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与隐患治理
2022-10-22李响妹陈建铭李浩亮
李响妹,陈建铭,李浩亮
(上海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上海 200444)
高校实验室风险点多,房间数量庞大,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2015 年,清华大学某实验室发生爆炸致1名博士后死亡;2018 年,北京交通大学某实验室发生爆炸致3 名研究生死亡。这些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仅造成实验人员伤亡,令人悲痛,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资产的损失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在实验室管理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实验风险控制是主要任务,而实验室隐患排查和治理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研究人员、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工艺方法和实验环境等多个要素,通过实验室安全检查可以发现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备或物料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以及管理的不安全漏洞,消除和控制这些隐患可以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对维护实验室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缺乏隐患治理的完善机制和科学方法,导致一些隐患没有及时解决或治理效果不佳。因而,本文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以上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常见实验室安全隐患进行归类,分析了隐患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 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的现状
教育部近年来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从2019年起接连发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高校实际制订安全检查与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并参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对各类科研和教学实验室进行自查。依据文件要求,各高校均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部分高校还引入了老教授、学生或第三方机构参与实验室安全检查。同时,由于高校实验室种类多、人员流动大、研究内容新颖,仅靠传统的纸质版记录、反馈安全隐患已无法满足实验室管理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更好地实现实验室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很多高校已建立了实验室安全检查系统。
我校目前共有19 个学院建有实验室,共涉及1600 多
间房间,涉及化学、生物、辐射、机械等各类危险源,为确保安全检查能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和拉网式,学校形成了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实验室安全检查机制,将实验室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特殊检查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校级安全检查一般由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牵头,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全校大检查,同时在节假日、寒暑假和特殊情况下组织安全检查,并配合各级安全主管部门开展各类专项检查。院级安全检查由各二级学院单位组织开展,根据实验室的分级分类要求开展安全巡查。实验室要求每日做好实验室卫生安全值日,及时将发现的隐患反馈给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我校在2020 年建设了实验室安全检查系统,所有实验室安全检查活动都需要录入到系统内,2021 全年我校共发起了136 次各类安全检查活动,发现3100 多条实验室安全隐患,全部隐患基本完成了闭环管理,由此可见,系统有效辅助了实验室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
2 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分类
高校实验类型和设备繁多,通过对我校2021 年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分类,可主要分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三大类隐患。
2.1 物的不安全状态
实验设施设备是师生开展实验的基础,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是指化学品、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放射性物品、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强磁、强电、高温或超低温、高压、高速运动设备或物质等危险源是否在可控范围内,防护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和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常见的隐患包括:设备缺少安全防护装置;防护装置损坏后未修理或替换;设备设施设计有缺陷;气体钢瓶未有效固定;危险化学品未分类存放或超量存放;高温设备周围存放易燃易爆品;化学废弃物存放不规范;多个接线板串接供电等。
2.2 人的不安全行为
实验过程也是人的活动过程,人的不安全行为指的是师生违反实验室纪录或者违规开展实验,包括违反实验指导书、设备操作规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一些实验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对实验室中的各种具有威胁性的原材料和设备认知不清晰,在缺乏他人的帮助和指导时,容易造成违章操作,引发安全事故。常见的隐患包括:实验期间无人值守;在实验室内饮食;实验人员不穿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实验室内存放生活物品;化学实验时通风柜门未拉到安全位置等。
2.3 管理上的缺陷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安全工作实施的决定性要素,完善校级、院级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第一要务。常见的管理上的缺陷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未建立,或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缺乏监管机制导致未在实验室内落实到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危险实验指导书、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和学科应急预案不符合国家标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其他相关安全技术要求。
3 实验室安全隐患治理的主要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或者控制实验室安全隐患,检查只是手段,如何将检查出的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到位才是关键。当前,由于制度保障、责任划分、安全投入、人员能力、治理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客观问题,使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工作容易出现治理不及时、措施不到位、整改不深入等问题,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
3.1 隐患治理机制不明确,保障不充分
高校往往会经常性开展各种安全检查,检查出的部分隐患可以通过个体防护和管理控制快速治理,但是一些隐患治理需要工程技术控制措施、改变实验工艺、改用危害性较低或者无害的物质。这些隐患整改周期较长,投入较多,如果高校缺少有效的整改落实机制和措施,容易造成查而不究、究而不追、追而不严的情况。
3.2 隐患治理责任不到位,流程不清晰
目前高校检查出的实验室安全隐患通常会要求实验室安全责任人落实整改,但是系统性的问题往往在不同实验室甚至不同学院存在,这类隐患治理涉及实验室管理、消防安保、后勤维保、基础建设等学校多个职能部门,需要高校或者学院统筹安排,高校管理体制往往对这类隐患的治理责任不明确,导致隐患无法解决。
3.3 隐患治理指导未建立,成因不分析
为了尽快完成隐患闭环,隐患治理往往只提出问题的表征,不对导致隐患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当前实验室安全隐患大多是针对实验室房间进行记录,为了应付检查,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和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如果不去查找根本原因,单个隐患虽然解决了,但是类似问题免不了要复发。
4 实验室安全隐患治理的应对策略
4.1 细化安全责任体系,明确隐患治理责任
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组织管理机制,完善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的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技术指导、物资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等职能。实验室安全责任书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室的危险源层层签订到每一位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和每一位实验人员,写明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针对检查发现的重大实验室安全隐患,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应按照责任内容要求相应部门和人员治理。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应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包括制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应急设施,组织实验人员培训,并制止不安全的行为或活动发生。
4.2 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健全隐患治理要求
高校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明确隐患治理的细则,确保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的责任和经费。实验室安全检查应加强对实验室化学、生物、辐射、特种设备和高温高压设备等危险源的定期监督检查。针对一部分难以整改的隐患治理应制订计划,必须明确整改责任、经费来源、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同时,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情况应纳入学校或学院对教职工的考评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对于未落实责任甚至造成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批评和惩罚。
4.3 开展隐患成因分析,关注管理系统问题
对于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和重复发生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应进行成因分析,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表征。通常引起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实验物质因素、工艺条件、实验环境、人为因素、设备设施等,这些不同问题的解决之法,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者来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资源需求。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鱼骨图、事故树、5WHY等科学工具对隐患进行深层次的原因探索和挖掘,以确认隐患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评估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治理实验室隐患,除了关注人为因素和工作因素外,还应关注管理上的缺陷。
4.4 营造良好安全文化,鼓励全员参与排查
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实验室安全知识展览、实验室安全专题讲座、实验室安全工作提示和实验室安全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师生了解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危害性和治理隐患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实验室安全奖励制度鼓励师生参与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性。
5 结语
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高校可以通过细化安全责任体系、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开展隐患成因分析、营造良好安全文化等方式,在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同时切实落实隐患治理闭环管理,关注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从根源上进行隐患治理,防止隐患重复发生,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