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水平的影响
2022-09-15冯然刘静芹崔博坤于洋
冯然,刘静芹,崔博坤,于洋
保定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河北保定 07100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临床上DN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出现持续性尿蛋白阳性后,常认为已发生肾功能损害,这种情况下病情不可逆转,通常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反映肾功能的可靠指标,但对早期DN的预测不敏感[1],故寻找敏感可靠的指标反映肾脏的早期损害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胱抑素C(CysC)是反映eGFR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可灵敏地反映eGFR,且来源稳定,可作为反映肾功能早期变化的可靠指标[2]。CysC是否能更早、更及时地预测轻微肾损伤,目前研究较少。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AT1R)拮抗剂,可能通过抑制CysC介导的炎症反应起到保护肾脏d作用。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保定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血清CysC在轻微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阐明早期应用缬沙坦是否可以降低血清CysC水平,为DN的早期干预和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6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30~80岁。所有入选对象均合并DR、高血压。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加服缬沙坦80 mg/d,早晨顿服,应用4周。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MA/Cr)将T2DM患者分为3组:正NA1组12例,UMA/Cr<10µg/mg,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50~80岁,平均(63.4±8.1)岁。NA2组19例,UMA/Cr10~30µg/mg,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6~77岁,平均(55.3±10.8)岁。MA组35例,UMA/Cr31~300 µg/mg,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40~78岁,平均(60.5±9.1)岁。NC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性17例;年龄25~72岁,平均(50.4±12.2)岁。4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DN的诊断按Mogensen分期标准进行分期,NA1组、NA2组、MA组为Ⅰ~Ⅲ期DN患者。所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脏疾病病史者;②近期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③其他原因所致肾病者;④有肾损害药物用药史者;⑤怀孕和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所有受试对象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正中静脉血5 mL,用于血浆CysC的测定,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由本院生化检验科用日立7600-11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操作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连续3 d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UMA/Cr,取其平均值。
1.4 观察指标
比较NA1组、NA2组、MA组与NC组血清Cys-C水平的差异;比较NA1组、NA2组、MA组用药前后血清CysC水平的差异。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4组差异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血清CysC水平比较
NA1组、NA2组、MA组较NC组明显升高,MA组明显高于NA1组、NA2组,NA2组较NA1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血清CysC水平比较[(±s),mg/L]
表1 4组血清CysC水平比较[(±s),mg/L]
注:与NA0组相比,▲P<0.05;与NA1组相比,*P<0.05;与NA2组相比,#P<0.05
组别NC组(n=30)NA1组(n=12)NA2组(n=19)MA组(n=35)CysC 0.54±0.23(1.05±0.34)▲(1.27±0.18)▲#(1.83±0.31)▲#*F值125.728 P值<0.001
2.2 用药前后3组血清CysC水平对比
NA1组、NA2组、MA组用药后血清CysC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对比(±s)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NA1组(n=12)1.05±0.34 0.82±0.33 5.411<0.001 NA2组(n=19)1.27±0.18 1.06±0.24 4.995<0.001 MA组(n=35)1.83±0.31 1.58±0.25 6.776<0.001
2.3 DN与CysC相关性分析
尿MA/Cr与CysC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ysC与DN为正相关(r=0.711,P<0.001)。
3 讨论
DN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且发生比较隐匿,很多糖尿病性肾功能损害患者并不能检测到蛋白尿[3-4]。所以早期DN一般不易被察觉,实验室检查是较为重要的手段[5]。研究表明,CysC与早期肾损伤、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6-7]。CysC是一种低分子蛋白,其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细胞与体液中,主要经肾脏代谢,但当肾脏功能受损后,该蛋白水平会快速升高,因此CysC可反映肾小球功能受损情况[8]。且CysC不会受到饮食、性别等影响,临床应用价值更高[9]。CysC浓度与eGFR呈负相关,肾小球滤过功能有轻度损伤时,血液中CysC浓度会显著升高,且病情越严重,CysC浓度越高[10]。相关文献指出,与肌酐清除率比较,CysC浓度能更加准确地反映DN患者机体肾小球滤过功能状况[11-12]。在亚临床肾病中,患者机体中血肌酐尚未发生异常时,CysC浓度已表现为明显升高[13]。本研究结果显示,NA1组、NA2组、MA组血清CysC水平(1.05±0.34)、(1.27±0.18)、(1.83±0.31)mg/L较NC组(0.54±0.23)mg/L明显升高,且MA组明显高于NA1组、NA2组(P<0.05)。相关学者在其研究中得出,对照组、T2DM组、DN组血清CysC水 平 为(0.55±0.14)mg/L,(0.88±0.14)mg/L,(1.69±0.22)mg/L,两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6]。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阴性、肌酐正常时,血清CysC水平已经升高,可较早地反映早期肾脏损伤;且随着肾脏损害的加重,血清CysC水平明显升高,说明血清CysC水平变化与DN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可准确反映肾脏受损程度,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中血清CysC与UMA/Cr呈正相关,提示CysC是DN的危险因素,与Kim JH等[14]研究一致。故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检测血清CysC,可较早的发现轻微的肾损伤,并及时治疗,有效地降低临床肾病发生率。
DN发病机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最为重要。缬沙坦为选择性AT1受体拮抗剂(AT1Ra),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AT1型受体结合,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另有研究发现,缬沙坦不仅可以抑制RAS系统,还具有减少炎症因子表达、炎症细胞浸润等作用,能更好地延缓DN的进展[15],提示缬沙坦可通过抑制CysC介导的炎症反应起到保护肾脏作用。孙志宝等[16]研究表明,应用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血清Cys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缬沙坦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NA1组、NA2组、MA组中应用缬沙坦前后血清CysC水平明显下降,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缬沙坦可以降低DN患者血清CysC水平,且有可能通过影响其水平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及早应用缬沙坦干预可有效降低DN的进展。
综上所述,血清CysC可能是早期肾脏受损的敏感指标,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研究血清CysC水平变化与DN之间的关系,显示CysC可能成为预测DN的可靠指标,为DN的早期干预或治疗找到新靶点,为临床工作带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