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2022-09-20王希文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创双创应用型

王希文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综合改革和毕业生创业及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有效推动了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即“试点阶段(1999—2009)——普遍实施阶段(2010—2014)——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5—2018)——专创融合阶段(2018—至今)”。其中,试点阶段主要是选择部分高校开展以不同内容为侧重点的双创试点改革,如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创业教育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开展,随后教育部于2002年将清华、北航、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确定为“双创”教育试点高校,2004年在全国37所大学开展了以“SYB”(Start Your Business)师资培训为核心内容的创业教育。从2010年开始双创教育进入普遍实施的阶段,在教育部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指出高校“双创”教育需要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至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已成为各类高校普遍的行动;第三阶段是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阶段。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从双创教育的目标要求、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课程体系的健全、创新创业实践的强化、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等9个不同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要求所有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双创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赋予学分。此阶段的改革已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四阶段是专创融合阶段,提出要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髙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上需要围绕大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以及如何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把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并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1]。从以上双创教育的四阶段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要求已非常清晰。

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如何实现深层次融合而不是表浅性融合?具体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怎样才能有机融合?有哪些融合机制?可采取了哪些融合措施?融合效果如何评价?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是当前教育界和理论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焦点所在。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理论逻辑

关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以及二者的融合问题,从已有的学者研究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并不是创业速成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以外的新内容,而是深化专业教育。二是认为高校中“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两张皮”的教育[2],两者有共同的目标,都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只不过专业教育偏向于一定的职业性,而双创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双创的能力。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与专创融合的目标高度契合,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均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且重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办学定位落实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有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服务地方能力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而这个课程体系中必然要包括创新创业类的课程体系。三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可以通过不同的融合模式达成,主要有课程主导型模式、实践主导型模式、项目主导型等来实现二者的融合[3-4]。四是认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难点在于师资匮乏、环境制约、课程体系缺乏等方面[5],特别是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尚未形成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表现在:一方面,专业课程教育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专业课教师不愿讲也不会讲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双创”教育中缺失专业教育,有些担任双创教育课程的导师甚至是不懂专业的[6]。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双创教育是当前双创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虽然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教育,但专创融合的主体必须是专业教育[7]。因为大学期间有80%的课程为专业课程,有80%的教师是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学生有80%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因此,双创教育并不能成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独立的教育,需要破除为了创新创业教育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认识误区,其主体仍然是专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内容[8],需要围绕专业教育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建设,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地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习,并且通过创新创业实践使专业教育得到深化与广化。

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

(一)创新创业教育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有毕业创新创业总学分的要求[9]。“双创”教育管理机构基本上从属于教务处,也有些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作为独立的二级学院来管理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通过开展各类学科专业比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实践,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各项改革。例如,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校从2015年开始,陆续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包含创新创业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已经实施6~7年时间。很多高校在2019前后已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大部分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来组织实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等,以期达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的目的。同时,不少地方应用型高校还开发了创业相关的校本教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库等等。可以说,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的重视,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双创教育”都已纳入到各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某种程度的融合。

(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困境

1.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均独立自成体系。

虽然双创教育课程已经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独立自成体系[10]。以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校看,双创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等3类课程,分别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第六学期开设,大部分专业要求达到4个学分,其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重为2%左右。基本为考查课形式,以课堂理论性教学为主,主要有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承担授课任务。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方向限选模块等组成,也是自成体系,主要有专业教师授课。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交集体现在不同专业的专业赛事或创新大赛的实践教学中,这类实践教学主要依托各专业所属的相关学院来组织实施。

2.兼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匮乏。

现有双创教育师资主要有三类人员组成: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约占30%,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约占40%以上,企业兼职的导师约占20%。其中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本身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化、专门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造成专业课教师虽然专业功底扎实,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在专业教育中找不到合适的融入点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11]。相反,由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家等组成的创新创业教学队伍虽然有较多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经验和创业实战经验,但其创新创业教育多是导师创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不能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内容进行精准的创业辅导,也很难达到引导学生在专业核心领域进行双创能力培养目标。

