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髹饰录》的徽州髹饰技法研究

2022-09-20陈厚娟陈文苑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描金螺钿漆艺

陈厚娟,陈文苑

髹即为用漆涂在器物上,髹饰技艺是我国古代一种以漆漆物的传统工艺,是我国一项特色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在中国传统漆艺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不仅历史悠久,且文化内涵深厚、艺术价值极高。2008年,徽州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对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为其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从现实情况下,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仍旧面临着重重传承困境[1]。因此,针对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的研究非常必要。《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关于古代传统漆工的专著,完整且丰富纪录了传统漆器工艺,并且其中蕴含深厚的工匠精神,也为后世漆艺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紧紧围绕《髹饰录》,深入研究徽州漆器髹饰技法,对于推动传统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发展,实现创新性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一、《髹饰录》与徽州漆器髹饰技艺

(一)《髹饰录》概述

《髹饰录》成书于明代隆庆年间,由新安漆工黄成著作而成。天启年间,嘉兴漆工杨明为《髹饰录》作序,并对原文进行了逐条加注。现存《髹饰录》是唯一一部中国古代漆艺专著,书中基本涵盖了今天髹饰技艺的全部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说,《髹饰录》是今天中国乃至东亚漆艺发展的先导。《髹饰录》在明代诞生于徽州,绝非偶然,它的存在足以证明明代徽州漆艺的繁荣昌盛。

作者将《髹饰录》两集以乾、坤命名,其意应源自《周易》中“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系辞上传》)[2]。在《乾集》通过运用天文景象、时令交替、山川景物比附制造漆器材料、工具,以及漆器制作前后的事项,主要以“成象”为中心进行叙述;《坤集》则以“万物化生”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纲,对各类漆器装饰工艺及胎骨制作进行了介绍,主要以“效法”为中心进行铺陈。《髹饰录》中不仅全面详细记载了漆器髹饰技艺,同时还深刻反映了我国传统工艺技法中所蕴含的独到思想,同时还对“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用”的传统造物观进行了结合。

《髹饰录》既是我国古代漆器髹饰技艺的集大成之作,富有创造性地全面记录和总结了漆艺技术;同时也是漆艺领域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核心,其蕴含的工匠精神为后世漆艺从业者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因此,《髹饰录》为我国漆艺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对于促进传统漆艺的研究与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历史发展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具有上千年历史,文字记载最早源于唐宋时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与我国古代传统漆艺一脉相承。南宋罗愿卷二《新安志》中曾有记载:“漆则诸邑皆有之”,表明徽州盛产漆树,并且徽州产漆质量上乘。成语“歙漆阿胶”,就是将徽州所产之漆与东阿阿胶相提并论,足见徽州漆品质量之高。优越的地理资源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宋代徽州螺钿漆器具有“宋嵌”之称,表明其髹饰技艺高超;并且在这一时期,菠萝漆技法开始流行,为皇家贡品选用技艺。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经济的兴盛,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出现了众多漆艺匠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新安黄成著作《髹饰录》,是当时漆艺繁荣的重要体现,也为之后漆艺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至清代,徽州社会经济进入持续的繁荣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嵌螺钿、雕漆、描金等漆艺在前朝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清朝末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漆艺技术也随之进入凋敝期。到民国时期,北京曾有用菠萝漆技法制作而成的烟袋杆作品,但由于社会不稳定,菠萝漆技艺也失传,仅剩下珍贵的菠萝漆作品。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延续至今,虽然经历了社会动荡的考验,但在世代相传中,仍旧基本维持着传统髹饰技艺的面貌。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冲击下,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也随之发生改变,出现了工厂化生产模式。屯溪工艺品厂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其主要生产漆器和竹编工艺品。八十年代,屯溪工艺品厂将漆器工艺品和竹编工艺品分离,屯溪漆器工艺品厂成立,并实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扬州漆器、福州漆器等齐名的全国知名漆器。2004年,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屯溪漆器工艺厂停产。2008年,徽州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漆艺重新又进入大众视野,并且随着国家不断重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徽州漆艺从由盛到衰,中间经历了漫长且艰辛的历程,而正是徽州代代漆艺人的坚守与执着,使得徽州髹饰技艺保留住了传承。当前,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形成了以国家级代表传承人甘而可为代表,范福安、张国华等省级传承人和俞万进等市级传承人的传承人体系,他们将技艺传承与创新作为己任,正在引领这项传统技艺不断向前发展[4]。

