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MRI序列联合DWI在肛瘘诊断中的价值
2022-09-16周方程王一焯通信作者
周方程,王一焯(通信作者)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0800)
肛瘘,又称肛管直肠瘘,是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的脓肿溃破或切口引流后形成的瘘管。肛瘘好发于30~50岁的成年男性,发病率约为1/1 000[1],临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肛周分泌物、破溃后流脓等。目前临床肛瘘分类主要是根据Parks为标准[2],分为简单型、复杂型肛瘘。肛瘘治疗困难,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MRI检查对肛瘘的分型及治疗方式有重要意义,患者预后与其治疗方式密切相关[3]。常规MRI是肛瘘诊断主要检查手段,但是对部分患者不敏感,本研究通过探讨常规MRI联合DWI检查,旨在提高对肛瘘患者的检出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共经手术证实的42例肛瘘患者,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21~72岁,中位年龄40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约8年余;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肛周肿痛20例,肛旁窦道流脓6例和肛旁肿物3例。患者中合并内痔2例,外痔1例,混合痔4例。
1.2 方法
仪器使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成像仪。患者取仰卧位,磁场中心定于耻骨联合。扫描基线:横轴位与肛管垂直,冠状位与肛管平行。扫描序列:T1WI横轴位;T2WI横轴位、冠状位;T2抑脂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加权增强序列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DWI横轴位。
1.3 图像分析
由2名主治医师对该42例患者分别独立进行影像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瘘口、瘘口位置、瘘管的走向及与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关系,结果不一致时经协商谈论后决定。然后将MRI影像观察结果与手术记录对照,评估常规MRI序列、DWI序列及两者对显示肛瘘的敏感度。
2 结果
2.1 肛瘘常规MR及DWI表现
肛瘘内口呈类圆形T2WI及T2抑脂高信号,T1增强为结节状强化(图1a~1d);瘘管表现为直肠壁与邻近皮肤间的线条状或管状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T2抑脂像为明显高信号,T1WI增强显示瘘管呈双轨样或线状中度至明显强化;肛周脓肿表现为直肠下端及肛门周围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a~2d)。DWI序列显示肛瘘内口、瘘管和肛周脓肿为高信号,周围渗出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图1e、图2e)。
图1 常规MRI联合DWI显示肛瘘内口
图2 常规MRI联合DWI显示肛瘘瘘管
2.2 常规MR、DWI及两者对肛瘘诊断的敏感度
42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中,术中共发现内口56 个,瘘管64条。T2WI/T2抑脂显示40个内口,敏感度为71.4%,显示53条瘘管,敏感度为82.8%;T1WI增强显示45个内口,敏感度为80.4%,显示58条瘘管,敏感度为90.6%;DWI显示内口35个,敏感度为62.5%,瘘管49条,敏感度为76.6%;T2WI/T2抑脂+T1WI增强显示50个内口,敏感度为89.3%,显示59 条瘘管,敏感度为92.2%;常规MRI(包括T2WI/T2抑脂及T1WI增强)及联合DWI共显示51个内口,敏感度为91.1%,显示61条瘘管,敏感度为95.3%。见表1。
表1 常规MR、DWI及两者对肛瘘诊断的敏感度[%(n/m)]
3 讨论
MRI检查因其软组织分辨力高,能多平面成像,能显示瘘管的走向,从而能够较精确地进行Parks分类,不但能够显示瘘管内口、外口、瘘管走行及脓腔深度,还能够了解肛瘘与直肠壁、肛门括约肌等解剖关系。学者建议多序列、多角度联合扫描[4-6],从多个方面提供更多角度的视野和更适合于复杂肛瘘的分支观察。目前用于肛瘘检查的常规MRI序列,包括横轴位T1平扫加增强、T2WI及T2抑脂,矢状面T2抑脂、T1增强序列,冠状面T2抑脂、T1增强序列。
T2WI及T2抑脂序列是较早用于肛瘘的影像诊断[7],T2WI因对液性有高敏感度并呈高信号,脂肪组织被抑制而呈低信号,可以较明显显示内口及瘘管,因此其较早被应用于肛瘘诊断。肛瘘内口脓液在T2WI及T2抑脂序列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液性高信号,瘘管内脓液则显示为条形液性高信号。本研究中T2WI及T2抑脂序列内口敏感度为71.4%、瘘管敏感度为82.8%。当在瘘管周围有大量渗出,形成肛周脓肿时,T2WI及T2抑脂难以区分瘘管与周围渗出,继而导致T2WI及T2抑脂序列对内口、瘘管的检取率较低。本研究中部分内口和瘘管T2WI及T2抑脂图像上未见显示,考虑慢性肛瘘患者病史较长,瘘管内含脓液较少,在T2抑脂序列可能较难显示出肛瘘情况。
在T1加权对比增强序列上,急性瘘管内充满脓液和肉芽组织,注射对比剂后肉芽组织因含有丰富的血管而显示为高信号,脓液持续为低信号;瘘管由于管壁呈双轨道样或线状明显强化依然显示为高信号,瘘管及周围渗出不强化,其影像表现对诊断肛瘘具有明显优势,因此T1增强扫描可以弥补T2抑脂序列上对慢性肛瘘诊断上的缺点。Semelka等[8]采用T1加权增强的方法研究肛瘘,认为SE-T1WI增强扫描能使富血管的炎性瘘管边缘增强,明显改善肛周瘘及脓肿的显示。本研究中T1WI增强序列对肛瘘内口及瘘管的敏感度分别为80.4%和90.6%,高于T2WI序列及DWI序列。虽然T1WI增强序列对肛瘘内口具有较高敏感度。但部分病例肛管周围强化的肛管黏膜或齿状线附近的静脉丛,易误诊为多发内口存在。
弥散是物质运动方式之一,Stejskal和Tanner[9]于1965年最早描述DWI序列,将其发展为磁共振技术。随着磁共振技术发展,DWI较早被运用到肛瘘、肛周脓肿检查序列中,瘘管含有多种炎性细胞、肉芽组织、细菌、坏死组织及蛋白分泌物的黏稠液体,因此活动性瘘管扩散受限而呈高信号。本研究中,单独使用DWI,内口和瘘管敏感度分别为62.5%、76.6%,低于常规MRI扫描序列,考虑其与患者病程较长,内口与瘘管内脓液较少,以及DWI的软组织分辨率相对于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下降,对内口及肛瘘的分辨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单独应用DWI不能明确瘘管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难以对肛瘘进行Parks分类。但是DWI序列对炎性病变具有很高的敏感度,Hori等[10]通过用DWI序列观察肛瘘和肛周脓肿时,其敏感度超过90%,在DWI中内口及瘘管呈明显高信号,而背景因受到抑制而呈明显低信号,病灶与背景组织具有明显对比度,内口及瘘管可以较清楚显示,常规MRI难以分辨的病灶,DWI序列则可以显示较为隐匿的呈高或稍高信号的内口与瘘管[11-12]。部分患者在T1增强序列上易误诊血管影为内口,DWI可以很好鉴别肛瘘内口旁的血管,并且适用于不能进行增强检查的患者[13-14]。因此DWI序列对于检查肛瘘具有一定作用,常规MRI联合DWI序列可以提高肛瘘检出率。
综上所述,随着MR硬件设备的发展更新以及新序列不断开发应用,MRI技术对肛瘘影像诊断已具备了较高的敏感度。常规MRI检查是诊断肛瘘主要检查方法,DWI对肛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常规MRI序列联合DWI可提高肛瘘的检出率,术前行常规MRI序列及DWI检查可为肛瘘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