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都市报文化记者的转型与坚守

2022-10-20蒋楠楠

新闻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安都市报领域

○蒋楠楠

地方都市报,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标杆”,是反映地区文化特点、集纳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时代,文化记者就是地方文化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也是文化人、文化资源、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纽带。然而,随着媒介自身不断的发展变化,文化新闻的传播平台也在不断流转,文化记者自身的定位和认知也在社会大环境以及报业转型的背景下不断调整。大部分文化记者坚守初心,在岗位上不断进行探索。转型与坚守,是近年来文化记者职业领域的注脚,也是文化记者在媒体洪流中持续生存、安身立命的关键词。

一、地方都市报文化记者的转型动因

(一)地方都市报的转型

文化记者的转型,离不开自身所在媒体的转型。以安徽省地方都市报《新安晚报》为例,上世纪90年代,《新安晚报》是安徽省首屈一指的纸质媒体,发行量大、影响力大,副刊内容丰富,是省内众多受众的“精神食粮”。在全省媒体当中,其也是第一个迈出了媒体转型的步伐,2010年,《新安晚报》通过转型,由单一纸媒,提升为集报纸、网络、音视频、手机报等多种媒体形态于一身的全媒体,在全省媒体中率先跨入全媒体时代。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综合平台型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自媒体账号在互联网上越发活跃,受众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逐步转向了各类平台、账号等。同时,随着都市报经营活动的式微,版面数量的减少也在压缩着文化报道的空间,一些有文化影响力的专栏,如《新安晚报》的“合肥地理”专栏、“看电影”栏目等,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这使得文化记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地方文化领域发展转变

安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文艺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品牌。2000 年之前,由于省内经济发展的限制,在文化领域的发力并不深入;从2000年起,省内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力度不断提升。一方面,以安徽省省一级为龙头,“唱响黄梅戏,打好徽字牌”等等发展地方文化的宣传口号不断提出,另一方面,安徽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断丰富,安徽各地对于文化保护工作、文化宣传工作也更加重视。

除了对于文化领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发展,诸如“芜湖大司马”等很多互联网主播、网红文化人物等也在江淮热土上诞生,并引起了文化宣传领域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化记者的关注点也由传统转向现代,由“面”转向“点”,视野必须更加开阔,思维也必须更加活络。

(三)媒体环境的转变

近年来,地方都市报所处的媒体大环境也发生了巨变。互联网上各类信息平台的出现,垂直类文化专栏的诞生,短视频时代文化名家纷纷转移阵地……作为地方文化名家、文化项目传承人来说,以往的媒介邀约可能主要来自于地方报纸、电视媒体,然而如今,各类互联网平台的邀约使得他们应接不暇。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市报文化记者所要面临的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而同时,随着“流量”和数据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不断的量化、透明化,传统报纸媒体的印刷量、发行量与互联网的巨大流量相比,优势不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流动性很强的资源,自然也会逐渐向流量的强势方进行转移。

(四)记者个人发展需求

报纸的转型、文化领域发展的转变、媒介环境的变化,带给文化记者的冲击也是巨大的。2000年左右是地方都市报的“高光时刻”,也是文化记者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到了2010年之后,随着宣传环境、经营环境、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记者个人的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转变。然而,文化记者相较于时政记者、财经记者、社会记者来说,自身口子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大,在职业以外的发展机会都较少,因而,外部转型的可能性较低。很多文化记者从进入地方都市报至今,多年来并没有换过工作,也未在报社中转岗。个人发展受限,转型困难较大。另一方面,外部媒介环境、报社内部需求又需要文化记者在原先的采写稿件基础上实现突破,这就使得文化记者必须要经历转型的痛楚,才能够适应岗位新的需求。因而,在这种矛盾当中,如何转型,成为摆在文化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转型与坚守——地方都市报文化记者的转变

(一)转型——融入全新媒介平台,多维创新采编

顺应市场需求,在媒介形势发生转变的情况下,都市报文化记者的转型迫在眉睫。以《新安晚报》为例,文化记者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纸版面的编排、稿件的采写,而是渗透到了线上、线下各个领域,记者不仅仅是文化活动的记录者、传播者,更是文化事件的主导者、组织者和重要参与者。近年来,结合《新安晚报》的新媒体实践,文化记者的角色转型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记者由传统的报纸采编人员,转型为报、网、平台融合的全媒体记者。在媒体转型的背景下,文化记者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内容不断丰富。以《新安晚报》为例,若干年前,采访、写稿是文化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如今,采访活动不仅涵盖了文字的写作,还包括活动现场图片、视频的拍摄工作;除了负责版面稿件采写之外,还承担着安徽网、大皖新闻客户端文化相关频道的发稿工作;同时,副刊版面的编辑工作也划归到文化记者手中;在热门活动现场,文化记者还要承担起直播人员、现场直播主持人的任务。如今,文化记者不能仅是“记者”,而是要成为集采、写、编、播于一体的全能人才。

