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研究颈性高血压可视化分析*

2022-09-26陆巳寓张仕年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椎动脉聚类节点

陆巳寓,黄 强,张仕年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颈性高血压最早由罗马尼亚学者在发表关于“cervical regional hypertension”的文章中提出,而后在上世纪80年代被我国学者广泛认识,因其发病时临床症状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相似而常被误诊。此病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但经颈椎病治疗后血压有所好转。大量文献研究证实,中医治疗颈性高血压有着突出的疗效,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手法及保健功法等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血压。CiteSpace软件[1]是由美籍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研发的,能够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被引文献、被引作者和被引期刊等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可视化图谱的方式得到相关信息及信息主体间的相互关联,呈现出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动向的软件。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学者发表关于颈性高血压的文章,通过可视化软件进行梳理,探讨关于颈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以期为今后学者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以“颈性高血压OR 颈源性高血压OR 颈椎病AND 高血压”为主题词,限定时间为建库至今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文献最近更新时间为2021 年1月19日。将会议报告、报纸、科技成果、论文进行剔除后,共得到期刊文献208篇。

将筛选后的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运用CiteSpaceⅤ(5.7.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跨度为1978 年至2021 年(Time Slicing 栏设定值为1978-2021),以一年为一个时间点进行分析(Years Per Slice 栏的设定值为1),节点类型选择作者、机构及关键词(NodeTypes 设定为Author、Ⅰnstitution 和Keyword),联结强度(Links Strength)选择为Cosine算法,每年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节点设置为50(Top N 设定为50),网络剪裁方式(Pruning 栏)选择寻径网络(Pathfinder),可视化选择选为Cluster Ⅴiew-Static。

作者、机构、关键词在图谱中均以节点表示,节点的圆圈大小代表频次,圆圈越大代表频次越高,相关内容在不同年份中出现频次以圆圈宽度表示,节点间连线代表共现频次,线条越粗表示频次越高。

2 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

2.1 文献发表年份分析 从图1 可知,1978~1997 年期间对于颈性高血压的研究屈指可数,20 年仅发表了15篇期刊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7%,此时期可称为国内研究的“萌芽时期”。1998~2006 年是研究的发展时期,2007 年后开始进入了文献井喷的时期。从2007~2021 年,共计发表期刊文献160 篇,占文献发表总量的77%,表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领域。其中2014 年及2018 年文献发表数量达到了巅峰,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国内颈性高血压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图1 文献发表年份分布图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将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其余设置不变,使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 所示。图2 中共有372 个节点、467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8,节点代表作者的发文量,节点越大表明文献发表数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从图中可见,韦贵康、何宗宝、吕有魁、王慧凯、姜学连等人发文量较多。从作者合作角度分析,合作网络较为松散,主要集中在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的何宗宝、吕有魁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姜学连、王慧凯和河南省中医院的王勤俭、张睿昕、董良杰等人,以及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的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不同科研团队间合作较为微弱,缺乏广泛的交流联系。以韦贵康为首的科研团队发文8 篇,研究方向主要是颈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以何宗宝为首的团队发文8篇,研究方向主要是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以王慧凯为首的团队发文4 篇,主要研究天麻钩藤颗粒对于颈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如图3 所示,图中共有234个节点、80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9。从中发现,滨州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及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滨州市中医医院、河南省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对颈性高血压相关问题较为关注。根据机构所在地址进行分析,国内研究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医院校,且学科背景大多为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从机构合作网络分析,机构间合作关系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之间,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屈指可数。国内机构对于颈性高血压研究的合作关系较为局限,与作者合作网络相似,需要在未来加强。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颈性高血压领域的研究对象与热点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来实现,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后运行软件进行分析(图4),图中形成节点351个、连线542条,网络密度为0.0088。截取前8 个高频关键词,将高频关键词整理如表1所示。其中颈性高血压出现频次最高为139 次,颈椎病出现73 次,高血压出现64 次,其他高频关键词主要与治疗手段相关,如“天麻钩藤颗粒”、“埋线疗法”、“手法治疗”等。探讨颈椎病与高血压的关系及临床研究为该领域的热点话题,而推拿手法、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也成为该领域内研究的重点内容。此外,关键词中心性代表其在一定时期的核心地位,中心性越大,表明在各节点间的联系较为密切。选取中心性≥0.1 的前8 个关键词进行整理(表1),结果显示目前颈性高血压研究领域中关注度最高、影响力大的热点问题仍然集中在探究颈椎病与高血压的关系,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主要治疗手段集中在推拿手法、针刺等方面。