二、基于《髹饰录》的徽州髹饰技法

徽州素来有“无器不髹”的说法,意思是无论在什么胎体上,都可以运用髹饰技法进行装饰。徽州漆器分类可根据是否有内胎进行区分,一般漆器是没有脱去内胎的,其内胎以木胎为主,也有竹胎、陶瓷胎等,脱胎漆器则是脱去内胎后的漆器,胎膜包括木胎、瓷胎、石胎等。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中,主要可以分成描金彩绘、镶嵌、刻漆、磨漆、堆漆五大技法,刻漆、堆漆等技法均有一般漆器和脱胎漆器的区分,镶嵌漆则主要以一般漆器为主,且多以木胎为内胎。

(一)描金髹饰技法

徽州髹饰技法中技艺最精湛、最能凸显徽州漆器奢华的当属描金技法。《髹饰录》中,对描金的记载是“描金,一名泥金画漆,即纯金花纹也,朱地、黑质共宜焉。”因此,描金也可以叫做是泥金画漆,即在漆地上用朱漆或者黑漆描绘出花纹,并在花纹晾干后打上金胶最后进行贴金。古时常用桐油和土漆按照一定比例调配成金胶,桐油可以控制漆干燥时间,提高亮度。在描金中,具有贴金和画金两种方法。贴金就是在准备好的胎体上拷贝纹样,将纹样稿拷贝到胎体上后,再用棉花擦铝箔粉,能够使纹样更加清晰;然后薄而均匀的进行描金地漆,完成后最后贴金。画金需要先进行金粉的调配,主要材料是酚醛清漆加煤油稀释,然后再用描金笔直接在胎体上描绘花纹。徽州描金漆艺,主要采用贴金技法,也有与彩绘结合使用的。在作品制作中,运用非常细的描金笔,通过蘸色漆或者金粉,在胎体上勾勒出图案的线条轮廓。再用描绘漆笔蘸彩漆,在线条内进行纹路的描绘。这种技法被统称为描金彩绘,作品完成后,不用进行罩漆、推光、磨平等。此外,徽州描金髹饰技法还可以归属到《髹饰录》“斒斓门”中。斒斓门中主要是采用两种及以上的纹饰进行髹饰的漆器,采用描金与描漆相结合,形成描金、彩漆两种花纹,因此也可以做此分类。

徽州描金髹饰技法应用范围甚广,小到梳篦、墨条,大到桌椅、床榻,从日用器皿到婚嫁什物,无不彰显徽商家族的富有与奢华。现存的徽州描金漆器存世量还是比较大的,诸如安徽省博物院、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等都有不少徽州描金漆器馆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传世描金彩绘作品主要是珍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明徽州漆工胡置曦的“竹丝编黑漆描金委角长方形盒”(图1),黄山区博物馆的“描金拔步床”(图2)等。此外,还有一些私人收藏如徽州菠萝漆国家级传承人甘而可的“甘而可漆艺工作室”也有不少古代徽州描金漆盘、漆盒。上个世纪徽州漆器厂尚有描金漆器的制作,现阶段,徽州地区生产描金制品,已鲜有存在。

