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与拓展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构建

2022-09-20韩丽丽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艺术

韩丽丽

在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剧增,而艺术设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紧缺,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却不够系统完善,而判断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关键看毕业生培养质量能否被艺术市场接纳,并能适应多变的经济市场需求。“能够培养出与社会需要紧密相关且能长期发展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才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基础。”[1]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仍存在着专业结构不规范,培养方案导向不明确,基础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改革都要紧随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促进高校培养创新意识设计人才的教学改革。国内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结构主要有三个板块:一是以造型为主的具象写实基础训练,二是以三大构成为主对自然形体的形态构成训练,三是以形式与材料为主对材质表现与转换的综合材料造型训练。艺术设计各个专业视觉表现语言特征和专业需求有着较大区别,“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不能与专业特点脱节,需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使之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更紧密,作为后续设计专业技能课程起着衔接和推送作用的重要桥梁。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现状

现今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造型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基础课程,造型基础是个宽泛的概念,早已独立成为一门艺术专业课程,是在深化学习专业设计前所必修的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课程基本框架是:素描、结构素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材料分析等相关的基础训练,课程涉及造型中的形态、色彩、肌理、材质、构成、形式美法则等,涵盖抽象表现形式和理性认知多方面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素描内容的含量、启发性是其他艺术门类不可代替的,除色彩表现之外,素描具有造型的所有艺术成分。绘画是设计雏形,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素描对设计尤其是设计基础训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素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构成素描的要素很多,因此其方法体系是开放的,目的和标准是多元的。”[2]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不限于只纯粹描绘,而是正确的观察、理解、技法、直觉、想象和判断相互作用,以传统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挖掘内心的潜意识,运用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创作出独特表现形态的视觉语言符号。

本课题系统探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训练对专业发展的衔接作用,建立一个协调专业性质、促进专业发展、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思维模式,从培养创新观念的思路重新梳理造型与设计、社会与设计、科技与设计、人文与设计,甚至与多种学科之间的关系,重新系统调整课程体系。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主观表达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扩展奠定基础。“其实无论是设计素描还是传统素描,思维的过程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往理性认识转化,都遵循感觉、分析、理解、综合、概括与表现这个基本认识规律过程的发展。”[3]当下随着各个领域艺术家们创作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如装置、影像、行为表演、数字媒体等创作方式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促使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快速发展的设计教育形成一种互动的融合,也促使“造型基础”课程的改革创新,探索新的具有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造型基础”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的完善性体现在课程与市场的需求是否相适应,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很好地适应多元社会的更新和发展。由于一直以来国内高考以追求造型准确的具象写实绘画作为评判标准,使得学生对绘画理念认识不全面形成狭隘的理解,没有判断艺术是非的能力,并对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观念有些抗拒。“传统具像素描教学具有完整的体系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训练模式,大多注重写实能力的练习,研究表面现实的繁琐,使学习者在感性、个性表现方面的探索处于被动境地。”[4]传统写实素描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不符合现代设计学科创新性培养的发展特点,也缺乏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要改革的重点是观念的创新,而传统素描以绘画技法作为培养目标过于因循守旧,而应当突破原有的固守思想。

(二)思维训练作为课程体系核心理念

国外成熟的艺术院校教育教学普遍很重视技法与思维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各高校大都注重的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少有思维训练方法的研究,涉及到创新国内学生稍显落后,因此,引导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训练方法,应当是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理念。“在中国与欧美设计院校共同举办的设计教育交流活动中,其中相当部分是关于造型基础和设计创新方面的交流,从中可以发现中外设计造型基础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别,从国内目前翻译的各类书籍、教材也可明辨其中的差异:欧美院校根据各艺术专业的区别,“造型基础”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各有不同,且都围绕‘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5]将中西方构成理念融会贯通,通过创新理念把传统绘画构成运用到现代“造型基础”课程中,如包豪斯学院基础课程导师康定斯基、克利、伊顿等人创立构成教学及方法,理性地研究设计基础课程构成的内在规律及其创新运用。注重以设计观念为核心,将观念艺术审美融入“造型基础”教学中,构建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转变学生以往惯性的视觉思维习惯,开发学生全新的思维扩展的方法。不再以传统素描训练简单地描摹和再现为目的,训练学生以综合概括的敏锐性感性认识自然形态,注重理性思考的思维能力训练,培养立意独特、构思新颖,有着较强综合素质的学生。教师应该通过系统的、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拓展,在教学上抛砖引玉,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积极进行灵活创作。

