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发展、特色办学背景下的安徽高校校园文化定位研究
2022-09-20陈辛琦
魏 华,陈辛琦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分类办学、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特色已日趋形成,各地高校已主要分类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种类别,安徽高校根据分类发展的建设思路,将本省高等学校按照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等三类实施建设,给与相应管理指导和政策支持。分类办学的目的是促进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实现特色发展。校园文化将成为高校在分类办学、管理的过程中体现自身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特色定位的重要表现形式。基于安徽高校分类发展的现实,本文旨在理清分类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现状、问题,剖析背后成因,构建以“六个体现”为突出特征的校园文化定位原则,提出以“核心作用”“导向作用”和“主体作用”等三维功能为特点的安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路径。
一、分类办学模式下的安徽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应与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育人环境等的定位相结合。校园文化的定位,离不开学校自身的特点和背景情况,高校只有对这些背景和特点进行充分把握,才会定位出符合自身发展目标且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过去大一统的办学管理和办学定位,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办学所对应的内涵和特质要求,尚未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特色渊源和发展趋势,出现了办学模式趋同、办学定位同质、专业设置雷同、培养模式一致、评价标准单一的现象,从而也使校园文化的定位不明,缺乏独特性。典型的表现就是许多高校校训内容相近,如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华学院与皖西学院等,没有充分体现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更别提所蕴含的大学精神,很难对师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
(二)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校园建筑物、文化景观设施等物质以及空间环境,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审美取向。在大一统的办学管理背景下,出现了类别不明、层次不清、校园文化景观同质化的情况,很多校园都出现了长廊、雕塑、景观石、名言石等相似的景观形象。特色模糊、风格雷同的校园景观,让环境失去了个性和差异性,同时让不同培养方向、目标的学生置身于类似的环境中,很难打动人心,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特点的发展与成长,也不利于学校形成与办学特色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
(三)校园文化活动实效性、指向性笼统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人才成长的“软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以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专业活动为主。总体来看,活动的指向性过于笼统,校园文化活动的理念、内容、形式、机制创新不够,特别是在“技能型”大学中尤为突出,没有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学生的需求和培养方向来设置目标和活动方式,使得与“研究型”大学、办学历史较久的“应用型”大学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娱乐性活动多,专业文化、科技文化、校企融合文化内容少;二是通俗文化内容多,高雅文化较少,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不足;三是把校园文化活动设置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而没有把校园文化活动设置放在整个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省内“研究型”大学由于办学历史较长,校内文化社团较多,涉及领域也很宽泛,学生主动性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也就更深,中国科技大学在音乐方面就包括“爱乐协会、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四大类型社团,这是目前省内不少“技能型”“应用型”大学不能比拟的。为此,在保证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做到浸润影响学生思想心智,开设符合办学标准、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适合本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活动迫在眉睫。
(四)校园文化的科学研究和规划设计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制度文化建设整体构建不足,忽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理论研究,师生参与的力量相对薄弱,顶层设计研究不够,统筹规划设计功课不足,没有立足校本文化,没有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办学实际出发,没有以学科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为依托,缺乏学校传统积淀和所处区域特色的总结、凝练,缺乏借鉴吸收和传承挖掘的有机结合。从实际行为表现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协同性的同时拿来主义盛行,从目标设置到建设举措和成果等方面都存在着盲目化和应付性的弊端,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滞后。
(五)网络校园文化宣传引领作用不显著
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需求和依赖较高,更多的信息、知识甚至是价值观都是从互联网中得来的。但目前,很多学校能给学生分享校园文化的网络平台依旧是“两微一端”,而且内容和表达形式相对古板单一,较少利用抖音、快手短视频、贴吧等新媒体平台。就目前查询到结果来看,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全部开设抖音官方账号,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仅合肥学院未开设学校官方抖音账户,18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中有6所院校未开设抖音官方账号。从粉丝关注数量来看,除安徽师范大学粉丝数7.4万、安徽大学4.4万以外,其余均未超过3.5万。由此可见,省内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形式机会少,文化主题趣味性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阻碍了校园文化相关内容在互联网的宣传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二、分类发展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定位的构建原则
构建校园文化,必须有科学的发展定位。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地方性、特色性、高水平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三个核心,因此,校园文化定位的原则,应统筹高校群体共性和个体特色,做到“六个体现”。“六个体现”即体现思想引领、体现办学理念与特色、体现类别特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包容性与开放性、体现个体特征。其中,思想引领原则是核心原则也是构建校园文化定位的基本出发点;人才培养则是校园文化定位的最终落脚点和基本任务;其他四个功能,是从核心原则出发,体现多维度张力,并最终服务于落脚点的辅助原则。六个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由图1所示。
图1 “六个体现”原则的内在逻辑
(一)体现思想引领
高校既需要育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高校的校园文化应该上升到提升家国凝聚力、弘扬家国情怀的高度,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当前我国最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国家一切发展策略、改良行为的终极目标,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更是我国国民应该具有的共同理想。[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在。”[2]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提升校园舆论氛围的说服力,更好的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家国责任感。
(二)体现办学理念和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办学历史,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形成了办学特色、育人理念和学科、专业特色,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积淀。校园文化定位时要考虑到对传统文化的提炼,要围绕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做校园文化的文章,从校训、校徽、校歌、校风等载体上体现学校的风格特色,体现对师生有感召力的内容,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时,要符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其内涵要求,一定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使学校文化具有可识别性,着力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三)体现分类发展的类别特征