图1 [明]竹丝编黑漆描金委角长方形盒,上海博物馆

图2 [清]描金拔步床,黄山区博物馆

(二)镶嵌技法

镶嵌技法是徽州漆器中另一重要的髹饰技法,属填嵌门。《髹饰录》中,将填嵌门进行了细致分类,包括填漆、衬色甸嵌、彰髹、螺钿、嵌金(银、金银)等。根据《髹饰录》中对漆器的分类,徽州漆器镶嵌技法主要有到衬色甸嵌、撒螺钿。徽州镶嵌技法采用的原材料主要以河壳为主,在第一步取材中,需要先将选好的贝壳表面进行磨平,在打磨好贝壳表面凹凸不平的纹路后再按照设计图案进行切割;切割完成后,在螺钿背后涂相应的色彩,晾干后再将螺钿粘贴在漆胎上,然后整体髹漆数遍至平,荫干;荫干后,将隐于漆下的贝壳图案打磨显现出来,并进行推光,充分显现出贝壳本身的莹白润泽的光芒和色彩,使图案呈现更加晶莹剔透。古代徽州髹饰技艺中是没有白色漆的,工匠们往往是通过利用贝壳折射出来的光形成画面的明暗关系,十分巧妙。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把握原材料选用的关卡,在原材料加工过程中,注意保持材料本身的天然色泽。此外,徽州镶嵌髹饰技法中,还有以玉石、牛骨、象牙等作为原材料的记录,其中,玉石镶嵌技法不同于螺钿镶嵌技法,一般不需要磨显。

徽州螺钿大多为碎螺钿镶嵌,有以螺钿为埝,与徽州菠萝漆结合,形成“破螺漆”,料想今天屯溪“菠萝漆”称谓可能从“破螺漆”而来。最有代表的当属安徽省博物院管藏的“黑漆嵌螺钿人物纹酒斗”。馆藏于“甘而可漆器工作室”的 “黑漆嵌螺钿人物图长盒”(图3)更能体现徽州螺钿的特点,螺钿的形态变化多样。屯溪漆器工艺品厂时期,生产了众多精美的镶嵌作品,如平磨螺钿座屏、“四美”镶嵌屏风、“八仙过海”骨石镶嵌屏风、“霸王别姬”大型镶嵌座屏等。当前,安徽黄山徽漆工艺公司生产平磨螺钿漆盘、地屏、挂屏等,图案内容丰富,包括花鸟鱼虫以及山水、人物等。此外,徽州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甘而可工作室以菠萝漆为主,其中也有采用镶嵌技法的作品。

图3 (清)点螺松岗雅集长方匣,甘而可漆器工作室

(三)刻漆技法

在《髹饰录》的雕镂门中,又详细分成的剔红、剔彩(黄、绿、黑……)、复色雕漆、堆彩、堆红、款彩等。黄成本人的雕漆“堪比果园场”,可见明代徽州的雕漆水平也颇高。但根据遗世作品看,徽州漆器髹饰中刻漆技法的大宗则属于雕镂门中的款彩。《髹饰录》中对款彩的描述为“阴刻文图,如打本印版,而陷众色。故名。”款彩技法成本较低、且操作简便、装饰性强,在屏风、挂屏、壁画等处运用广泛,在明清时期,有大量的款彩屏风行销欧洲市场。根据台湾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研究表明,这些行销欧洲的“款彩屏风”应出自徽州漆工之手。在款彩作品制作中,主要以生漆为原材料,其他还有瓦灰、桐油、猪血、面粉等,由于刻漆技法通常和描金彩绘技法结合运用,所以在材料选用中,金粉、色漆等应用也较为广泛。具体制作流程为:将设计好的文字或者图案在漆板上进行提前置稿,然后利用工具(通常为月牙形薄口刀)在漆胎上根据图案刻纹,以露出灰地较为适宜;用铲刀铲去漆地、补地求平;最后进行填色,可选用平涂或者渲染的方法,可以使用漆或者油进行调色,或者贴金上色。地色通常选择黑色,注意不要过多的刻地,在填色时尽可能避免选用太过鲜艳的颜色,要尽可能地保留原创的笔风或者画风。杨明在对款彩进行阐释时对款彩着色进行了补充:“然各色纯填者,不可谓之彩,各以其色命名而可也。”[3]

