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重构议论文本践行读写一体教学

2022-10-13周永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教学目标

摘要 大单元教学是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也是许多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一种新形式。《谈创造性思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但文本存在不少的疏漏。在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议论文的文类特征及其阅读本质、教材编写意图、大单元教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发掘课文的教学价值,确立教学目标,围绕理解、评价、重构、创写课文,践行读写一体教学,实现大单元教学读写的自然承接、共生互融。

关键词 《谈创造性思维》 大单元教学 读写一体 教学目标

《谈创造性思维》(原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入选不同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以来,引发了课文自身论述存在不足以及如何教学的持续讨论。有论者指出,课文的缺陷并非源自罗迦·费·因格的原著,“而是由日文、中文编译谬误所致”。[1]那么怎么处理文中的疏漏呢?又本着怎样的目标、如何实施教学?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法选择可以为类似的文本教学,以及大单元教学中单篇课文教学和读写融合教学提供参考范例。

一、《谈创造性思维》的文本疏漏

1.核心概念混同,违背同一律

本文共13段,涉及“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两个核心概念。从标题看,本文试图谈论的是“创造性思维”,文末却仅围绕“创造力”进行总结,二者究竟关联何在,并未明言,但文中一些语句间接给出了回答。第4、5段“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第6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第9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这些陈述显示本文将两个概念视为一谈。

统编初中教材编入了丰富的语法知识,其中包含短语结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皆是偏正短语,前者以“思维”为中心语,指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后者以“力”为中心语,亦即人的能力,二者显然不能等同,仅凭教材知识就可证实文中混用之失,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混淆了读者视听。

2.主体内容失序,结构凌乱

第13段归纳全文,依次指出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四个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冠以“首先”二字,且用句号与以分句并列呈现的另三个条件隔开,以示其为前提条件,这符合人的认知与行为规律——唯主观上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才谈得上进一步探求如何富有创造力。但课文主体部分并未以文末四个条件的先后顺序安排内容,反而先论述、例证知识的积累和活用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陛,其后才提出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并着重谈论富有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假设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创造力,主体部分内容次序设定也明显欠妥,与结尾失去呼应,导致全文整体结构凌乱失范。

3.事例述后无析,论证不严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为证明该观点,文章列举谷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事例,但举例仅限陈述事实,未加分析,事例和观点间的吻合度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不少论者认为,文中有限的事实叙述不能反映“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并满足其论证需求。吴保华则认为,语法上,该观点由“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并且为此而活用知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三个单句组成,“因为后两个单句中都有一个‘此”,所以第一个单句是主句,也即这句话的主要观点。[2]这里对原文句子语法分析有误,“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应是一个而非两个单句,“态度和意识”是宾语中心语,“此”代指“探求新事物”,“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用作中心语的定语修饰成分,不应将“为此而活用知识”剥离出来另作一句。

具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只是“运用知识”的主观准备,还需“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才能获得成效。因此,课文“在此基础上”之前的句号宜改为逗号,以示关于“创造性的思维”条件的表述语意未完。故而“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作为创造性思维必备条件,理应具体论述,而实际阙如。

4.表述前后有别,思路跳跃

文中多处同一对象前后表述有别。第6段“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至第13段“新事物”改换为“新思路”;第10段中说:“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前后句式呼应,易让读者误以为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就是富于创造力的人,反之则是缺乏创造力的人,进而推导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对其创造力的有无和自我创造力的认识起着显著影响,这就有悖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的写作宗旨了;第11段认为,“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到第12段,“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变成“细小的想法”“小的创意”,再到第13段,相关表述又变成“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直接用“灵感”替代“想法”,而前文灵感产生于想法、要抓住想法的陈述被完全颠覆。

不只表述前后相异,写作思路也有跳躍不定难于捕捉之处。第9段提出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是否存在富有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两个问题,随后借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结论告诉人们,“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而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里,有的觉得创造力是伟人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正当读者以为该顺势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文章却转而谈起灵感获得和如何“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至于第一个问题仿佛回答了,又仿佛没有回答,直到第13段才明确说“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可惜文势已断,思路难续。

