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淋散穴位贴敷预防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效果观察

2022-09-22裴文键赵君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尿潴留气化象限

裴文键,窦 翠,赵君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山东济南250021)

混合痔是痔瘘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多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具有复发率低、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1]。但该术式创面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尿潴留是混合痔术后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达52%[2]。术后尿潴留导致患者生理不适,同时也加剧了恐惧心理,影响其生活质量。导尿术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有引起泌尿系感染、出血、疼痛、拔除导尿管后再次复发等风险[3],因此患者的可接受度较低。近年来,中医药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本研究针对尿潴留的发生机制,结合科室特色,分析通淋散穴位贴敷预防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1日~12月31日我科100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混合痔临床诊断标准;采用腰麻方式行手术者;符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适应证者;术前禁饮食且排空膀胱者;手术前后输液量大致相等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等不能耐受手术者;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患者;术前或术中行导尿术者;拒绝参与本研究者;中途退出者;资料不完整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1~50(34.5±7.35)岁;病程1~17(6.52±1.06)年;手术时间11~31(18.85±3.12)min;肛裂5例;水肿范围:<1个象限34例,1~2个象限13例,>2个象限3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0~50(34.3±7.20)岁;病程1~16(6.16±1.22)年;手术时间12~33(19.03±3.41)min;肛裂4例;水肿范围:<1个象限33例,1~2个象限14例,>2个象限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术前指导患者床上排尿练习、膀胱区按摩、腹壁紧张训练等;术后2~4 h鼓励患者排尿,提供隐蔽环境;可采用诱导排尿的方法,听流水声、外阴清洗或熏蒸、膀胱区按摩、下腹部热敷等;给予心理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通淋散穴位贴敷。通淋散是本院协定方,组方为乌药、泽泻、细辛、槟榔、葶苈子、红花、冰片,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以黄酒赋形制成药膏,上药共取药膏3 G置于药贴中。穴位主要选取神阙、气海及水道穴;责任护士于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实施;患者保持平卧位,且腹部充分暴露,用75%乙醇消毒选穴处皮肤2遍且范围大于贴敷部位面积;待干后将中药贴正对穴位处贴敷,用手掌轻轻按压,使之与皮肤紧密贴合;贴敷时间以8 h为宜[5]。实施针对性护理,术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重点指导患者锻炼盆底肌肉。手术完成第3天,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功能性锻炼,如肛门、阴道或尿道肌肉训练等,使其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得到锻炼,保证该项功能锻炼3次/d,每次5 min。指导家属术后5 d进行按摩,重点对腹部进行按摩。术后第7天指导患者进行夹闭导尿管训练,该项训练完成后约3 h排尿,膀胱恢复训练方法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优化选择。术后第8天继续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强度锻炼。加强病房巡视,定期检查患者留置针情况,避免针管脱落造成药物渗漏。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尿潴留发生率。尿潴留参照《痔病》[6]关于尿潴留诊断标准。②比较两组术后排尿舒适率及舒适度评分。采用科室自制患者术后排尿舒适度评分量表于术后首次排尿后30 min内评估排尿/导尿前舒适度,涉及生理、心理2个维度,12条内容,采用1~4分。总分≤25分为舒适,26~32分为轻度不适,33~39分为中度不适,≥40分为重度不适。排尿舒适率(%)=(舒适例数+轻度不适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术后排尿舒适率及舒适度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排尿舒适率及舒适度评分比较(例)

3 讨论

尿潴留属于西医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归于祖国医学之“癃闭”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膀胱不利为癃”“气化则能出已”等相关记载,认为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膀胱气化不利[7]。术后尿潴留系金刃创伤,损及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故见小便不利甚则癃闭不通。术前患者禁饮时间,术中麻醉药物作用、创面大小、补液量,术后切口疼痛、排尿习惯改变及输液量等因素,皆可诱发术后尿潴留。目前临床对于术后尿潴留主要应用心理疏导、红外线局部照射、热敷下腹部等非药物治疗,口服特拉唑嗪或进行新斯的明药物注射等。此外,导尿术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作为侵入性治疗方法,会增加感染率,同时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本研究证实,应用穴位贴敷治疗术后尿潴留疗效确切,尿潴留发生率降低,舒适率提高(P<0.05)[8-9]。穴位贴敷是基于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药物刺激穴位、经络以发挥药物效果,具有无创、无痛的特点,还避免了口服药物带来的肝脏首过效应以及针灸、导尿术的有创刺激,患者更易接受。手术诱发经脉损伤、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在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故选用理气活血、利水散结之通淋散进行穴位贴敷,结果表明,穴位贴敷配合常规护理方法有助于缩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降低尿潴留发生率,改善患者排尿困难,提高舒适度。通淋散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下应运而生,方中以性味辛温之乌药为君,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葶苈子、槟榔理气行水为臣药;佐以红花活血化瘀,细辛性善走窜,温通行气,以助膀胱气化,泽泻利水渗湿泄热;最后以黄酒赋形,以增温通之效,上药相合,共奏理气活血,利水散结之功。脐部乃神阙穴之居,任、督、冲三脉均循环于脐部,精气相通,阴阳互生,是全身经络之气汇集所在[10-11]。中药贴敷神阙可调理三焦,促进膀胱气化,以达启闭通便之效[12]。现代解剖学认为,神阙穴局部腹壁较薄,且无脂肪组织,周围血管神经丰富,因而对外部刺激较敏感,更有利于药物吸收[13]。气海乃肓之原穴,是人体元气聚集的地方,具有培补元气、固精助阳的功效。同时气海属任脉之穴,与膀胱相近,中药贴敷此穴可疏通膀胱气机,促使膀胱气化有权、开合有度[14]。水道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比邻膀胱,乃水之通路,刺激此穴有调节水液代谢,疏调脏腑气机,主司膀胱气化,通调水道之效,正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说道,水道穴对治疗膀胱寒,小便不利等具有重要作用[15]。三穴相合,共奏膀胱开合有度、化气利尿之功。

综上所述,通淋散穴位贴敷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中具有积极防治作用,减少尿潴留发生的同时,减轻患者因术后尿潴留引起的腹胀腹痛、焦虑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此外,通淋散穴位贴敷具有操作方便、无副作用、费用低、取穴相对固定等优点,便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尿潴留气化象限
勘 误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新型旋风除尘器在秸秆热解气化设备上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基于机器学习LNG空温式气化器传热性能预测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