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科队伍建设
2022-10-22田苗苗
田苗苗
(新疆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队伍建设同样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学科队伍的支撑。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高校组建学科队伍,是在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1 高校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科”提出明确的释义: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等。《交叉科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学科的特征在于它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反映在它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上”。学科建设是大学中的综合性、全局性工作,是连接大学人、财、物等学术资源的纽带。学科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龙头,学科建设重点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决定高校发展方向,学科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个完整的学科队伍应包含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若干学科骨干群。高校的学科队伍建设工作需作为学校党委工作全局把握和推动,纳入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日程。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和工作重心在学院,各二级学院党委对学科队伍建设工作负有主体责任,做好学科规划和具体落实。学科带头人要成为学科建设与全局发展的旗帜引领,学术带头人要成为学科建设研究方向任务实施的中坚力量,学术骨干要成为学科建设具体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各二级学院要以重点责任落实层层传导压力,持续提高学科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带动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1.1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队伍的旗舰领航
关于学科带头人的界定,最早是汲培文(2000)提出:学科带头人应是知识渊博,富于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意识,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组织、团结和带动学科梯队为学科发展共同奋斗,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的杰出学者。学科带头人学风严谨正派,学术造诣深厚,具有追求科学的执着和奉献精神、高瞻远瞩的眼界、开拓创新的思维、审时度势的决断力,是能够提出学科愿景、谋划发展战略、整合学术资源、调动整个学科团队积极性的领导型学者,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和旗帜标杆,在整个学科建设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学科带头人要在明确学科定位、凝练学科方向上下功夫,要了解国内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还要了解自身发展的长处和不足,以战略眼光做好统筹规划,找准定位和坐标,进一步明确本学科的整体发展方向,确定学科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带头人要牵头组建本学科建设的工作团队,科学编制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长期规划、短期规划和及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带头人要在学科平台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思路,拿出举措。
1.2 学术带头人是学科队伍的中坚力量
学术带头人是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熟谙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沿,能够团结和带领学科团队创造性开展工作,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术带头人是学科二级方向的牵头人,是学术团队的组织者。学术带头人要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好本方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带头完成科研项目申报和论文发表,产出高质量成果;作为本方向的学科团队组织者带领成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努力以团队的方式承担科研项目或取得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3 学术骨干群是学科队伍的基础支撑
学术骨干群是学科队伍的基础支撑力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力军,是学科建设的后备队。学科骨干群人员众多,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术骨干群既要独立完成科研成果,又要参与团队建设任务。要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承担相应科研任务,完成相应科研指标,发表相应论文或取得相应教学成绩;协助学术带头人积极完成团队建设目标和科研任务,承担分配的各项任务。
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术骨干群在整个学科教师群体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学术骨干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开展科学研究,承担相应科研任务,不断提高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
2 构建学科队伍储备成长梯队
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在学校重大任务中发掘和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团队作战能力强的教师,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源源不断地造就大批优秀人才,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始终坚持长远眼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下大力气做好引育用留人才相关工作,多方面、高要求地培育优秀后备人才,注重引进拔尖人才充实到学科队伍中去,突破人才瓶颈,做好学科人才储备,形成人才接续的成长梯队,加快提升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2.1 强化分类自主培养,重点支持青年挑大梁
一是根据高校发展实际,结合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做好学科队伍整体发展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对领袖型学者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成员进行重点培养,注重选拔和培养并重,做好人才继任和接续计划。二是全力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培养一大批基础扎实、才华出众,富有献身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中青年骨干力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助力年轻人脱颖而出,主动肩负学校学科发展的重任。三是鼓励资深学科专家发挥传帮带作用,有针对性地对新入职博士教师进行培养和锻炼,借助校内现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平台,计划性地安排新入职青年博士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具体工作,广泛调动青年博士教师投身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2 重视优质资源共享,深化交流合作新成效
一是选派资助教学科研一线的骨干中青年学科成员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提升学历和能力,赴对口支援高校、合作共建高校和援疆干部派出高校访学、挂职、交流,学习借鉴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二是邀请疆内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来校集中讲学、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工作、举办学术会议和主题论坛、指导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成果产出,积极引导学科成员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科成员的学术视野,提升科研学术水平。三是加强校内各学科间的交流,主动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尝试跨学科培育高水平的学科团队,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助力优势特色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
2.3 坚持多方吸纳引进,激发学科建设新活力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符合学校实际的高层次学科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奖励计划和人才基金项目,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养各学科人才,尤其是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二是通过研修培训、讲座讲学、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短期聘用等灵活方式,重点引进一批在同学科领域、同行业有较高造诣,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三是高校也要协调好引进人才与学校内部选任之间的关系:既要广泛引进一批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人才,激发学科队伍的活力,又要注重学校内部优秀人才的筛选与培养,一定程度上保证现有学科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3 优化学科队伍准入培养考核
在高校学科队伍建设中,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入口选拔、过程培养、考核激励与服务是产出一流成果、造就一流学科及科研、形成学校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应不断完善岗位准入机制,强化全过程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人才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形成并实施有利于学科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发展的评价体系。
3.1 顺应现实需求,逐步提高岗位准入标准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结合学校和学科发展实际,逐步提高各相关学科岗位的进岗门槛,激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群为遵循学科建设内在规律、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岗位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进而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从思想政治素养、知识结构、领导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群的进岗标准,建立健全竞聘上岗机制,公开选拔,公平进岗,真正选拔出一批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够在学科建设中破解难题、提升水平、助力学科事业发展的人才,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3.2 加强动态管理,不断完善学科竞争机制
注重学科队伍的动态管理,强化竞争意识,打造一支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高素质学科队伍。一方面,本学科队伍内部的纵向竞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群等三类岗位人员之间可以互相流动,动态调整,业绩考核不合格人员可不再续聘,未进岗且达到遴选标准的人员可随时增补。另一方面,校内各学科队伍之间的横向竞争。按照人文社会科学、理科、工科、艺术类学科等不同类别开展各学科队伍之间的竞争,根据学科建设实际适时增减各学科、各层级的设岗数量,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完善学科建设布局。
3.3 突出绩效导向,持续强化考核评价机制
坚持和完善评价考核体系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群进行综合考评,不断激发学科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学科生态和学科发展趋势。突出绩效导向,将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成效评价体系,坚持公正公平,扶优扶强扶特,增强高校学科建设的实效性。具体来讲,高校应持续加强对学科队伍的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工作,学校、学院与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签订责任书和计划任务书,明细职责,设定建设目标,谋划学科建设的发展远景。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取得突破性成果的、聘期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科队伍,学校给予绩效奖励、政策倾斜和更多的人财物资源支持。对学科建设实际与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的,予以警示、提醒、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