉性, 增强教师参加培训的获得感,逐步打造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卓越成为追求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学校可以结合常规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搭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交流学习平台。比如,为有效落实教师读书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教师读书成果交流、汇报专题活动。为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学校可以开展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测试活动。为确保活动的实效性,还可以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6)做好培训经费保障工作。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中小学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以确保各级各类培训工作的开展。各学校积极安排资金购买电子音像产品和图书,并注意筹措经费购买网络培训资源,以保证线上线下培训对资源的需求。学区负责监督学校培训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使各类培训经费既能保证培训需求,又要厉行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四、结语
总之,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只有持续推进教师培训工作,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笔者所在学校对现行学区制下的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多年的坚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我们要把本土化乡村教师培训工作长期抓好抓实,探索出更多的经验和策略,以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缩小与城市教师之间的差距,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水平的乡村教育提供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