(三)教学空间的拓展

当代教学应当顺应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专业框架、构建宽口径培养模式,并不断地推成出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构建“造型基础”课程体系时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多关注世界各种领域艺术语言的表现,将“造型基础”与其他艺术领域结合扩大学生艺术视野,体现美学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当代艺术教学的特点就是抛弃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或原则以及普遍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并容忍差异。”[6]“造型基础”课程主要训练学生敏感于周围的客观物象从其获得的灵感,通过艺术形象语言传达构思的视觉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不同于传统基础素描的创新形式,铅笔不再是造型表现的唯一手段,也可以是毛笔、马克笔、圆珠笔、油画棒、蜡笔、钢笔等工具。表现手法可以用描、涂、喷、刻、拓、印、擦、染、拼贴等;也可以通过各种综合材料如纸、铁、石膏、塑料、蜡等生活中各种丰富的材料,将传统与现代科技工具相结合,实验性的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传统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还可以将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领域的方法拓展到“造型基础”教学中来传达艺术观念。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课题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课题训练,系统研究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观念:被西方现代画家称为现代艺术的先驱,“造型之父”塞尚将自然物象简化为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的理念;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解构”“重构”艺术创作观念;以及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造型理念。以东西方现代造型观念的核心理论为基础,从造型基础教学上构建新思路,把“造型基础”课程进行分解式学习,把课程分成几个相互连贯的单元对学生进行引导训练,一个单元解决一个问题,分几个阶段层层递进。从再现到表现,从自然形态再到抽象形态,每个单元之间相互穿插、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使学生们从自然中掌握各种抽象原理,为视觉艺术的创新开辟更开阔的视野。本课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探索“造型基础”课程的视觉思维和形式语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使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教学过渡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力求突破以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互不关联的状况。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思维的原创性训练,带有实验性、示范性、趣味性的特征。

(一)纸空间

1.触摸式训练

受艺考前培训模式遵循公式化的造型能力影响,学生养成根据记忆长期积累的重复、默背、惯性的视觉态度,缺乏创造性视觉思维的前提,提高学生的视觉思维去感受、认识事物是造型基础训练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们有正确地观察方法和思考角度,变被动的照抄物象为创造性地运用视觉语言。“一切素描技巧来源于对形态的全面感受,灵感的体验与自由的探究表现在对形态与语言的创造中。”[7]此阶段触摸式训练课程(图1)关注对设计元素的理解,强调扩展思维的训练,尝试发展空间意识,探索三维空间的构型规律,多方位接触、分析客观自然物象,多角度地思考,为后续立体构成课程做传送。

图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作)

2.向传统艺术学习

设计需要本土化,重视传统艺术的学习。费孝通先生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事物的现代性特征离不开传统,一切现代性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根源。”[8]中国传统艺术如剪纸、皮影、画像石、敦煌壁画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强调的不是机械复原,而是在造型上有巧妙的归纳、概括、提炼,并体会被动变主动的观察方式和思维、观念的转变。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以民族文化底蕴为背景的,从民间艺术中获得创作灵感,借鉴传统民间艺术的图形、图案以及创作性思维活动,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独有的生存形式和特有的视觉文化符号,结合现代的表现手法和理念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并加以创新。比如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造型艺术,以多元化视角将传统剪纸艺术造型理念引入“造型基础”课程,不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也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与思维训练的本土化理念提供了重要造型原本(图2)。此阶段课程主张设计体现民族情怀、中国精神,培养学生创作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设计语言,并把这种体会运用到后续的专业课程使自己的作品更具个性、特色,更增加学生对美术史课程学习的兴趣。

图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作)

(二)形态解析

1.结构素描训练

结构素描与传统明暗素描不同,不受任何光线的影响,舍弃了光影、色调、质感等因素,依照透视原理和视觉规律以线条为表现手法作画,通过对物体大小比例、透视法则、形态组合、二维空间、三维空间以及形态分析对基本形体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用素描的表现手法对物体的结构本质、变化规律、个性特征等进行仔细描绘,表现物体内部形态与外部形态特征的连接与组合关系,以及形体组织结构形态的立体感、空间感。

宋代徐铉校定本《说文解字·卷十·夭部》对“乔”字的说解为:“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诗》曰:‘南有乔木。’巨娇切。”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这样写到:“按乔不专谓木。浅人以说木则作‘桥’,如《郑风》‘山有桥松’是也。以说山则作‘峤’,释‘山锐而高峤’是也。”可见,“乔”字刚开始是表示树木或其枝干高大弯曲的。元以后,“乔”字主要作形容词和动词,有贬低的感情色彩,它的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引申变化。

2.解构、重构

设计素描教学应当从当代艺术的视角跟随当下艺术中的变化,和当代艺术一样呈现多元化发展。设计素描与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绘画流派的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是完全不能用传统写实的绘画表现方式去理解的,设计领域创作的形象同现代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一样,也不能用传统写实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因此,“设计素描的形成与现代绘画艺术有直接的联系。而当代设计对现代绘画的影啊也非常大。绘画创作已经非常广泛的吸收设计中例如夸张、变形、渐变、矛盾、空间等形式。”[9]洞悉物象原形潜在的发展趋势,把看到的具象的客观物象上升到抽象思考,整个创作过程强调自主的造型,强调设计意识。比如(图3)打破正负形的封闭造型,从客观具象转换为抽象变体、从被动模仿到自由创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解析、从写实的表面结构到抽象空间结构,一步步的推导,以创新的精神建立新的视觉思维方式,在画面上寻找一些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写生、变异、重组等方式来进行素描走向设计的自然过渡。

图3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作)

