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矫治联合固定矫治在前牙埋伏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2022-09-23郝冬英
郝冬英
(黄骅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北 黄骅 061100)
埋伏牙(impacted tooth)是指牙齿萌出期已过但仍在颌骨组织中未能萌出的牙齿,临床对于此疾病常选择正畸固定矫治和活动矫治牵引方式进行治疗,但是该治疗方法容易致使患者出现邻牙唇倾,同时也会引发间隙丧失,从而使患者的痛苦增加,临床疗效欠佳。因此选取科学有效的治疗对牙齿正常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主张采用联合手段,固定矫治在矫治初期通过颌间牵引力可在埋伏牙中直接作用,可将矫治期间埋伏牙对邻牙的作用力明显减少,减少间隙丧失的发生率。基于此,本研究就活动矫治联合固定矫治治疗前牙埋伏牙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黄骅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76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前牙埋伏牙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善;牙序列内牙齿均为正常。排除标准:患牙发育较差或位置异常;配合度较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8例。其中参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0.97±4.23)岁。研究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0.99±4.30)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埋伏牙定位操作:首先对其实施口腔全景片和多层螺旋三维CT,观察牙体形态、牙根形态、冠根比、冠根弯曲度以及牙根发育情况。另外还需注意埋伏牙所在位置、方向、牵引就位的路径以及其邻牙的结构关系和萌出间隙。若患者的萌出间隙不足需将拔牙尽量减少。实施埋伏牙开窗术前需事先予以影像学检查,包括口腔全景片和CT三维重建,对定位加以分析,局麻后在埋伏牙唇颊侧翻瓣或将牙龈切除后使埋伏牙牙冠充分显露,取出导萌道上的骨质,在此期间需有效规避邻牙牙根。将牙面进行酸蚀,并在隔湿和干燥状况下将托槽粘接在牙冠表面上,同时将结扎丝进行预留,以便于日后的牵引处理。
1.2.1 研究组 应用活动矫治联合固定矫治,术后7 d需将自制活动矫治器进行佩戴,采用橡皮筋进行60 g左右的牵引,每月复诊1次。若埋伏牙向间隙处牵引的牙冠充分显露,可予以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
1.2.2 参照组 采用固定牵引单独治疗,术后7 d与将固定矫治器进行粘接,橡皮链圈牵拉于邻牙托槽作为埋伏牙牵引钩,每月复诊1次。矫治期间需每隔3个月测量患者上前牙凸距和邻牙间隙丧失、唇倾量,最后统计所得数据。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邻牙间隙丧失量、前牙唇倾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临床疗效:显效:埋伏牙向牙弓内对应牙位进行牵引,松动都和牙髓活力均正常,有良好的牙周状况和咬合关系;有效:埋伏牙向牙弓内进行牵引,有轻微松动且萌出间隙缺乏;无效:埋伏牙牵引萌出困难,萌出时牙根出现暴露,甚至拔除;②邻牙间隙丧失量为邻牙间隙散失为两次邻牙间隙之差;前牙唇倾量为前后两次中切牙凸距之差;③并发症主要包括牙龈萎缩、牙周粘连和牙根吸收。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邻牙间隙丧失量比较 研究组治疗3、6、9、12个月后邻牙间隙丧失量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邻牙间隙丧失量比较(,mm)
2.3 两组前牙唇倾量比较 研究组治疗3、6、9、12个月后前牙唇倾量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前牙倾量比较(,mm)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5 典型病例 患者,女,年龄15岁,主诉:上颌牙列不齐,且对美观造成了一定影响。检查结果:左上尖牙未萌出,可见乳尖牙,牙列拥挤严重。实施X线检查,左上尖牙埋伏阻生,在左上侧切牙和双尖牙之间清晰可见,从形态和大小来看,均处于正常,牙根发育较好,牙根未出现弯曲,牙根向远中偏向。埋伏牙萌出未见间隙。在家属同意下对患者实施上颌矫治,具体流程为:左上尖牙开窗术,上述操作完成后对患者实施活动矫治器牵引,若引出在临床疾病中埋伏牙中至颌骨处一定位置,将两侧上颌双尖牙固定矫治上颌牙列进行摘除,见图1。
图1 上颌矫治器佩戴
3 讨论
在临床中埋伏牙较为常见,同时在矫治期间也是备受关注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诱发因素与牙胚原位错位和牙胚外与萌出点有较远的距离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与位置异常存在相关性。若邻牙出现畸形或乳牙早失致使间隙变小也会引发埋伏牙。除此之外,全身性因素遗传以及内分泌异常也会增加埋伏牙的发生几率,包括:额外牙受阻、幼儿使其颌骨受到外伤或出现感染、锁骨以及颅骨发育较差等。第三磨牙在临床较为普遍,其次包括上颌尖牙、第二双尖牙以及额外牙,部分患者会表现出双侧埋伏牙。
通常情况下,若前牙或双尖牙可见埋伏牙,牙列位置较好,可通过外科手术、正畸牵引等方式辅助其萌出。但也会由于环境因素、经济、矫治手段以及所需的材料等影响治疗方法,由此可见,选取科学有效的埋伏牙矫治手段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首选正畸固定矫治以及外科手段,就单独活动矫治牵引治疗而言,虽然可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并发症较多,例如邻牙唇倾以及间隙丧失等,导致远期治疗效果不理想,最终甚至被迫拔除。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牙间丧失量与前牙倾量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活动与固定矫治联合治疗可获取理想的临床效果,同时可减少邻牙间隙丧失量和前牙唇倾量,为后续的矫治提供有利依据。分析原因为活动与固定矫治联合运用可弥补单独治疗存在的不足,可缩短治疗时间,使总体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证实了活动与固定矫治联合治疗可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与单独治疗相比较有极强的针对性。矫治埋伏牙的原理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矫治初期通过颌间牵引力在埋伏牙上直接作用,可减少矫治期间埋伏牙对邻牙的作用力,规避邻牙的移动和唇倾作用,因此降低矫治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活动与固定矫治联合运用在前牙埋伏牙正畸治疗中期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前牙倾量和牙间丧失量,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