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2-09-23程梅王薇薇贾逸文刘婷王婷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条目实验组评分

程梅 王薇薇 贾逸文 刘婷 王婷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230000

随早期癌症筛查及治疗技术不断改进,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均得到有效控制,但肿瘤作为生活中负性事件,可能会给个体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相关研究指出,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在经历手术、长程放化疗、放化疗毒副反应等一系列应激事件后极易产生焦虑、抑郁、希望水平低下等心理问题,加以临床疗效不确定性、疾病恶化、复发等因素影响,可加剧其心理问题,降低希望水平,影响生存质量〔2-4〕。希望是人类活动中重要心理特质,可反映对未来事物积极预期,被认为是人类应对困难的重要人格力量〔5〕。Snyder希望理论以希望水平为框架为患者设定特定目标,有机结合路径思维及动力思维,旨在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加速疾病转归。积极心理干预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最大限度挖掘利用人自身内在的正常潜能,提高人的积极情况、认知或行为,消除阻碍道路障碍,顺应患者内部自我实现力。本研究将Snyder希望理论及积极心理干预联合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探讨其对希望水平、心理状态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确定合理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性别、消化系统肿瘤类型、受教育程度、付费方式、家庭月收入、年龄等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纳入标准:经临床及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预计生存期≥6个月;已接受手术及化疗;无其他脏器管病变;患者家属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沟通交流障碍,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资料不完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情况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干预。①病房管理:营造舒适、整洁、安静病房环境,温度控制在25 ℃,湿度控制在60%,注意定时通风、消毒;②心理疏导:管床护士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想法,给予肢体抚触、语言安慰,同时做好消化系统肿瘤宣教,消除疾病知识匮乏所致负面情绪。

1.2.2实验组 基于对照组给予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1)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均具备心理咨询师证书及5年以上消化系统肿瘤护理经验,邀请以往开展Snyder希望理论、积极心理干预的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涉及理论内容、应用方式、护患沟通技巧等。(2)具体方案及实施:根据Snyder希望理论步骤(评估、教育、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时间为每周五1∶30~16∶30,干预地点为消化科示教室,每2 w进行1次,共6次。①评估(第1次):通过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6〕、Herth希望量表(HHI)〔7〕、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8〕收集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社会支持度,结合病情、病史、用药史明确患者健康问题,主要为负面情绪明显、希望水平及社会支持度低下、疾病认知匮乏;②教育(第2次):责任护士向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介绍Snyder希望理论概念、希望与心理、疾病转归关系,使其意识到希望对康复积极作用,激发其内在动力,时间为30 min,干预后在消化科自制“心愿墙”留下愿望;③目标(第3次):根据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健康问题,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共同制定心理护理目标,包含近期和远期目标等两个方面,近期目标以提高疾病知识、消除负面情绪为主,远期目标以提高希望水平及社会支持度为主;④路径思维(第4次):向患者发放“消化系统肿瘤近期/远期目标”计划表,规划目标道路,帮助其寻找现在与未来目标的连接,使其参与自我管理,明确个人责任、职业贡献,重建其生活希望,注意要求患者打√处理,计划表内所有目标均达成者,提交给责任护士,进入下一目标,未完成者,调整计划表内容,帮助其达成目标;⑤动力思维(第5~6次):承诺策略:当患者完成近期/远期目标时,对其采取奖励,女生以鲜花、巧克力为主,男生以延长打游戏时间、打保龄球为主;榜样引导:在消化科开展榜样示范评选活动,树立榜样,评选正面榜样,并将其照片放置宣传栏,为消化科患者作出榜样,同时邀请其现身说法,主要分享与希望水平有关心理措施,鼓励患者积极提问,相互交流,树立战胜疾病信念;快乐因子法:根据患者家庭、职业、文化背景、人生阅历,收集能使患者感到愉快、满足的人生经历,制作快乐因子手册,注意交谈互动,营造更高层次服务理念及人文关怀,时间控制在20~30 min;阳性强化法: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绝望、社会支持度低等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以焦虑为例,采取0~3分评分法,重度焦虑为0分,中度焦虑为1分,轻度焦虑为2分,正常为3分;每周进行评分并公布,根据相应等级当场给予奖励,以生活用品为主;病友交流会:定期开展病友交流会,首先进行自我介绍,其次进行画画、唱歌、写字、沙盘游戏,增进患者之间感情,最后分享治疗期间心得体会,以心理变化为主,鼓励病友间相互沟通交流。两组连续3个月,具体步骤见图1。