二、《谈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入选教材的课文堪为典范,这是共识。统编初中教材秉承该理念,“选文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美”,“大部分必须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3]但当课文呈现背离预想,不再有“定评”和“广泛认可”而几为另一种“典范”时,教学难免陷入迷茫。违心夸赞或一味批评都非良策,在看到教学难度的同时更应发现其中的机会。要处理好本课这一特殊教学资源,确定其教学价值和目标,需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从文类特征及阅读本质看,议论文是作者陈述观点,并通过充分举证和严密推理加以证明以劝服人接受的文章类型,它的创作是作者与现实或预想读者论辩的过程,而其阅读也“是一场多主体参与的论辩活动,论辩式言语交际是其本质”[4]。面对本课,师生不是文本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理解、针对问题积极论辩和文本的再度建构者。

从教材编写意图看,议论文读写一体教学是其追求。相关写作专题配属于九上(九年级上册简称,下同)第二、三、五单元,与议论文阅读教学大致同步,多举本册议论课文为例,借阅读之文说写作之法,鼓励写作实践中运用写作之法实现个体创造,从而利用学习内容的承续、过程的衔接促进读写深度融合,实现议论文读写一体教学。本課课文疏漏为一体教学的落实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本自身可以兼做读和写的对象,易于发挥学习主体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利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

大单元教学基于或超越教材单元编排,针对特定专题,整合听说读写多方资源,设置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构建学习单元,并以学习单元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单位。大单元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读写一体教学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以上认识,指向议论文读写的大单元教学,《谈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可确立为:1.自读课文,筛选本文的论述对象,梳理论述思路,评价论述不足,践行第五单元质疑探究、独立思考主题;2.依据课文的论述目的,重新确立标题,择取适切材料,完善推理过程,再度建构完整的论述思路;3.根据课文重构设想,自主创作新的篇章。

三、《谈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实施

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谈创造性思维》可以主要围绕理解、评价、重构、创写课文来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本课在大单元教学中融合议论文读写的教学功能。

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辅助,但不能变成学生自放,教师无为。教师应是“学习的设计者”,“能为学生设计最佳学习方案,从而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学习经历”。[5]教师可提供学习任务清单,指导学生理解、评价、重构课文,师生适时交流论辩。

本文意在论述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标题宜用“谈创造力”,师生可参考第13段重构文章,列写提纲如下。

谈创造力

开头指出创造力是什么及其重要性,引出话题: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中间依次论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应具备的条件。

首要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第二条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拥有创造性思维。

拥有创造性思维又应具备两个条件:

条件一: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条件二:有探求新事物、新思路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第三条件:抓住细小的,甚至一闪念的想法,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结尾总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应具备的条件,从而亮出论点。

创写课文时各观点论证材料可取自或加工原文,也可从课外补充。如陈寿义、张丽经查询发现,谷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都经历了一个坚持的过程,但是很明显第二个材料更适合”[6],可结合课文内外,改造原文材料,增强论说的切合度。

完整写作过程包括评价修改环节,针对课文原有缺陷和议论文写作规范,教师可预先出示课文创写评价简表,保持教学评一致,让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和评价标准,在自评他评中升格课文新作,提升议论表达力。

参考文献

[1]潘国欣,《谈创造性思维》中日编译指谬[J].语文教学通讯,2020( 32):59-62.

[2]吴保华,试论《谈创造性思维》中的两个例证[J].学语文,2019( 02):36-37.

[3]王本华,强化核心素养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 02):8-12.

[4]周永祥.论辩式言语交际观下议论文阅读教学路径[J].中学语文,2021( 22):14-16.

[5]郑慧.教材写作内容教学化设计的路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 06):15-18.

[6]陈寿义、张丽.教材中外译非文学类文本处理策略——以《谈创造性思维》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 (11):76-79.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教学目标
指向认知结构生长的大单元教学
学科融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加强对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