图4 关键词分析图谱

表1 高频关键词分析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得到颈性高血压国内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5),图中形成一致性较高的15个聚类,模块化Q 值为0.4198 表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9661,代表聚类结果是令人信服的。将聚类结果进行整理(表2),结合聚类图谱及列表可见,目前国内颈性高血压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颈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聚类#2、#4 和#8可以看出临床上对于颈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注热点在于颈交感神经节及椎动脉上,目前临床公认的发病机制为颈椎劳损、退行性变、外伤等,使颈椎间组织失稳及错位,产生无菌性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颈交感神经或椎动脉而引起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脑内缺血,从而导致的中枢性血压异常[2-6]。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兴奋性增加,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精氨酸加压素等物质,导致血管平滑肌持续性收缩,从而引起全身性血压升高。椎动脉收到刺激或压迫,使血管产生炎性及免疫反应,引起血管壁机械损伤,进而导致颈部血管PⅤAT(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炎症,刺激PⅤAT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触发血管外膜重塑导致血管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压升高[7]。临床研究证实,牵拉家兔颈交感神经后家兔血压较牵拉前有显著变化[8-11],且家兔去甲肾上腺素[8]和血清精氨酸血管加压素[10]的变化与牵拉颈交感神经呈正相关,表明牵拉颈交感神经后,家兔体内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及血清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的释放导致血压升高。此外,通过对家兔椎动脉[11]进行牵拉、压迫或电刺激,对家兔血压有一定的影响。欧阳林等[12]认为颈曲受压改变压迫椎动脉Ⅴ2段,增大了血流阻力和血流速度的差值,降低小脑灌注动力,导致血管运动中枢供血不足,加强外周血管收缩,进而引起血压升高。通过杜心如等[13]解剖椎动脉周围组织与Ⅸ~Ⅻ脑神经毗邻关系的研究发现,模拟颈部延髓屈曲压迫椎动脉,伸直时压迫关系解除,显示了椎动脉受压可能是诱发神经性血压升高的病理基础,是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2)颈性高血压临床疗效研究。聚类#0、#3、#5、#6、#7、#9 主要是关于治疗颈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在临床上治疗颈性高血压取得了显著成效,中药、针灸、推拿手法等治疗手段也受到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推拿手法能够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的劳损,纠正错乱的颈部关节,减轻对颈部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降低炎症的刺激,从而达到理筋整复、降低血压的目的。龙喜[14]、谢宏钢[15]等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先予放松手法松解颈部肌肉后,根据患者情况予以不同的复位手法,如侧头摇正法(适用于第2~6 节颈椎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仰头摇正法(适用患者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和低头摇正法。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后患者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徐珊[16]、张文斌[17]等采取颈部旋转复位法对颈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较对照组血压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经颈部旋转复位治疗后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夹脊穴通过经络、经筋与其它经脉相通,从现代解剖学来看,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腧穴位置与交感神经干及其分支与脊神经联系点在体表的投影基本重合,而夹脊穴与之毗邻,故与交感神经联系密切。曹玲[18]、郭文戈[19]等采用颈部夹脊穴(第2、3、4 颈椎棘突下旁0.5 寸)进行针刺,周亚峰[20]在夹脊穴埋针,以上研究均发现能够有效降压,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临床症状。研究表明[21],通过针刺夹脊穴亦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内皮素,从而影响磷酸肌醇系统转运钙离子,降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减少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达到降压目的。中药治疗颈性高血压遣方用药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中以天麻、钩藤为君药,能平肝潜阳、镇肝息风,以达治眩、止痛之目的。临床研究[22]显示,采用天麻钩藤颗粒进行治疗,试验组收缩压较治疗前降低了 29.34mmHg、舒张压降低17.93mmH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表明天麻钩藤颗粒能够有效降低颈部症状并降低血压。陈兵等[23]采用天麻钩藤颗粒联合俞募配穴,较单中药或单西药组相比,降压效果明显,NDⅠ评分及颈部ⅤAS 评分显著降低。李敏等[24]采用天麻钩藤颗粒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血压变化最为明显,NRS 疼痛评分及NDⅠ评分较西药组均显著降低。中药对于颈性高血压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中西药联合使用更能发挥药效,达到更加显著的降压效果。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2 关键词聚类情况列表

3 讨论

本文以中国知网建库至今中收录有关颈性高血压相关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相应的可视化图谱,揭示了国内颈性高血压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颈性高血压相关文献发文量进行统计,在2014 年及2018 年出现文献发文高峰期,自2007年开始文献发文量较为平稳,在10 篇的基数上波动。结合文献作者及机构谱图可见,发文量最高的是以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为首的广西中医骨伤科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其次是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的何宗宝、吕有魁等人,再次是滨州医学院的王慧凯、姜学连等人。国内各中医药院校乃是颈性高血压研究领域内的主要力量,主要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及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代表,但仅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内部合作比较频繁,逐渐形成紧密合作、高产的科研团队,但不同单位间的合作不够密切,地域也相对分散。

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反映了颈性高血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从高频关键词及高中心性关键词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颈性高血压的研究相对集中在探究颈椎病与高血压的联系上,中医药治疗颈性高血压研究侧重于针刺、推拿手法等中医特色疗法。从关键词聚类图谱及表格中可以看出,目前颈性高血压领域内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②颈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国内最早关于颈性高血压的文章是由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发表在《广西中医药》上的《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性血压异常37 例初步观察》[25]。韦老认为颈性血压异常患者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类似,诊断颈性血压异常时容易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内耳综合征”,此类患者经颈椎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椎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压异常亦控制较佳。韦老文中尚未对颈性血压异常发病原因进行明确阐释,但通过临床观察37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及X 线表现,提出了几个引起颈性血压异常的假设性病因,如颈椎轻度移位,骨质增生引起的机械压迫和炎症刺激是否能够导致椎动脉受刺激而痉挛或形成管腔狭窄,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形成血压异常的症状;由于左侧椎动脉大于右侧,当左侧椎动脉受刺激时是否较右侧更难形成代偿机制,从而导致血压异常。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发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此后被广泛探讨及研究,为今后国内学者研究奠定理论基石,以颈椎旋转复位为主的推拿手法治疗颈性高血压的研究亦为临床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与方法。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对于颈性高血压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针对国内颈性高血压研究概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①国内发表文献总量较小,今后需要更多学者投入到颈性高血压的研究领域中来;②建议各学者、各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交流,不同科研团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③对于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并无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国内学者各执一词,并未真正明确发病机制,希望今后学者多多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④国内学者应该更加重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加强中医药结合西医治疗的应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解决患者疾苦。

猜你喜欢

椎动脉聚类节点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分区域的树型多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移动汇聚节点和分簇的改进节能路由算法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
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
浅谈基于P2P的网络教学系统节点信息收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