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在宫颈癌晚期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2022-09-22刘冬玲原小艳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姑息因性宫颈癌

刘冬玲,王 莎,原小艳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济源459000)

宫颈癌是发生于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且趋于年轻化。宫颈癌癌晚期患者常伴严重疼痛、身体不适、癌因性疲乏等,患者易产生沮丧、抑郁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睡眠及生存质量,采取针对性护理十分必要[1-3]。姑息护理是针对疾病无法根治、进展性恶化或进入生命晚期的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性的护理,主要侧重疼痛控制、症状改善及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应对疾病。而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侧重症状管理,是结合症状管理及姑息性护理的新型整体护理,主要为全面总结个性化管理,侧重干预症状感知、症状评估及症状反应3个阶段,以达到减轻患者不适和痛苦的目的。本研究探讨了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对宫颈癌Ⅳ期患者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1日~2021年2月28日就诊的98例Ⅳ期宫颈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诊断为宫颈癌;②经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8年宫颈癌分期[4]判断为Ⅳ期;③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④癌因性疲乏总评分>150分;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②合并重要器官衰竭;③语言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9例。研究组年龄(41.32±5.63)岁;病程(2.63±0.55)年;病理类型:鳞癌42例,腺癌7例;病理分期:ⅣA 21例,ⅣB 28例;淋巴转移一级组28例,淋巴转移二级组21例。常规组年龄(42.07±5.86)岁;病程(2.69±0.62)年;病理类型:鳞癌41例,腺癌8例;病理分期:ⅣA 23例,ⅣB 26例;淋巴转移一级组30例,淋巴转移二级组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顺铂进行化疗药物治疗,75 mg/m2,4次/周。常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包括膳食规划、心理疏导、宫颈癌相关知识宣讲。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姑息干预小组: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护士长制订护理干预方案,康复治疗师制订运动方案,心理咨询师与患者沟通,疏导负性情绪,专科护士落实具体的护理方案。②认知干预:根据患者对疾病的理解,评估其对临床症状的认知,纠正错误认知。同时,为患者讲解症状管理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原因、相关诱导因素、不加以控制将引发的危害,并指导患者缓解疼痛、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技巧,简单介绍后期治疗方案。③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时,在房间内摆放绿色植物、使用香薰,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害怕的事情、想做的事情,纠正患者消极情绪。认真倾听患者讲述有趣、温馨、感动的事情,使其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过往经历,并感到满足幸福。同时,与家属进行沟通,使其了解患者内心想法、重视患者愿望,鼓励家属表达关心和爱,给予晚期患者情感支持。④运动干预:康复治疗师评估患者身体状态,根据患者运动喜好,制订强度适中的运动计划,包括步行、快走等。运动前,进行3组伸展运动,避免肌肉拉伤,运动时监测患者心率,根据患者运动状态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发现患者疲劳应及时终止。⑤生活干预:在膳食方面,补充优质蛋白(如鱼类、蛋类、奶类),同时多食深绿色食物(如菠菜、青椒、芥蓝、西兰花),避免进食坚果,以免增加乏力感。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促进新陈代谢。提前将病房温湿度调节至适宜状态,睡前减少活动量,将灯光调成暖色,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对失眠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适量药物辅助其睡眠。⑥疼痛干预:告知患者疼痛评估方法,对无法准确评估的患者,医生和护士分别进行疼痛评估,直到双方评估结果一致后对其进行疼痛干预。疼痛较轻的患者通过调节舒适体位、穴位按压、注意力转移法进行缓解,疼痛严重者需通过镇痛药物辅助缓解,及时观察患者情况,避免发生药物副作用。⑦新发症状:对患者阴道反复出血、分泌物出现恶臭味、持续性疼痛等症状及时进行干预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进行评定,量表共25个条目,涵盖坚韧、自强、乐观3个维度,每个条目评分1~4分,总分100分,患者所得分数与其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②应对方式:采用Jalowiec应对量表(JCS)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JCS共60个条目,面对、乐观、回避、情绪抒发、认命、支持、姑息及自我依赖8个维度,每个维度进行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倾向该应对方式。③癌因性疲乏:干预前后采用Piper疲乏评估量表(PFS)进行评定,量表将疲乏划分为行为、肢体、情感、认知4个维度,共22个条目,每个维度采取1~10分进行评分,患者所得分值与疲乏程度呈正相关。④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进行评估,包含环境、心理、生理和社会关系4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JC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JC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PF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PF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癌因性疲乏是一种主观性的劳累体验,宫颈癌晚期患者常因不能正视疾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急、抑郁心理,导致患者疲乏感加重、记忆力及免疫力下降、机体功能失调、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6]。因此,在宫颈癌患者晚期治疗过程中,关注心理指导、缓解负性情绪、降低癌因疲乏程度尤为关键[7]。常规护理虽能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生命,但较少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不理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秉承灵性照护的理念,不仅为患者提供身体照顾,更重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方面支持,还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痛苦,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使患者平静度过人生终末阶段[8]。

本研究对我院宫颈癌晚期住院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两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P<0.01),表明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对Ⅳ期宫颈癌住院患者具有积极作用。心理弹性体现了主体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应对方式体现了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何种方式处理应激情况、保持心理平衡,癌因性疲乏是判断宫颈癌本身对患者持续性、主观性疲倦劳累程度的指标。在宫颈癌晚期患者的护理中,对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癌因性疲乏、生活质量的关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原因可知: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侧重症状管理,以整体护理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意愿,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多维度的干预,进而促进症状改善,达到积极效果。在具体实施护理中,首先,成立姑息干预小组,相关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制订相关方案,保证护理过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其次,侧重认知干预,通过讲解疾病发生情况、症状管理及后期治疗方案,能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第三,注重心理干预,通过环境干预为患者营造轻松、宁静的病房氛围。倾听患者担忧和焦虑的过程,并及时安抚患者情绪,能让患者感觉被理解、被关爱,有利于释放患者的压力;倾听患者讲述有趣、快乐的经历,帮助患者重温幸福时刻,能唤起患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9]。家属是患者最亲密的人,鼓励家属完成患者的小心愿,是对患者最好的情感支持。第四,注重运动干预,患者通过运动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速度,适量的肌肉耐力训练有助于缓解负性情绪[10]。第五,注重生活干预,通过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患者营养补给;通过督促患者每天饮8杯水,有助于加快患者新陈代谢;通过嘱避免进食坚果,能减少患者精力消耗;通过对睡眠环境的干预,使患者身心放松,帮助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改善睡眠质量。第六,侧重疼痛干预,采用患者自身或医护双对照法评估疼痛程度,能提高医生疼痛干预的科学性、准确性,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第七,侧重新发症状干预,有利于第一时间对症处理,控制病情恶化。故而,本研究中,研究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与陈颖等[11]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姑息护理能改善心理弹性,减轻癌因性疲乏,缓解负性情绪,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可在宫颈癌晚期患者护理中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姑息因性宫颈癌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心理支持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决不姑息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
腹腔镜下改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我们都有“心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