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2-10-22李京京
李京京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三全育人”理念主要是涉及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内容,是一种育人过程中遵循的理念和手段,主要目的是要保障育人的教学成果,在“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高校需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思想,坚定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三全育人”理念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三全育人”理念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高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是包括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以及民族历史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从不同的方面组织开展教育工作,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宽度得到拓展,广度进一步增大,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情以及为祖国奉献的决心和精神。当前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体现在对于祖国发展命运的关心以及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以及自觉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党的方针和纪律,维护国家的统一等多个方面。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保证其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奋斗和努力。“三全育人”理念下需要高校方面能够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教育,教师则需要在原本的教育体系中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宽教学的思路,创新教学的格局和教学的思维,挖掘可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成果有所保障。
1.2 “三全育人”理念让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更多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爱国主义教育已经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但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所渗透的内容主要是思政课程,也就是说,由高校的思政教师讲解思政知识点的同时渗透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因此体现出教育方式太过于单一化的特点。这种“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也让思政课程教师独立负责爱国主义教育的格局产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形式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工作,使爱国主义的理念真正渗透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规范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提供指导。同时,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也更加丰富,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拓展到了互联网教学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也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更加广泛。
2 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爱国教育的理念相对落后
现如今高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但是其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的余地。一方面是在高校内部“三全育人”主体的动员缺乏,学校方面可能更加关注教学而忽视教育,更加关注知识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而没有从其他的学科中挖掘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的资源,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太过于单一。而在高校管理体系中会发现专业教学、党政教学以及学生工作之间相互分离,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太过于孤单,存在严重的孤岛化现象。而在协调环节,教师的职责不够明确,分工也不明晰,导致日常生活中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感价值引领不够充足。同时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也会对高校中学生的思想造成束缚和冲击,难以让高校中的学生在当前的市场发展大环境下产生充足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意识得到激发。
2.2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流程尚未清晰
“三全育人”视域下,育人工作要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学期或者某一个课程。当前在高校遇到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和阻碍,主要是由于教育工作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由于爱国主义本身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需要在其中体现出创新性和针对性,这就会导致高校中爱国主义教育系统不足。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环节脱节现象,让整个教学的流程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以及最终的教学评估反馈环节,实际上应当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系统和整体,尤其是教学的实施阶段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前在高校中很多都会关注在教育实施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意识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的准备工作以及最终的教学评估工作,导致高校爱国主义的实际成果无法充分明确。
2.3 高校中全方位育人的动力缺乏
“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的育人工作,会涉及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式等不同的方面,在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爱国积极性,鼓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不断奋斗。但是当前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包括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史,其中的内容体现出一定的落后性,可能会和当前的社会发展潮流无法充分匹配。而在教学中使用的手段通常是显性的教育模式,这种方式体现出太过单一、生硬和陈旧的特点,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实效性。因此在新时代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需要积极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体现出独特性的特点。在教育队伍的设置环节,有一些教师可能会认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所依靠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渠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元素,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自身的水平比较缺乏,让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教学工作严重脱节,也会由于新媒体通信技术掌握效果局限性,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性都比较缺乏,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而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机制中,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建设完成,让实际的教学成效难以得到严格、系统、完善的评估,对教师的教育成效进行检验时,采取的主要是期末的总结性评价方式,而忽视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爱国主义的培养,也让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太过于表面化。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分析
3.1 创设“三全育人”基础上的联动教学机制
在高校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首先是需要高校领导部门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加强关注,构建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进集体,让部门员工之间相互联系。其中校级领导就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努力发挥爱国教育的渗透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部署以及相应的调度工作。而其他各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则需要制订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性的有效工作方案,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师方面则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爱国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并以学生的行动力回报自己的国家。其次是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渠道,也要从其他课程中挖掘隐性教学的元素,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得到增强和提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严格要求,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内容,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说服学生,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生的积极性,回报学生的思想。
除了教师之外,高校中的辅导员以及各部门的党政机关人员也应当发挥育人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的规范和引导。首先,在高校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形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机制,要在家庭中努力营造和创设爱国主义的氛围,要求高校中学生的辅导员或者是班主任和学生的家长相互沟通联系,商定好教育的目标和方案,营造一种积极良好的爱国氛围,形成共同育人的局面。其次是高校方面需要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社会资源体现出爱国导向的功能,比如说可以组织和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红色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宣传,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爱国模范道德途径,都是传播爱国正能量的有效方式,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督。
3.2 创设全过程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先进而丰富,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高校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特征以及学生的需求,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一些爱国情感,让学生的爱国意志得到提升。尤其是在高校中学生的入学阶段以及寒暑假期间,都需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学生最开始入学时,他们可能会处于迷茫的状态,高校就要帮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产生自我认同,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科学合理地转换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让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内容得到调整,帮助学生成才。而在寒暑假期间,高校方面则需要和家长之间进行紧密的沟通和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产生更丰富的爱国行为,在大学生毕业时也需要组织开展集体的交流会议,关注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情感变化,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进一步的唤醒和培养,使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认知更加充分。
3.3 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建立形成健全完善的多维度教育体系,就需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分析,首先是需要高校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了解时代的特点,完善教育内容,使理论和实际之间产生紧密的关联性,结合日常的案例和生活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次是需要高校方面更新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融入隐性教育的因素,挖掘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和内容,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维,凝聚学生的爱国力量。与此同时,也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声音落后的教学方式,建立形成多元化、具有灵活性的教育方法,让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衔接工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三全育人”环境下,高校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了更新的途径和更多的方法,本文针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希望可以更好地保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