3.双创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多头管理。

从双创实践管理看,当前大学生双创实践体系主要有训练类、赛事类和孵化类等三部分组成。训练类主要包括全国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主要由各高校教务处联合学生处或团委来组织实施;赛事类主要包括全国“互联网+”大赛、三创大赛、各专业赛事等,是双创实践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专业类赛事一般由院部组织实施,其他两类主要由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学生处或团委来组织实施。孵化类主要依托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等进行实体公司的创业实践等,其组织管理采用公司制的形式。从专业实践的管理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是四段阶梯式实践体系:包括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大二的课程实践和专项技能训练、大三的专业综合实践和实训、大四的毕业实习与实践,其组织管理部门主要是各专业所在的院部和系。双创实践和专业实践各自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与运行体系明显阻碍了专创实践教育的融合。

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进行专创融合顶层制度设计——“一核四维”融合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教育。要取得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效果,必须从学校层面顶层制度设计入手,探索建立“一核四维”融合圈。即以学生为核心,通过高校、教师、企业和社会四个维度协同育人方式,借助于三类“双创”教育的体系的构建,实现与专业教育的三层次深度融合。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与专业建设融合。具体见图:

图1 专创融合模式——“一核四维”融合圈下三类别三层次融合模式

(二)与专业核心课程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依托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创融合系列新课程。

通过对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调研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难点在于课程融合方面。现有的双创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存在着相互脱节、自成体系的现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在高年级开设。学生在低年级学到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不知道怎样用到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践中。这主要是由于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与创新创业的融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发新课程,通过开设“专创融合”的系列课程,并编制相应的教材,采取在线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和培训,将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教学中落到实处。

2.通过师资培训课程提升专创融合课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要达到专业能力目标与创新创业目标的双重融合,就需要首先培养受过创新创业综合培训的专业课教师。当前由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没有受过创新创业方面的专门培训,自身缺乏将创新与创业有机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去的能力。即专业课教师结合所授本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专业能力训练的课程设计能力较高,但在专业核心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设计能力不足[12]。因此,必须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继续教育,补足教师的短板。可以由师资培训处和教务处协同组织,由创新创业学院、经管学院或商学院开设2~3门创新创业类的师资培训课程,在新教师入职培训时进行学习和培训。也可以将这些课程纳入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中,供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选学。还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校内开发的资源共享的MOOC、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来推动专业类创新创业师资的培训,提升专创融合课程的设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与专业实践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改革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在其中嵌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专业认知类实践;二是课程类实践,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专项技能训练活动等;三是综合类实践,包括专业综合实验和综合模拟实践、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因此需要将这三类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分类进行融合。

首先,在专业认知类实践中融入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创业类讲座。通过参观考察行业或领域内的相关企业、通过行业领军人物开设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基于专业认知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在课程类实践中融入专业赛事。在课程实践类和专项技能训练中明确规定专业类赛事在课程实践中的学分。通过赋予学分的方式让学生普遍地参与到专业类赛事中,达到在专业赛事中巩固和升华课程实践的内容。在专业综合训练中除了实验室综合模拟训练,还可以有效融入综合性赛事模块,如“互联网+”等供学生进行选择。第三,在综合类实践中融入高级别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通过推行学分互换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主持的高级别实践项目或者获奖,如国家级大创比赛项目、省级和国家级专业赛事、省级以上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学分互换,鼓励学生在平时专业学习中参加创新创业实战训练的积极性[13]。并且在管理上以专业所在的学院作为管理的主体,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状态。

(四)与一流专业建设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按照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都添加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学分,但各专业基本上是在低年级开设通识性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到高年级专业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与创业相结合的专业类课程。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前半段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后半段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根据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院部各专业不同特点,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新专业建设等为契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该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四年连续开设的创新创业类新课程体系、专业类的创新创业师资培养体系、专业类的实践训练平台和训练基地建设体系、经费保障体系等等,这些体系的构建将通过专业建设逐步完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对双创课程群学分的设定、学期的安排、考核形式的改革、学分互换机制的创新等来实现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切实保障专创融合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专创双创应用型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