二是,文化记者不能局限于记者身份,而是要成为各种活动的组织者、核心人物。目前,地方都市报不仅是信息发布平台,也是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平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营活动和采编活动结合得越发紧密,很多合作项目的执行,也需要记者进行深度的参与以及组织。以《新安晚报》大皖客户端的“徽派”栏目为例,这一栏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托报社两位文化记者进行日常直播活动与采编活动;在栏目举办的“徽派”文化名家座谈会上,文化记者也起到了组织活动、邀约嘉宾的作用,不只是进行采编。在新媒体领域,《新安晚报》文化记者在微信平台开辟了“新安花季”“新安老年范”微信公众账号,成为了账号的负责人、编辑与组织者,也基于相关微信账号建立社群、组织活动。同时,在《新安晚报》的名牌活动“新安小记者”活动中,文化记者又变身“讲师”,成为了小朋友们最喜爱的老师。文化记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多年的从业经验、丰富的阅历,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气”和专业能力,呈现出多元化的职业身份。

三是,文化记者作为创作者也逐步“触网”,甚至成为了优秀的专栏作家、撰稿人、自媒体创作者。近年来,随着各种平台野蛮生长,越来越多的报社记者、编辑以及资深管理者,都成为了平台邀约的对象。文化记者,多年来不仅深耕本地文化,更是全国文化娱乐领域活动、信息在本地落地的第一人,其掌握的信息与资源比较丰富,文字功底更扎实,风格更为灵活有趣。因而,一些文化记者不仅自己写作、出书,而且建立运营了属于自己的公众账号,为了保证账号内容的持续输出,一些文化记者选择“抱团”写作,共同来运营同一个微信账号或自媒体账号,推动其成长、发展、壮大。在这一领域,《新安晚报》的编辑闫红就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其不仅在腾讯“大家”等栏目中成为了独立的撰稿人,更是设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闫红说”,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职业身份。

(二)坚守——坚守文化宣传阵地,弘扬地方文化

传统的文化宣传阵地上,地方文化记者一直在坚守。近年来,跟随安徽省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脚步,在徽剧和黄梅戏等戏曲领域,以及地方文化节庆领域,文化记者也按照全新的文化宣传需求,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如,对于3D黄梅戏《牛郎织女》、徽剧《惊魂记》,记者采取沉浸式的报道,深入演出现场,采访戏剧创作者、表演者,形成精彩的报道,在满足读者对于文化活动的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相关文化宣传工作。第五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在安徽泾县举办的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等地方文化节庆活动,文化记者均深入现场,悉心采编,认真写作,将地方文化更好地弘扬出去。

三、地方都市报文化记者的转型策略

(一)顺应宣传新需求,当好风向标

文化记者要不断“强身健脑”提高自我,积极顺应宣传工作的新要求,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文化、文艺的发展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文化市场的活跃、文艺作品的涌现、文化名人的破圈、文化活动的铺开,都是地方发展的注脚。因而,文化记者要不忘初心,根据报社统筹安排,尽心尽力地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文化报道、文化宣传工作,将本地的文化故事写下来,将本地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二)充分拥抱新媒体,开辟新战场

文化记者一般思维活络,性格外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这些优势放大,开辟新的战场。文化记者应当以文化为圆心,以能力为杠杆,对于自身的经验、阅历进行梳理,采取撰写文章、形成专栏、展开互动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站稳脚跟。基于多年的报纸媒体工作经验,很多文化记者在专栏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粉丝,要积极利用粉丝群体为自己的新媒体平台积累人气。微信、微博、短视频、各种平台账号,都可以成为文化记者撰文的平台,基于粉丝展开的各项活动更是可以使文化记者实现“流量变现”,为媒介的经营贡献力量。

(三)增强技术能力,做好融媒体

文化记者在文化领域能够接触到一些知名文化栏目、文化名人,这种与名栏目、名人近距离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因而,文化记者在做好文字报道的基础之上,应当寻求在多领域、多层面的拓展。文化记者可以融合采访资源,采取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寻求采访上的突破,利用名人效应、名栏目效应打造自己的品牌与IP;还可以利用自己常年来对于电影电视、视频等领域的了解,在报社资源支持下基于短视频平台展开短剧的策划与拍摄,形成报社的品牌文娱短视频栏目;还可以将自己多年以来的采编经验、故事,拍摄成短视频段子,满足网友对于“文化记者”的好奇心。总之,以专业能力结合专业技术,在融媒体领域实现突破,也是转型的一个策略。

(四)形成品牌意识,寻求新突破

文化记者应当注重自身品牌的打造,基于品牌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实现职业领域的突破。本地文化记者都有自身的长处,有的是行业内著名的“娱乐记者”、报刊“影评人”,有的则对于地方文学领域有着多年的采访经验,还有专门研究影视产业的文化记者,对于此类文化记者,专业化、有指向性的自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记者应当基于自身深耕多年的文化领域,用文字或视频的方式,以报纸或新媒体为平台,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栏目,用自己多年积累的文化沉淀,来进行内容输出,尝试寻求新的突破。都市报也应当帮助记者开辟新的“阵地”,并将其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去进行孵化,在助力记者转型的同时,寻求报社经营领域的全新突破。

结语

要转型,也要坚守文化阵地,这是作为地方都市报文化记者应当具备的意识与觉悟。文化领域既位于新闻宣传的前沿,也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重要阵地,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思想的塑造、文化需求的满足和心理状态的调适。因而,时代在变,文化记者所要坚守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不应改变;所谓的转型,是要在初心不变的基础之上,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寻求更多的“角色”,实现能力上更大的突破,以更好践行初心。时代在变,媒体生存环境在变,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变化,在充满挑战和不确定的时代,文化记者唯有把握好这“变”与“不变”,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我完善,为媒体的转型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新安都市报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昨夜星辰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弧度制教学课例
容身之处
喻华峰:《南方都市报》总经理二审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