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道早癌治疗中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分析

2022-09-15张敏李福王素平王晓瞳

系统医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消化道内镜病灶

张敏,李福,王素平,王晓瞳

山东单县东大医院消化内科,山东菏泽 274300

消化道早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其病死率较高,并且临床上往往容易受到医务人员甚至患者的忽视[1-2]。临床治疗该病时发现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且容易复发的疾病,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胃酸及胃蛋白酶不仅会对食物产生消化作用,并且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还会对患者自身的十二指肠壁及胃壁产生腐蚀,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黏膜损伤的情况[3]。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这种疾病的发生具有循环性和季节性,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采用消化内镜下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4]。本文选择2019年9月—2021年9月山东单县东大医院的128例患者,在进行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治疗时,将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临床可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均分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4例,男31例,女33例;年龄21~48岁,平均(36.64±2.65)岁。观察组64例,男30例,女34例;年龄20~45岁,平均(35.68±2.9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按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患者资料符合研究标准;患者知晓自身资料被调取可能性;所有患者经消化内镜检查均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可接受后续的随访调查。

排除标准:患者入院时存在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基本资料不满足本次研究要求;患者由于主观因素可能无法进行后续的研究调查或参加后续随访。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案治疗,直接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将患者的病灶部位切开,将病灶去除后完成缝合手术。

观察组患者选择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在开展手术前叮嘱患者禁食禁饮,并采用复方聚乙二醇对患者的肠道进行清理,在手术时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麻醉。在患者麻醉状况良好后,给予患者面罩吸氧,同时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采取术前窄带成像观察或者靛胭脂染色的方式,确认患者病灶部位,并沿患者病灶外缘做一长约0.5 cm的切口并应用亚林子凝固方式做好电凝标记。采用23G注射针,分别向黏膜下注射1 mL肾上腺素和5 mL靛胭脂及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和5 mL玻璃酸钠。在进行处理时采用Dual刀将患者的标记点黏膜切开,同时采用IT刀对患者的黏膜下层进行剥离,直至彻底暴露患者的病变组织。手术完成后,应用氩离子电凝方式进行止血,并采用甲醛对固定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处理后送检,在手术后及时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和抑酸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为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病灶部位完全消失,患者病情未见复发;好转为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而患者病灶部位症状消失,经复检患者病情未见复发,但患者依旧存在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无效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病情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恶化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00%。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者的再出血、呕血、呛咳发生率。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31%)相较于对照组(60.94%)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26,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相较于对照组(12.50%)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P=0.048),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观察组(n=64)对照组(n=64)t值P值手术时间(min)41.58±2.36 92.45±5.69 66.065<0.001手术出血量(mL)81.52±21.85 128.85±12.96 14.904<0.001住院时间(d)4.25±1.09 6.25±1.52 8.554<0.001

3 讨论

目前,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发病率较高,也直接导致消化道疾病[5-6],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消化道早癌目前临床上包括胃癌、喉癌及食管癌。尽早发现患者病情并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极为重要[7],如果在临床上治疗不及时,随着患者的病情发展,当病情发展至晚期时患者的预后恢复效果较差,由于消化道早癌在临床上的早期发病症状并不明显,容易受到患者忽略,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导致其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8]。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消化内镜可直接进入患者的消化道,对其进行检测,能够清晰地观察患者的病变组织[9],并观察其毛细血管及病灶和胃部形态[10]。这种辅助治疗方式的成像质量较高,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度[11]。内镜下对患者进行黏膜剥离术,能够清除患者的病变部位,并且患者在手术下的创伤较小,手术完成后恢复较快,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能够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病情快速恢复,由此可见在进行消化道早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将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其中,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有效治疗[12-14]。消化内镜应用于消化道早癌患者中,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常规的白光内镜检查,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随着现阶段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能够直接观察患者消化道管壁结构,并且还可以通过光学放大及镜下染色来观察病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5]。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94%(P<0.05),而在黄亮[16]的研究结果中,通过研究组应用消化内镜进行处理,而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说明本次研究具有良好的可参考性。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虽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产生的效果良好,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17],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均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术中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主要发生在胃部,对其进行局部止血治疗后,基本能成功止血。临床研究发现术中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与年龄和肿瘤位置等多方面密切相关,也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患者的中下段2/3部位出现出血的可能性相较于上部分1/3处更高,虽然目前相关因素还并未确认,但考虑到血管分布及胃窦的蠕动和胆汁的碱性作用等多方面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中出现的出血整体来说容易处理,很少在临床上有无法在内镜下成功止血而转外科或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例。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医务人员可以采用具有副送水的内镜,而在出血发生时需要及时对其创面进行冲洗,并找到出血点完成止血,在完成手术操作后,可以在患者的创伤表面喷洒铝碳酸镁等黏膜保护剂,由于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偏大,患者有可能会出现迟发性出血的情况。穿孔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在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找到穿孔的部位,及时采用金属钛对其进行封闭,避免腹膜炎的发生,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其他器官产生损伤。而迟发性的穿孔通常发生在患者术后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内,患者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腹痛和发热等,多会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腹膜炎。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表明迟发性穿孔的发生率大约为0.3%~0.7%。通常迟发性穿孔发生于反复过度的电凝后,导致患者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受到损伤,所以需要对患者的腹腔内游离气体和穿孔的临床症状做出相应的鉴别,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良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消化道内镜病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能谱CT 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表现?若有这4个,是时候注意了,如何护理
带你了解消化道出血
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方法有哪些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