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
2022-09-23李文亚
李文亚
(邢台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北 邢台 054001)
ICU患者接受抢救过程中,部分患者因为病症特殊需要使用经口气管插管治疗,这种置管类的治疗方式可调节患者基本体征,但置管干预会影响患者的口腔微环境,感染风险增加的同时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和吞咽功能。部分患者也因置管出现糜烂或者局部溃疡等问题,加重患者的疼痛感,进而影响临床救治效果。为了保证救治质量,临床建议对重症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时候予以护理干预,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保持口腔环境的健康状态。本研究主要探讨优质护理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救标准;接受经口气管插管;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6.61±2.63)岁。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4.60±2.9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治疗,通过“充入最小气体进入球囊”的原则进行充气处理,同时联合低压高容量导管作为气管内置管,结合实际的通气情况对患者的气管封闭效果进行调整,进而及时缓解气道黏膜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医护人员监测患者的身体情况如血压、神志、瞳孔、心率变化,另注意观察导管插入的深度、气管分泌物的性质及颜色。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感染防护和应急处理,其中感染防护方面按照患者的病症情况,遵医嘱予以患者抗生素药物,用药期间监测患者心率、呼吸频率等体征变化,并做好应急处理;而后抬高患者的头部,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在患者的舌头下放置pH试纸,观察患者感染情况,如真菌、细菌感染,结合患者的病症表现进行医护干预,如采用氯己定棉球擦拭患处并予以冲洗;好转后定期帮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漱口,减少感染风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及体征改善情况。护理有效率:显效为患者无口腔问题发生,病症改善率>80%;有效为患者有轻微的口腔疾病问题如溃疡等,经过护理防治后问题解决,病症改善率为40%~80%;无效为患者口腔问题无改善或有加重,病症改善率<40%。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体征改善情况:观察SBP(正常值为90~140 mmHg)、DBP(正常值为60~90 mmHg)、RR(正常值为16~20次/min)、HR(正常值为60~100次/min)指标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后SBP、DBP、RR、HR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05),见表2。
表2 两组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3 讨论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发展迅速,国内针对ICU患者的急救方式也有所改进,与之相关的急救护理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气管插管是治疗ICU患者疾病、维持患者体征的重要手段,作为侵入性治疗方式,经口气管插管方式带有一定的疼痛感,对患者的身体也带来了一定的应激刺激。经口气道导管治疗和患者的口腔直接接触,若操作不当则可能导致患者的发生脱管或者刺激、划伤组织;若没有对口腔进行及时清洁和消毒防护处理也会导致患者口腔内的菌群环境紊乱,导致患者疾病恶化。而大量的致病菌也能够通过患者的口腔进入体内,导致机体的感染问题加重。
目前,临床采用的ICU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多属于预后护理,对发生问题的患者予以牙齿、口腔清洁,采用氯己定棉球清洁,这种方式的操作范围有限,清洁效果评价不一,患者感染问题依旧存在。对此,临床也建议患者接受优质护理,针对口腔问题进行感染防护、应急处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0.05),提示优质护理可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口腔问题。分析原因为优质护理从感染防护、应急处理两方面出发,如遵医嘱予以患者抗感染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清理口腔,减少感染问题;应急处理方式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冲洗液进行冲洗,并测定患者的口腔感染情况,及时清洗、用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此外,本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SBP、DBP、RR、HR低于对照组(<0.05),分析原因为优质护理措施中感染防护等措施可减少机体应激刺激,因此临床指标改善理想,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可提高经口气道插管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降低口腔疾病发生风险,稳定患者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