屯溪漆器工艺品厂时期的刻漆技法作品也非常常见,并且大多数都是与贴金相结合。比较出名的有“南极祝寿”“敦煌飞天图”等刻漆作品。现阶段,主要生产徽州刻漆作品的是黄山徽漆工艺公司,其生产刻漆产品包括版画、漆画、刻漆屏风等,但用料不及以前讲究。

(四)磨漆技法

磨漆技法中,主要以菠萝漆和漆砂砚最为有名。菠萝漆又称为犀皮漆,在《髹饰录》中,犀皮漆为填嵌门中的“犀皮”,有关“犀皮”的描述为“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犀皮漆的使用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器型的实际需求,制作脱胎漆器、木胎或瓷胎漆器以及其他漆器。徽州菠萝漆作品中,比较多见的是脱胎漆器和木胎漆器。

徽州漆砂砚也是磨漆技法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漆砂砚制作一般以木胎漆器为主,同时配以上等的生漆、金刚砂、细河砂、瓷粉等耐磨原材料。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在胎体上覆盖一层薄布,然后将漆料进行层层髹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整体磨平,最后进行砚型的雕刻,同时根据需要进行花纹的雕刻。在漆砂砚制作中,漆料的调配非常重要,对漆料的坚实度、硬度要求较高,但不能过硬,要保持在较容易发墨的程度。砚池中的髹饰也非常关键,在制作过程中,砚池中的漆料需要加入金刚砂等,髹涂在研墨位置,金刚砂粉末颗粒粗细程度需要合理把握,确保能够与漆调和。漆砂砚具有坚硬、细腻,发墨快且不会伤毫,宿墨不干,携带方便等诸多优势特点,价值较高。当前,徽州地区对漆砂砚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除了黄山市徽漆工艺公司、甘而可工作室之外,俞均鹏工作室等均可制作漆砂砚。其中,俞均鹏制作漆砂砚、瓜形漆砂砚、仿澄泥墨漆砂砚等,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五)堆漆技法

徽州漆器髹饰堆漆技法属于《髹饰录》中的“堆起门”。在《髹饰录》中,堆漆的做法主要包括“识文”和“隐起”。“识文”就是用漆料或者漆直接将花纹堆起线来,没有“雕琢”这一步骤,属于阳识门;“隐起”则是增加了“雕琢”这一步骤,属于堆起门[5]。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堆漆进行凸起的纹饰的呈现。在堆漆之后再髹饰一道色漆,并且结合描金的做法较为常见。

在徽州漆器髹饰堆漆技法中,“隐起”与“识文”在徽州漆器中通常交叠使用。现馆藏于安徽省博物院的“竹丝编朱漆描金双龙八角果盒”(图4)当是明代徽州堆漆的代表作品。果盒顶部有“隐起描金”龙一双,棱角圆滑,形象生动,盒身上开窗边缘位置则是“识文描金”两种表现手法使用恰到好处。堆漆漆料由生漆和瓦灰调制而成,在胎体上进行层层髹涂,根据需要涂到一定的厚度,晾干后进行打磨,然后再用刀具进行纹案雕刻,雕刻完成后再填色。还有一种做法是根据创作设计纹案将不同颜色的漆料进行交叠髹涂,然后再修饰,这种方法与剔犀比较类似,通常需要堆漆多遍,技术要求较高。根据堆漆的方法不同,可以将堆漆分成线堆、面堆、高堆等,不同技法所适用的类型不同。省级传承人汪大俊利用堆漆和刻漆,创作出了漆字,可以根据底板描绘好的不同字体进行制作,融合了书法的艺术性,丰富漆艺作品。现阶段,徽州地区的堆漆作品主要以牌匾、屏风为主。具有代表性的堆漆作品是甘而可运用堆漆技法,创作了堆朱雕云纹红推光漆盒。

