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2022-10-22于殿祥
张 硕,于殿祥,宋 晶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运输指挥系 天津 300161)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技术变革,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与应用技能。高校教师如何积极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这座“桥梁”,掌握与时俱进的育人新技能,是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1 信息时代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的重要意义
1.1 是高校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课堂授课与驾驭能力之外,还要具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素质与能力,不但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更重要的是要将技术与学科深层次融合,从而创造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当前,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具有新鲜事物接受快、信息资源发现快、高新技术掌握快等显著特点,这势必对高校教师传统授课模式提出挑战,只有将信息化教学充分融入教学中,才符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潜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是高校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部分高校教师已开始摸索信息化教学的路径与方法,结合自身专业与课程,逐渐推出“慕课”“微课”“VR课程”等信息化教学成果。但就目前来看,“慕课”“微课”等辅助教学的课程,如何与自身教学更好地融合,或者说形成信息化教学体系,是当前还未能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同时,智慧教室的打造与应用也是当前的教育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快速地更新变化,促使高校教师尽快转变思想,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快速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1.3 是高等院校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学校要有新作为,师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为适应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教育变革,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就要打造出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信息化教学打好基础、做好铺垫。高校教师是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地方,教师队伍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院校的综合建设水平。为跟上教育形势发展变化,高校就要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院校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证。
2 信息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建思路
2.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知识接受渠道不断拓宽,从曾经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甚至对知识产生怀疑或进行创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要有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的能力,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合理架设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时间,通过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模拟情景,系统梳理出新颖有趣、创新变化、激发兴趣的教学活动与环节,强调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等。
2.2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环境与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也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所政变。在信息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渠道不断增多,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性学习。现阶段的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熟练操作各种多媒体设备、办公软件等基础能力培养上,必须掌握文字处理软件和媒体素材处理工具,能够根据课程需要制作出画面精美、质量较高的课件。同时,也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或智能教室发布讨论题、案例题、拓展题等互动式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利用新技术开展合作交流,研究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才能充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为打造信息化教学、智慧课堂奠定基础。
2.3 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再到教学反思,在每一个阶段或过程中教师都要付诸大量的心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与反馈,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可采取数据采集、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分析诊断,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结果,通过精准评价为教师记录课堂教学细节,反思教学中不合理的地方,也可以系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数据模型,不仅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科学指导与依据,也为学生自评提供机会和平台,形成反思回馈链路,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提供信息支持。同时,结合信息化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和专业问题进行反思,结合教学小组或学科专业领域的集体研讨与交流,可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将激发创新能力,助力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向纵深发展。
2.4 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意味着新的教育变革已全面到来,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提前对未来教育进行谋划,要树立信息化教育理念,梳理信息技术前沿理论与知识,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不断推动高校教学创新和改革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不仅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者,也要成为创造者;不仅要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起来,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灵感,开发出更加有益于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与手段,确保教师教学工具与学生学习工具的不断革新与全面创新。同时,教师还要继续加强教育理念的革新,强化持续的创新意识,以便有效感知信息教育的未来发展轨迹与趋势。
3 信息时代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对策
3.1 打牢思想根基,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已渐渐融入高校教学过程,部分教师已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慕课”“微课”“VR 课程”等相关课程建设,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同时,多数高校也已陆续建立智慧教室、智慧课堂等先进的教学平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打下了基础。
但就目前的建设现状与教师的认同度来看,信息化教学只停留在部分层面,并没有全面铺开,有的教师还是保持传统的授课模式与思维,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缺乏创新与探索精神。因此,为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院校要多加以教育与引导,加大信息化教学培训力度,完善激励制度与硬性规定,强化信息平台投入力度,使每名教师都能契合时代发展,都能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院校应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培训平台,对全校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使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师都能够了解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为院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提供能力支撑。
3.2 扎实应用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融合
依托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教学,并不仅仅强调娴熟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师知识体系相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生知识需求相结合,实现技术与能力的融合,技术与素质的融合。首先,在课程开始前,可利用提前录制好的“微课”或其他教学资料,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授课重点,以及要掌握的实际能力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激发其学习潜能与动力,认清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方向。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所在,将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课上加以引导和解决,增强教学的实效与质量。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视频资源、模拟系统、网络平台等多种信息手段丰富课堂,增强学习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助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成员间、小组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以此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学习效果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引导学生专注学习投入,并能够很好地应对处理突发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电子教案。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要依托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情况、自身的教学实际、专家的督导反馈等做出科学分析,好的方面加以保留发扬,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3 开展评比竞赛,助力教师不断攀升信息化能力
为促进和激励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持续生成和提高,高校要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或专项比武活动,鼓励教师与同行之间开展沟通交流。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到信息化教学展示,再到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创新与应用,不仅促使提升教师专业知识,还可有效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创新。教师通过比武竞赛,在发扬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可借鉴他人优秀的思路与成果,形成良性竞争模式,促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优秀教师队伍成立信息化教学团队,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不仅能展示团队的实践成果与技术应用,还可为院校建设发展提供品牌支撑。对于在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或团队,院校要积极给予奖励,将个人发展与比赛成绩挂钩,实行“奖”“晋”激励政策,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发展队伍中,为院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4 打造信息环境,推动信息化教学持续创新
高校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或参加相关比赛之后,如果能及时、有效、经常性地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那么其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必然能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加强和提升。因此,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势必对教师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信息化教学环境是高校教育变革与教育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与前提。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络环境、存储环境、多功能网络教室等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的软件环境体现在各种教学系统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管理环境建设、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等。可以说,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硬件环境的发展可以促进软件不断升级改造,软件环境的升级改革又会对硬件环境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高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是为实施者和运用者服务的。因此,创造优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信息化教学氛围,使教师能够主动地、自主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可以通过优秀的信息化教学示范者或带头人的模式,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进行有效传递,通过以经验分享和带动学习的形式,在教师内部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学习、合作创新的氛围,既能有效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信息化问题,还能够使教师认识到自身或集体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和教学小组的教学思路与方式。通过教师之间这种良性的资源互享、灵感碰撞,可以使高校教学更加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要求,使教师队伍更能顺应信息化教学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