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革新策略
2022-10-22韩霜
韩 霜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吉林 四平136000)
1 “大思政”的本质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思政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大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术界关于“大思政”的研究,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解释以及“大思政”的内涵意蕴的探讨。到底什么是“大思政”,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定论,它既可以是一个思想,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课题或现实课题,还可以是一个时代内涵,但不管如何表达,“大思政”都可以体现人本教育理念,其作为一种立体的工作格局和形式,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具备的一种状态。
2 构建“大思政”的必要性
“大思政”虽然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但是以这种教育理念所发展起来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调动高校教育资源,彻底打开育人格局,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思政”的构建,以传承传统思政教学优良传统为基础,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从根本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积极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不仅实现了高等教育内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求,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的应有之义,同时,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 基于“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革新策略
3.1 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
历史实践证明,人这一因素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效果、改革开放的发展效果、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程度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中国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高校育人工作更是如此。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办国家优质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绝对性、正确性领导,并且要充分发挥高校践行党的领导方针的坚强阵地作用。
①把握思想的主导权。自建党以来,中国建设可以说始终秉承一个领导核心的原则——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要牢牢把握住党的领导这一思想的主导权,将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真正揉合到高校管理理念中。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校的日常教务管理工作中必须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持续推动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和实践。具体来说,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播,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新成果,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其次,在高校内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规范师生言行。最后,打造优良的校园风气,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因为校园风气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所以说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隐性教育功能。
②完善高校内部党委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建设符合高校长远发展的党委治理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长远发展的党委治理体系,必须包含两个核心内涵:“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其中前者主要指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后者指的是校长在具体事务中的管理、指挥和执行。“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不仅确定了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还给高校办学划定了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方向。在高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不仅要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体现党委的绝对性领导作用,同时也要重视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责任职权、议事程序等方面,给出明确的规定,确保党的领导可以始终处于高校思想领导的核心位置。同时为了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也要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中,组织高校党员强化学习和研究,坚持工作思路的创新,以全新的思想面貌面对所有管理工作。
3.2 树立大思政育人新理念
①坚持“德育为先”。《弟子规入则孝》中有这样一句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大思政”背景下,教育者要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并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社会责任意识放在第一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完成高校德育任务,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德育为先”,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紧跟时代要求,让教学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将实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立足于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践行德育,并通过自身行动贯彻好社会主义建设新思想,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崭新的历史时代,社会建设需要更具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新力量,而也只有高校在日常工作中,树立起“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德育为先”的理念,也可以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理论和依据。
②秉承“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就是体现生本教学原则,不管什么时候,教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刻实施,各级院校都愈发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本教学理念的凸显,就现在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已经转变了教师为主的教学思想,并重视生本教学理念的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在教学中一直凭借自身主观思想判断教学工作,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导致学生接受程度无法达到预期水平。“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最终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启发式教育和创造性教育也更是无从谈起。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现在的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他们个性鲜明,崇尚自由,勇敢果断,如果高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还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为此,高校教师要善于扬长避短,帮助每一名大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努力汲取新思想、新知识,让他们做一名紧跟时代发展的大学生。在生活中,高校教师也要和学生坦诚相待,建立朋友一样的情感,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多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作为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更愿意和教师交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真正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目的。
3.3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导向力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已然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不仅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法方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更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在日常教学事务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提升育人工作的地位,让高校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不会发生任何的偏倚。在育人工作中,“如何立德”“如何树人”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深思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思政”的提出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而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如何实现全面育人工程值得广大高校教育学者的深思。
3.4 发挥课堂主渠道和教师主力军的作用
在“大思政”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校的育人需求,必须将教师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作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高校的思政教师,为了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的学习,高校教学中,加强理论方面的引导、学习和传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慎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所谓明道、信道,只有引导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能笃信教师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②永远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树立起看齐意识、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然后以身作则,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并将这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和决心。
③笃定内心,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主动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实践者。高校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也要侧重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对于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大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也要积极做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高校方面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按照“大思政”相关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将教书和育人联系起来,言传和身教联系起来,专心修学和关注社会关系起来,以达到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德育高境界。另外,在高校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和专业教学中,通过先进的思想净化学生思想,丰富教学内容,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榜样力量,引导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4 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坚持“四个相统一”,地方高校也要努力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理解现实、充满自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为他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