校园文化建设定位时,要结合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各类别的定位和根本任务统筹考虑,要根据高校错位发展的战略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异质性特征。无论是隐性文化还是显性文化,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是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还是视觉识别系统,都应当富有个性色彩,切合类别、层次、领域需求,准确分析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区域文化特征,准确分析治学方略、办学思路的特点,走出一条符合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师生的特质的道路。当下,安徽省“技能型”大学高度重视“行为文化”的建设工作,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文明风尚”进学校基因、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行为文化”宣传教育实践季活动。这就是与类别相切合、与学校实际需求相符合,凝练构筑出特色校园文化的积极尝试。
(四)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以学科专业和人才建设为重点,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校园文化的定位要积极营造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的浓厚氛围并着力浸润学术为先、追求卓越的品质和信念;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以应用型办学为定位,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定位要充分凸显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体现应用型高校特有的行业特质文化,体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为生产和社会服务培养适用型人才,校园文化的定位上要建设优良校风和学风,体现工匠文化,突出“职业性”,注重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在发展中引入符合学校教育内容的企业文化,强化学生企业文化的意识,从而达到校企无缝对接共同培养学生的效果。
(五)体现包容性和开放性
分类办学背景下虽然培养方向有别,但各高校都同样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都需正确处理好“高水平”和“地方性”的关系、重点突破和全面建设的关系,都要树立全面合作、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因此校园文化的定位在有的放矢的基础上,还需做到多维兼顾,要体现高水平的高雅,融入地方性的区域文化,还要在校园文化打造中本着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尽力吸纳有益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文化元素。
(六)体现个性特征
分类办学突出因校制宜,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校园文化的个性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个性化、精神文化个性化、行为文化个性化、制度文化个性化的综合,是高校鲜明办学特色的直接表现,更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定位时应立足本校实际,充分挖掘校本特征和校本意义的内容,融入全体师生所创造的敬业精神和求学态度,形成各自风格,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个性化还应体现在各个高校在校园文化的目标类型、组织形式、开展方式等方面的丰富多彩。
三、分类发展背景下实现校园文化定位的路径
(一)实现教育作用,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
实现校园文化定位,首先要发挥文化的教育作用,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无论高校如何分类发展,都要让积极、健康、高尚的精神产品占领大学校园文化阵地,都要让主流价值观影响学生。文化和精神具有很强的关联,精神实际上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反映了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和价值观念,对凝聚师生力量起着不可替代作用。通过校训校歌等载体以校风、学风、教风等形式展现出来,体现出基于学校自身地位的办学理念和方向。[3]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须首先突出其教育功能,以教育人、培养人为出发点,以培养优良校风、学风等为途径,将爱国教育、校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其中校史馆、档案馆等是重要的特色平台。近几年,安徽省内高校兴建校史馆的较多,如“研究型”大学中合肥工业大学校史馆2020年底揭牌,安徽医科大学网上校史馆2021年底上线;“技能型”大学方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于2020年10月开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也于2021年开工建设。校史馆、档案馆的建设可以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中起到“铸魂”的作用,有助于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的培育、凝炼、形成。
(二)发挥导向作用,为错位发展奠定基础
分类办学的目的是错位发展、一校一尺,各具特色。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是分类发展、特色办学背景下的高校面临的一项共同课题。一流的大学大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积淀,有较高的地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承担着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重任。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定位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具有世界视野,充分考虑到传承和创新、独立性和包容性、引进来和走出去等要素。应用型和技能型大学是后起之秀,虽存有景观文化同质化的窘境,但学校的精神和办学理念不能复制。此类大学的校园文化定位,要加强办学理念积淀挖掘,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加强区域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要精心涉及特色的文化标识和视觉行为系统。大学的决策者在顶层设计上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时,需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定位,既要紧密联系相应类别学校办学方向,也要充分考虑到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挖掘学校的办学积淀和底蕴,吸纳自身办学理念的积极元素,融入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创建、设计学校的文化主题,并形成导向作用,通过导向引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自身个性特质的校园文化特色,从而使校园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真正做到校园文化与学术研究、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践锻炼、育人管理、校企融合相呼应,与特色办学、分类发展同向行。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增强共识提供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外在体现,也是学校培养人才、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的定位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分类发展的重要目的是错位发展,要求各高校依据各自定位标准培养各类各级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体现培养对象主体差别性的需求,一是物质文化的设计应体现一校一色、浸润不同类别学生的理念,特色高水平大学因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校友、学生比较认同的文化景观,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是近十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历史积淀不长,景观文化难以独树一帜,因此更需要精心规划、吸收百家之长,切忌雷同、相似现象。切合应用、技能的类别,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可适当增添智慧、科技、实践、技能等元素,以利学生与景观的参与互动,真正做到环境育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合肥市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建设实训基地,通过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行业,躬身践行,培养其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实践技能,用内涵建设形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精神文化的不同表达文本。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创新,使学生在行、意、情、知等层面获得发展和整合[4]。特别是“技能型”大学要解放思想、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与专业、产业、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团协会,像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模型制作协会、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数学建模协会等,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典型,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和受益中增加对校园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