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之脾虚泻临床疗效观察
2022-10-12陈清妹高元生
陈清妹,高元生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 三明 353000)
小儿腹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高,其发病因素较多,腹痛是其最为常见的表现,多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群体,慢性腹泻是指患儿腹泻病程时间较长的情况,往往超过2个月,可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进而引发感染,导致疾病迁徙不愈,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2]。该疾病的病情较为复杂,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难以根治疾病。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基于此,本研究对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门诊收治的80例小儿慢性腹泻患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为23例和17例,年龄区间3个月~4岁,平均(2.12±0.25)岁;病程2~4个月,平均(3.42±0.63)个月;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4例和16例,年龄区间3个月~5岁,平均(2.23±0.41)岁;病程2~4个月,平均(3.45±0.7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用于比较分析。
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确诊为小儿慢性腹泻,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患儿大便次数日均4次以上,稀便,或伴随发热、或伴随呕吐、或伴随脱水。中医纳入标准为:小儿腹泻表现,并且伴随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或白腻或白厚或薄白等。排除标准:心脏病者,肝肾疾病者;凝血功能异常或贫血者;过敏体质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措施,调节患儿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纠正患儿的电解质紊乱情况,根据患儿的实际临床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础上使用蒙脱石散(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263)进行治疗,将1袋倒入50mL温水中,搅拌均匀后服用。1岁以下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用。治疗周期为10d。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党参10g、白术10g、山药10g、茯苓10g、薏苡仁10g、莲子肉10g、扁豆6g、炙甘草3g、陈皮8g、、砂仁5g、桔梗5g、甘草5g。如果患儿脾虚湿甚,苔腻,那么可以增加藿香、佩兰、苍术;如果患儿伴随纳呆,可以添加陈皮、焦三仙;如果患儿伴随腹胀者,加木香、厚朴;如果患儿伴随腹冷、大便有不消化物,舌淡,那么可以添加炮姜;水煎2次,取汁150~200mL,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治疗周期为10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根据《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3],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显效(患儿大便次数与性状恢复至正常,饮食正常)、有效(患儿大便成型,每日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未发生变化,甚至症状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主症为大便次数、性状,次症为腹胀、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食量等。主症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记0、2、4、6分,次症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记0、1、2、3分。(3)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涵盖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4)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学指标。涵盖免疫球蛋白A(IgA)(正常参考值:0.7~3.8g/L)、免疫球蛋白G(IgG)(正常值为9.5~12.5g/l)、白介素-6(IL-6)(正常值<7 pg/mL)、C-反应蛋白(CRP)(正常值≤6.0mg/L)、白介素-4(IL-4)(正常值≤11.7 pg/mL)水平。采集患儿空腹肘静脉血2mL,高速离心后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与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各项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d)
2.4 两组免疫学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治疗前的免疫学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泻患儿IgA和IgG均高于对照组,IL-6、CRP、IL-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腹泻患儿的免疫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病症,也是导致儿童营养、发育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患儿消化系统尚未发展成熟,胃酸分泌较少,杀菌作用不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水平较低,因此极易发生腹泻。小儿慢性腹泻主要指病程超过2个月,大便性状发生变化或者次数明显增加,主要为功能性腹泻。小儿慢性腹泻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多与原发性或者继发性食物过敏存在密切关系,多存在继发性双糖酶特别是乳糖酶缺乏或者因为感染,肠道致病微生物作用导致患儿肠黏膜受损;或者因为急性腹泻缺乏合理有效的治疗,抗生素滥用引发慢性腹泻。小儿腹泻的临床症状和临床表现较多,比如腹痛、呕吐等,但是由于小儿群体较为特殊,他们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因此这也就加大了临床的治疗难度。补液、消炎等,均是目前临床针对小儿腹泻采取的治疗方式,但是很多临床实际病例的治疗当中,该方法的效果不佳。此外,该疾病的发生,会影响患儿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久而久之,会降低机体的营养水平,降低抵抗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导致患儿存在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感染等情况,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5]。
中医学认为小儿慢性腹泻多为脾气虚,脾胃不和导致的疾病,患儿机体发育尚未完善,脾胃功能不完善,因为调护不合理,或者急性腹泻时药物使用不合理导致脾胃受损,或者久病不愈,会影响患儿的脾胃功能。脾胃功能的脾虚会使得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和吸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6]。另外如果饮食不当,起居不时,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导致泄泻。慢性腹泻患儿的消化系统往往较为脆弱,肠道的蠕动较慢,这会导致肠内容物的排空次数增多,进而导致排便次数增多。对该疾病进行治疗需要遵循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采用益气健脾方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能够实现对肠管运动的有效抑制,使患儿胃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强化其机体免疫力,促进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7]。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等能够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力,其中党参为补中益气之要药,能够有效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胃肠功能紊乱;茯苓对离体肠管具有良好的松弛作用;山药、莲子肉、薏苡仁、扁豆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陈皮、砂仁、桔梗具有理气和胃的功效。中医学认为脾虚易生湿,湿重则泄泻,所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该疾病效果理想,结合患儿具体症状进行加减治疗,具有标本兼治、辩证施治的作用[8]。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与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以及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治疗前的免疫学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泻患儿IgA和IgG均高于对照组,IL-6、CRP、IL-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说明对患儿采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效果确切,能够促进其恢复。陈洲[9]研究显示,对小儿慢性腹泻患儿采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能够有效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小儿慢性腹泻脾虚型患儿采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患儿恢复,改善患儿症状。在临床的实际运用当中,还应当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从而帮助患儿更好的进行恢复和康复,也帮助患儿的家属,减少其担忧情绪。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样本量过少,研究时间过短等等,临床应当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以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