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法、穴位注射法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2-09-29于超生于锋邓海燕李军政黄昌锦李慧
于超生 于锋 邓海燕 李军政 黄昌锦 李慧
1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州 510220;2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广州 510220
突发性聋是指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1],虽然近几年关于突发性聋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2-6],然而,部分类型突发性聋的治愈率仅为14%[7],这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因此,寻找、推广更好的提高突发性聋治愈率的方法迫在眉睫。在祖国医学领域,电针法、穴位注射法作为两种比较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因其花费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突发性聋的治疗[8-9],但对于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及其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却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我们有必要对电针法以及穴位注射法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符合突发性聋诊断标准的165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98例,年龄25~70(53.1±11.3)岁,病程1~14(5.3±3.1)d。本研究共纳入电针组55例(低频型24例、高频型17例、全频型14例),穴位组55例(低频型25例、高频型17例、全频型13例),对照组55例(低频型24例、高频型17例、全频型14例)。
伦理批号:穗红院医伦审2018-070-01。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1],中医施治参考《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0]中暴聋章节。
3、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周岁,性别不限;②单耳或双耳突发性聋患者;③发病2周以内,未进行相关的医疗处理;④纯音听力分型符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诊断标准;⑤无糖皮质激素、巴曲酶等药物使用禁忌证;⑥排除妊娠期妇女或全身状况不良者;⑦糖尿病、血液病、高血压等不作为绝对入选禁忌,但应注意药物使用禁忌;⑧除外中、内耳器质性病变;⑨入选患者应住院治疗,临床检查资料必须完整。
(2)病例的脱落与处理:①在研究过程中,拒绝继续接受治疗、症状加重或进行了其他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处理的患者,视为脱落病例;②对于脱落病例,应积极完善资料,并记录脱落原因。
4、研究方法
4.1、分型分组、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参考《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暴聋章节。
分型分组:根据2015指南推荐,突发性聋治疗分为低频、高频及全频三型,为最大限度实现分组均等化,降低随机误差,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入组法,具体方法为:将研究对象分为3层,分别为低频、高频及全频,再在每一层内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分别为电针组、穴位组和对照组,最后再将3层分别合并为电针组、穴位组和对照组。
药物治疗方案:地塞米松10 mg+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推注,连用3 d,如有效,再用2 d后停药。银杏叶制剂(舒血宁注射液,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 ml×10支)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0 d。如为全频听力下降型患者,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巴曲酶静脉滴注,首次10 BU,之后每次5 BU,隔天使用,每次输液时间不少于1 h,每次使用前检查血纤维蛋白原,如低于1 g/L,则暂停1 d后再次复查,高于1 g/L方可继续使用,共10 d。
电针治疗法:取患侧耳门、听宫及翳风,75%乙醇常规消毒,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提插捻转至得气后,接通脉冲治疗仪,选择疏密波,频率5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1次/d,每次30 min,连做10次。
穴位注射法:取患侧耳门、听宫及翳风,维生素B12注射液(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 ml∶0.5 mg),稀释至1.5 ml,2%碘伏消毒皮肤,嘱患者张口,直刺,得气后,每穴注射0.5 ml,隔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4.2、治疗分组(1)对照组:药物治疗;(2)电针组:电针法+药物治疗;(3)穴位组:穴位注射法+药物治疗。
4.3、观察指标(1)治疗后疗效评定(纯音听阈检查);(2)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美国智听,Smart ep M010000);(3)血液流变学指标(北京赛科希德,SA-6000);(4)脑血管彩色多普勒指标(爱尔兰Natus,Sonara/Tek);(5)安全性评价。
5、疗效评定标准
入组患者均在治疗10 d后进行疗效评估痊愈:受损频率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提高≥30 dB。有效:受损频率平均提高15~30 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提高不足15 dB。
全频型突聋(包括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需计算所有频率听阈值;低频及高频下降型只需计算受损频率的听阈值。
7、统计学方法