(三)抽象思维训练

19世纪末,由立体派开始由具象走向抽象,从对自然的客观描摹走向主观表现。阿恩海姆说:“抽象是将一切可见形象感知、确定和发现为具有一般性和象征意义时所使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10]抽象课程训练对人工与自然对象的形态加以简化、提炼、拆开或重新组合,培养学生对形态的繁衍、解析、重构的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完成对形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主观创造能力;还可以完全舍弃自然物象的具体形象进行抽象化的表现,从中抽取点、线、面元素抽象形式组合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抽象与具象思维之间进行转换。

1.向生活学习——形态解析

从基本的视觉形式研究出发,依据个人实际感受进行直觉思维分析,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中美的形式规律,强调形式美的创作,体验自然物的生命状态与表情,完成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的过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摒弃习惯性的视觉经验和以往的观察方式,摆脱完全的客观写实描摹,对客观对象的表象进行联想性的观察和表现,强调对抽象形式的体验和感悟。大自然作为造型源泉提供了形的基础和秩序原本,比如(图4)把自然形态之间的造型进行形态的转化、肌理的替换,从客观自然形态的表象特征中寻求表现形式,超越表面的描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自己的视觉语言。

图4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骆志远,鲁程豪创作)

2.向生活学习——形态重构

图5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作)

3.向生活学习——抽象思维拓展

“建立在对自然物一般形态理解基础上的造型意识,也是一种设计意识。重要的是由此建立一种对于现实观察的审视方式,同时培养一种超越一般审视现实物象的精致而宏大的视觉眼光,借以发现易被忽略的物象所具有的表现力。”[12]以形式因素的研究着手,多方面、多角度、主观的态度去认识事物,通过个人真实的感受凭灵感体验和直觉,以实验性探索精神逐步赋予新的形式视觉语言,掌握对视觉信息的表达能力。这种形式构成训练促使学生从表象的观察转换到理性思考,把握画面形式感,对客观物象的表象进入联想性观察,增强自主的造型能力训练和设计意识,提高形态的衍生表达能力,从原型的立体入手,归纳、整合、概括画面,进行有构成意识的平面抽象训练,从立体到平面对抽象有扩展性的认识。比如(图6)打破对于空间常态的认知,拓展性应用形式美学规律对物象进行重叠、打散、重构、穿插,并运用多个角度和多种透视重新组织物象与空间的关系,对空间的虚构进行平面化的研究,在自然形态的形与形之间创造关系形成新的画面效果。

图6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作)

(四)从想象到超现实——联想思维拓展

艺术创作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并作出及时反应,作品中有意无意地传递个人的倾向和态度,不能只关注画面形式因素,更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自由夸张地表达超越形象不受美学控制,并把这种感受运用到后续的专业课的创作中。卡西尔认为,艺术“既不是对物理事物的模仿,也不只是强烈感情的流溢。它是对实在的再解释,不过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直观,不是以思想为媒介而是以感性形式为媒介。”[13]

1.形态转化

艺术创作与生活紧密联系,需要对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社会形态的发展有所了解并作出判断和评价,再依照自己独特的主观想象,创造性地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题。通过想象、联想、幻想、逆向的思维方式表现想表达的观念,超现实的表现使联想训练增加作品精神内涵,审美判断能力、艺术观念、艺术创作力得到提升。比如(图7)夸张、扭曲、错位的抽象表现其中某一视觉形态,有意突出某一对象或某个局部,可以将一个形象原有的形态特征转化成另一形态,也可以由一个形态与另一个形态或与两个形态进行有意识的排列组合产生特殊的视觉形态(图8),还可以打破常规透视比例客观真实形象的轮廓限制,转变正常比例关系,突出大与小的对比关系,强烈的视觉形象错视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图9)。

图7 学生创作小稿

图8 学生创作小稿 图9 学生创作小稿

2.空间转化

如今已进入构成人类视觉世界的图像时代,灵感和创意大多来自身边直接感受体验的生活领域,利用图片作为语言符号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进行一种理念的超现实、意象化表达组织造型,源于潜意识荒诞、幻想的画面景象,具有很强的自由性、表现性和创造性,映射着现实中精神活动的特殊体验和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对促进学生造型视觉思维的开发很有帮助。比如(图10)以现实空间向错觉空间转化的方式将所熟悉的环境加以颠倒错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对象附加内在的深层次逻辑关系的结合,突破原有的现实场景产生视觉冲击,看似毫无关系的组合呈现出反常规的奇特效果,时空交替、场景转换的形式性、象征性、隐喻性使图像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意义。

图10 学生创作小稿

四、结语

本文遵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造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以实验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拓性的教学理念,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时代需求进行教学梳理整合,系统研究高校艺术设计学科“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的建构,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延续性。改变以往“造型基础”课程着重造型技能训练忽视创造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不系统、缺乏创新的观念和习惯,修正、调整支离破碎的课程结构,并改变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与专业课程缺乏衔接的现状。运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从新的角度和观念调整、完善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以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创新意识、多元化服务社会的人才,掌握实验性的教学精神,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课程设置围绕设计教育的整体观念出发,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引导,培养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素描艺术设计艺术
《星.云.海》
《花月夜》
武汉素描
素描
纸的艺术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