图4 [明]竹丝编朱漆描金双龙八角果盒,安徽省博物院

三、基于《髹饰录》的髹漆工则

(一)利用第一

髹饰录中记载的髹饰技法种类有上百种,还有罩明门、描饰门等,都在今天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不仅如此,《髹饰录》中还对每种漆器髹饰的“楷法”提出了工匠法则,强调了“利用第一,楷法第二”的务实精神。杨明在《髹饰录》中注释说:“非利器美材,则巧工难为良器,故列在于其首。”从材料选用到工具制作,从设色髹漆到入窨打磨,每一工序皆需一丝不苟,不能有丝毫差错,都强调工具与漆材料的品质重要性。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传统大漆制作材料成本高,工序复杂,耗时极长,且受市场的制约,许多漆器制作者都会选择在材料上控制成本,或用化学漆代替天然漆,或偷减髹漆遍数以降低成本,作品的品质自然很难得到保证。如今徽州尚有一些如甘而可大师等一些老艺人,仍能坚守“利用第一”的初心,让传统大漆艺术能呈现其本应有的形态,实在难能可贵。

(二)楷法第二

“法者,制作之理也。”楷法,乃制作漆器的法则、原理。黄成认为制作漆器要遵循“巧法造化、质则人身”的法则,强调“师法自然”,“天地和谐才能万物生长,心手相应才能造成器物。”[7]做漆符合自然规律,要掌握漆性,顺势而为,并指出造型与纹饰的关系同于人的骨与肉的关系,强调以“质”为根本,根据器型选择髹饰方法,切忌“淫巧荡心,行滥夺目,制度不中”,过分追求奇巧与华丽的髹饰,使漆器失去原本应有的美感。同时,作为商品,黄成强调,品质不达标准的器物是不可以拿到市场上买卖,不欺市。这一理念既符合明代“经世致用”的造物思想,更体现了徽州漆器在制作品质与格调上的高标准、高要求,这也是明清时期徽州漆器能行销海内外的根本原因。甘而可老师曾讲过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一次,在给一位客户交货做最后检查时,他发现漆盒的内部有一个非常小的漆孔,他主动跟客户说,再给他几个月时间,他要把这个漆孔填补好再交货。能如此精益求精如此,徽州漆器明日有望矣!

(三)传承精神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明代徽州漆艺的工艺技法与工艺法则绝非偶然。黄成在《髹饰录》乾集中的楷法“三病”里阐明了他的观点:“独巧不传”。杨明应与其持同一观点,并阐释为“国工守累世,俗匠擅一时”。他们在书中不仅明确了髹漆理念,列举了百余种漆艺技法,并生怕后人看不懂,还将漆器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一一列举出“六十四”过,这是怎样的豁达胸襟与大气的格局!在传统工匠行业中一直流行着“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风气,这种行业弊病一直流传至今,行业师父甚至以此为炫耀的资本。黄成将漆器髹饰技法分门别类地总结、归纳成书,以示后人,的确配得上“国工”之称号,值得今人学习。如果不是黄成有此善举,今天中国乃至东亚的漆器发展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四、结语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是徽州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民间漆艺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客观地说,相比较于《髹饰录》中的明代,今天的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的发展,从门类到规模,总体都远不如前,但《髹饰录》中体现的“工匠精神”在今天的漆工身上仍有很好的体现。如徽州“菠萝漆”的复原人甘而可大师在菠萝漆工艺的研究与制作上一直在不断地突破自我,从埝的形态,到髹饰的位置(内外兼髹)、色层的设计、打磨的程度上,一直都不断有创新,成为行业的标杆。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来者学习。

《髹饰录》是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的“百科全书”,今天的徽州漆艺传承人,应当加强徽州漆器髹饰技法的研究,立足于《髹饰录》,不断开发创新徽州髹饰技法,将保护、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徽州漆艺更强的生命力;同时,当地政府、社会以及行业企业也应当发挥自身力量,加强对徽州髹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促进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描金螺钿漆艺
螺钿镶嵌工艺概述
分析漆器中的螺钿镶嵌
蒲美合作品选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花梨木嵌螺钿玉石人物图顶竖柜
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
—— 墨彩描金瓷艺作品
湛静斋款花开富贵描金兽耳葫芦瓶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