制定临床观察表,培训填写规范,确保原始数据完整、准确。采用双人双录入方法数据校正,应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方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一般资料
3组突发性聋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类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3组突发性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疗效
3组突发性聋患者均未出现脱落病例,数据完整,总有效率总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3,P=0.014);Pearson’s Chi-Square检验两两比较提示,电针组(电针法+药物治疗)疗效优于穴位组(穴位注射法+药物治疗)及对照组(药物治疗)(χ2=6.264,P=0.012;χ2=8.295,P=0.007),而穴位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1,P=0.841),见表2。
表2 3组突发性聋患者疗效比较[例(%)]
3、血液流变学
对血浆黏稠度、全血黏稠度治疗数据分析,满足协方差分析条件,表3结果提示,治疗后主体间效应检验,血浆黏稠度F=117.10,全血黏稠度F=15.06,两者均P<0.01,可以认为在扣除治疗前血浆黏稠度、全血黏稠度的影响后,不同组均数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Bonferroni法多重比较结果提示,血浆黏稠度、全血黏稠度治疗后电针组(电针法+药物治疗)均优于穴位组(穴位注射法+药物治疗)及对照组(药物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表3 3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mPa·s,±s)
表3 3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mPa·s,±s)
注:电针组给予电针法+药物治疗,穴位组给予穴位注射+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a为组间两两比较,均P<0.01
组别电针组穴位组对照组F值P值例数55 55 55血浆黏稠度治疗前1.67±0.06 1.57±0.06 1.58±0.06 117.10<0.01治疗后1.22±0.12a 1.42±0.11a 1.49±0.10a全血黏稠度治疗前20.66±0.79 20.16±0.89 20.21±0.92治疗后17.71±0.85a 19.15±0.93a 19.14±0.94a 15.06<0.01
4、脑血管彩色多普勒
脑血管多普勒异常结果主要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脉冲指数(PI)改变,参考《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11]诊断标准。采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法,3组结果较前均有改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2,P=0.009),组间比较,电针组(电针法+药物治疗)好转率优于穴位组(穴位注射法+药物治疗)及对照组(药物治疗)(χ2=6.863,P=0.012;χ2=8.663,P=0.006),而穴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9,P=0.828),见表4。
表4 3组突发性聋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
5、听性脑干反应(ABR)
ABR检查结果异常主要包括波形分化差,Ⅰ、Ⅲ、Ⅴ波消失或潜伏期异常,或重复性差等。采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结果提示,3组较前均有好转,治疗后好转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1,P=0.013),且电针组(电针法+药物治疗)优于穴位组(穴位注射法+药物治疗)及对照组(药物治疗)(χ2=6.453,P=0.015;χ2=7.538,P=0.008),而穴位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1.000),见表5。
表5 3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BR)变化情况
6、安全性评价
电针组、穴位组均无皮肤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疼痛评分不服从正态分布,电针组及穴位组中位数均为2分,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提示,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突发性聋是耳部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临床工作中可采用药物联合中医外治的方法进行治疗[12]。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及全频下降型,不同的分型其预后不同。在本研究中,为实现3种类型分组均等化,采用分层随机入组法,最大限度降低随机误差,同时采用前瞻性、队列对照研究方法,较以往研究更为客观地评价了电针组、穴位组及对照组在治疗突发性聋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提示,电针法结合药物治疗,其有效率达到87.3%,明显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与既往研究相似[13];在安全性方面,电针法与穴位注射法均未出现皮肤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且两者疼痛评分中位数均为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电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电针能够代替手捻针在规定时间内持续行针,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14]。电针组效果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其机制是复杂的,以药物为基础的电针治疗,结合了针刺和生物电刺激双重疗效,除了与中医脉络病机相关外,还与血液流变学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改变及ABR通路改善等相关。