图1 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方法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心理状态。应用SCL-90量表从焦虑(10个条目)、抑郁(13个条目)、偏执(6个条目)、人际敏感(9个条目)等4个维度进行评估,采取5级评分制,1~5分依次为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分值越高说明心理状态越差。②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希望水平。以HHI量表评价,包含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4个条目)、对现实/未来的积极态度(4个条目)、积极行动(4个条目)等3个维度,采取4级评分法,1~4分依次为非常反对、反对、同意、非常同意,得分越低希望水平越低。③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社会支持度。应用SSRS量表从客观支持(3个条目,共22分)、主观支持(4个条目,共32分)、支持利用度(3个条目,共12分)等3个维度评价,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度越高。④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应对方式。应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9〕从屈服(5个条目)、回避(7个条目)、面对(8个条目)等3个维度评价,采取Likert 4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说明提示患者采取何种应对方式频率越高。⑤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生存质量。应用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QLI)从心理状态、自觉症状、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等4个维度评估,采取0~4分评分法,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高。⑥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以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10〕评价,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等5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CL-90评分

干预前两组SCL-90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CL-90评分(分,

2.2 两组患者HHI评分

干预前两组HHI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的积极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HHI评分(分,

2.3 两组患者SSRS评分

干预前两组SSRS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SRS评分(分,

2.4 两组患者MCMQ评分

干预前两组MCMQ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MCMQ评分(分,

2.5 两组患者GQLI评分

干预前两组GQLI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心理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自觉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GQLI评分(分,

2.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均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分别居肿瘤发病的第2、4、6位,约占肿瘤发病总数的50%〔11-13〕。目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以放化疗为主,但化疗取得效果同时会损伤机体正常组织,诱发食欲下降、脱发、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导致患者产生程度不一心理问题,进而降低生存质量〔14-17〕。可见,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不应局限于放化疗层面,还需加强患者身心干预,这对提高放化疗效果,促进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随科技发展及人们健康观念转变,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们对健康需求,以生理-心理-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模式得以推广,如积极心理干预、Snyder希望理论。吴小秋〔18〕发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干预可减轻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提高患者希望感;文莎丽等〔19〕指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动机性访谈可提高直肠癌结肠癌造口患者自尊感;王裕玲等将〔20〕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发现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显示,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的积极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积极心理干预、Snyder希望理论可提高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希望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该方法以希望理论为框架为患者设立个体化目标,较常规护理而言提高了护理的目的性;采用路径思维制定消化系统肿瘤计划表,可帮助患者寻找现在与未来目标间建立连接的路径,激发其内在力量,配合动力思维,可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希望水平,积极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过程。希望水平高低与患者心理状况存在明显关联,即希望水平越好,应对问题能力越强,负面情绪发生概率越小〔21-23〕。亦有研究表明,希望水平与癌症患者应对效果呈正相关〔24-26〕。本研究通过SCL-90量表、MCMQ量表、SSRS量表评估两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度,结果发现,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SCL-90、MCMQ、SSR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与以下两方面有关,一方面与积极心理干预联合Snyder希望理论能提高希望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与护理期间引入承诺策略、快乐因子法、病友交流会等积极心理学技术有关,能指导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正确应对负面情绪,缓解其压力,提升其应对问题积极性,重建治疗信心。

生存质量是指人类个体在心理、生理、健康和社会各方面的主观感受,是适应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需求的新健康指标〔27-28〕。本研究发现,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自觉症状评分处于偏低水平,特别是自觉症状,这可能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有关,干预后上述指标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说明化疗对消化系统肿瘤生存质量的负性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同时也说明积极心理干预联合Snyder希望理论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组间比较发现,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自觉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考虑与生存质量改变属于长期过程有关,需增加观察时间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还发现,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护理满意度,营造良好护患关系。

综上可知,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希望水平及社会支持度,建立积极应对方式,改善生存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但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希望水平影响因素众多,加以不同患者对疾病及生活事件所持的希望倾向不同,同一希望模式无法解决患者真实的希望需求,如何制定个性化希望护理干预是今后深入研究方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条目实验组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双周最佳阵容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也议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双周最佳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