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效果探讨

2022-10-25景秀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8期
关键词:溶血性悬液白细胞

景秀芹

输血是临床急诊和抢救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异体输血易导致同种免疫反应,引发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相关研究显示,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为20%左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1]。相关研究显示输血时去除白细胞能够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发生风险[2]。基于此,本研究对去除白细胞输血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600 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0 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72、128 例;年龄25~62 岁,平均年龄(40.37±5.02)岁;输血次数:1 次246 例,2 次34 例,3 次20 例。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73、127 例;年龄26~62 岁,平均年龄(40.45±5.27)岁;输血次数:1 次247 例,2 次33 例,3 次2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未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进行输血,观察组采取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进行输血。医护人员严格遵循医嘱对两组输注相应体积的红细胞悬液。观察组输血器采用去白细胞一次性输血器,根据相关要求将悬浮红细胞通过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制备,遵循医嘱输注相应体积的红细胞悬液。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随机选择两组各20 份红细胞悬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主要检测内容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②比较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情况及不同输血次数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情况。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评估标准:输血后1 h 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存在以下情况表示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输血后体温上升>1℃;患者存在发热、寒战、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红细胞悬液标本血常规指标比较 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红细胞悬液标本血常规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红细胞悬液标本血常规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及不同输血次数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 次输血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81%(2/247),2 次输血患者的发生率为3.03%(1/33),3 次输血患者的发生率为5.00%(1/20);观察组1、2、3 次输血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 次输血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为3.66%(9/246),2 次输血患者的发生率为26.47%(9/34),3 次输血患者的发生率为30.00%(6/20);对照组2 次输血及3 次输血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 次输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为1.33%(4/300),低于对照组的8.00%(24/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及不同输血次数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是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发生风险,是目前不同个体输血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患者的症状不仅包括发热,同时伴随寒战、皮疹等症状,部分患者存在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输血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3]。导致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输入白细胞和受血者相应白细胞同种抗原抗体产生反应。对输注治疗来说,白细胞属于一种无效成分,同时输注白细胞可为病毒的传播创造条件,所以输血治疗阶段输注白细胞具有一定的危害,为了能够减少风险,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采取相应的过滤装置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清除[4]。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能够发现,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白细胞的去除效果较好。另外,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取去除白细胞输血方法对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具有明显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为采取去除白细胞输血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白细胞破裂导致的内源性免疫反应[5,6],因此观察组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更低。输血次数对红细胞悬液的输血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7-10]。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两组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呈增加趋势,观察组1、2、3 次输血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 次输血及3 次输血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 次输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说明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如果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会导致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风险提高[11,12]。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为患者输入红细胞悬液后,其机体形成白细胞抗体,如果再次进行输血治疗,形成的抗体和输入的白细胞出现同种免疫反应,对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产生刺激,导致内源性致热源从白细胞中得到释放,进而导致发热反应。因此患者如果需要接受多次输血治疗,并且每次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除此之外,相关研究显示保存时间可能对免疫反应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影响[8],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能为保存时间对白细胞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需要尽量选择新鲜的血液进行输注。

综上所述,对患者采取去除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对于预防多次输血导致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溶血性悬液白细胞
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的临床效果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醒脑静注射液溶血性研究
磁粉探伤磁悬液性能试块的使用分析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白细胞总是低是有病吗?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