血液流变学与突发性聋的发病密切相关[15]。现已有研究证实,血浆黏稠度、全血黏稠度(低切)对于突发性聋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16],血液黏度增高,易引起血流缓慢[17],还可导致毛细血管栓子形成,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耳蜗休克,最终导致突发性聋[18]。本研究中,3组治疗前血浆黏稠度、全血黏稠度(全血低切黏稠度1/S)指标大体在正常值范围内(血浆黏稠度1.26~1.66 mPa·s、全血黏稠度17.63~21.35 mPa·s),其结果可能与抽血时间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有关[19],血浆黏稠度及全血黏稠度峰值一般在晨起6至8点,而本研究抽血时间大多在晨起9点以后,所以造成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而治疗后,血浆黏稠度、全血黏稠度均有好转,且电针组好转最为明显,分别达到(1.22±0.12)mPa·s和(17.71±0.85)mPa·s,其调控血液流变学的机制可能跟电针疗法与药物的协同能力更强相关。
脑血管作为血液运输的通道,其功能改变与突发性聋的发生息息相关。椎-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内听动脉,为耳蜗终末供血动脉,内听动脉痉挛时,耳蜗血流下降,出现急性缺氧,听觉功能将受严重影响[20]。本研究中,脑血管多普勒用于评估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治疗前,3组患者主要存在血流速度及PI改变等异常,血流速度增快与椎基底动脉痉挛或狭窄相关,PI增高提示血管弹性、顺应性下降以及血管阻力增高[21-22],这提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突发性聋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治疗后,3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均有改善,其中电针组改善率达到88.9%,明显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其机制可能为,电针法持续的电流刺激,可使椎-基底动脉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从而形成有效的侧支循环,进而使内听动脉血流量增加,同时,周围肌肉在电流的刺激下可以有规律地收缩,通过挤压内部的血管产生“肌肉泵”的作用,使血流增加,改善内耳供血[23-24],从而缓解供血障碍引起的突发性聋症状。
电针法除了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在促进听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3组治疗后ABR结果提示,波形分化差等异常率较前均有改善,且电针组改善率最高,达到87.8%。本研究选穴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取耳门、听宫与翳风穴位,通过持续生物电刺激,可有效改善ABR波形分化不清晰、重复性差、潜伏期异常等听神经受损情况,明显提高突发性聋治疗有效率。其机制可能与针刺配合电刺激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血液与内耳淋巴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及炎症的吸收,从而为内耳神经的康复提供物质基础[23];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电针可能会产生电场,使耳部组织中离子发生定向运动,产生正负离子极化共振过程,进而促进听神经纤维再生[25-26]。
本研究中,在治疗突发性聋有效率方面,电针组总有效率最高,而穴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文献报到存在一定的偏差,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穴位注射时所用针具并不是常用针刺针具,而是注射器,且针刺时间短,疗效可能较传统针刺下降;第二,穴位注射时,不同的药物对于经络的作用可能存在不同,本研究采用的为维生素B12,在既往的文献中,有使用甲钴胺[27]、复方丹参注射液[28]、甲泼尼龙[29]、丹红注射液[30]等不同药物,其作用机理及疗效均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其有效率也可能存在不同;第三,所纳入研究对象样本量相对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第四,年龄及病程作为影响预后比较重要的因素,因医院所处地为老城区,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年龄(53.1±11.3)岁,病程(5.3±3.1)d,较既往研究数据明显增大及延长[7,31],也可导致其疗效出现不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最终导致穴位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不明显,但穴位注射作为治疗突发性聋的常用方法,如需证实其无效性,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
综上所述,电针组、穴位组及对照组,对于突发性聋的治疗均有效,且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具有显著差异,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ABR等方面有关,而在安全性方面,电针法与穴位注射法无明显差异,因此,三者相比,在治疗突发性聋方面,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电针法更值得在临床推广。
然而,本临床研究亦存在不足或局限之处。本研究符合入组条件并同意参加的样本量相对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疗效评估为短期,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电针法、穴位注射法治疗突发性聋仍没有共识或指南,本研究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实施,这也造成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存在部分差异。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同时,对于电针法或穴位注射法,可以进行更加具体的研究,包括穴位选择、药物应用等等,以期更加准确地评估其临床疗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