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比较分析
2022-09-15徐晶晶党启华孙兴月姜可张顺民
徐晶晶,党启华,孙兴月,姜可,张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43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奏的加快,促使肿瘤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早期无任何明显表现,经临床影像学诊断后多为中晚期,已错失最佳治疗机会。就此而言,在以往临床上采取磁共振成像以及CT诊断等方式,虽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会经常性出现误诊率,随着深入研究,采取不同检查技术可出现不同诊断效果[1-2]。常见技术具有明确病灶分期、类型等优势,但是对患者带来严重不适感,不利于临床推广。对此,需要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5例疑似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5例疑似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男69例,女66例,年龄49~72岁,平均(53.72±5.14)岁;病程1~13个月,平均(5.94±1.42)个月;体质量53~76 kg,平均(60.82±3.54)kg。其中,血管瘤18例,内胆管癌36例,转移性肿瘤52例,肝癌29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齐全,且可追溯;②治疗性好,能够配合诊断。排除标准:①病情严重者,预期存活时间低于1个月者;②意识不清,无法配合本次研究者;③入院资料不全者;④不同意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诊断,操作如下。
1.3.1 常规技术①把切片置入蒸馏水中若干分钟后取出,加入苏木精水溶液进行染色若干分钟;②在酸水及氨水中浸泡若干分钟予以分色;③小注水流冲洗60 min后,采取蒸馏水蒸馏数分钟;④分别加入规格为70%和90%乙醇予以脱水;⑤染色采取乙醇伊红染色液,时间为120~180 s;⑥染色后的切片,采取纯乙醇脱水,再经二甲苯使切片透明即可;⑦将已透明的切片滴上树胶,盖上盖玻片封固;⑧待树胶略干后,贴上标笺,切片标本即可使用。
1.3.2 免疫组化技术①将3µm常规石蜡切片脱蜡至水,采用PBS洗3 min,重复3次;②采用修复液,如pH 6.0柠檬酸、pH 9.0 EDTA等将常规石蜡切片修复,修复方式:高压锅热修复,设置时间为10 min,取出后自然冷却。③放入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浸泡10 min,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采取PBS溶液清洗。④滴加特异性一抗,存放在4℃的环境过夜,采用PBS洗3 min,重复3次;⑤滴加酶标羊抗鼠/兔IgG多聚物,室温孵育30 min,采用PBS洗3 min,重复3次;⑥采用DAB显色6~8 min,用自来水清洗;⑦用苏木素衬染本品1~2 min后,采取自来水清洗,随后用盐酸乙醇分化3~5 s,自来水返蓝,系列乙醇脱水,中性树胶封片。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正确率,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②两种技术患者诊断满意度情况。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问卷为百分制,高度满意(患者在诊断过程无任何不适感,配合度高)、满意(患者在诊断过程轻微不适感,总体而言配合度较高)、基本满意(患者在诊断过程出现中度不适感,配合度一般)和不满意(患者在诊断过程出现严重不适感,配合度差,致使中途终止诊断工作)4个版块,满意度=基本满意率+满意率+高满意度率。
③比较两种技术信任感评分、生理问题评分、心理顾虑评分:采取该院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采取百分制,患者分数越高,说明患者依从度好,对检查方式影响小。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技术诊断正确率比较
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正确率94.07%高于常规技术7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技术诊断正确率比较[n(%)]
2.2 两种技术患者诊断满意度比较
免疫组化技术患者诊断满意度94.07%高于常规技术患者满意度8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技术患者诊断满意度比较[n(%)]
2.3 两种技术患者诊断相关评分比较
免疫组化技术患者诊断相关评分中信任感、生理问题均高于常规技术患者,免疫组化技术患者心理顾虑评分低于常规技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技术患者诊断相关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种技术患者诊断相关评分比较[(±s),分]
方法常规技术(n=135)免疫组化技术(n=135)t值P值信任感81.65±1.95 92.55±2.06 91.773<0.001生理问题70.84±1.64 89.45±1.98 50.169<0.001心理顾虑88.20±1.48 73.48±2.45 44.539<0.001
3 讨论
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分为良、恶性肿瘤,其中良性肿瘤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病变,转化为恶性肿瘤[5-6]。而恶性肿瘤在早期无任何明显病症,往往是去医院检查时病情已发展至晚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病死率,为掌握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命周期,需增加诊断精准概率。早期实施常规技术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灰尘污染、染液及试剂污染、染色失效等问题出现,从而影响诊断准确率。随着近年来对于肿瘤病理诊断方式的研究及探讨发现,采取免疫组化技术效果显著,该诊断方式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及定位准确等优势。
本研究显示,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正确率94.07%高于常规技术77.04%(P<0.05),这一研究与罗珂[7]研究中的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正确率97.52%高于常规技术77.69%(P<0.05)的结果一致。以往所采取常规技术虽有一定诊断效果,但仍有缺陷[8]。而免疫组化技术与特殊染色、电镜观察方面相似,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各种肿瘤疾病,然而免疫组化技术属于辅助诊断技术,在进行此方法染色时,需要认真观察HE切片,且以HE切片所观察的结果作为诊断参考基础,在依据抗体需求与实验室规定来筛选抗体,以此来提高诊断精准率。在诊断过程中如果缺乏光镜,需要通过观察切片来了解患者肿瘤情况[9-10]。单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来确认患者病理,很有可能会提高误诊率。在对其阳性结果判断时,需要借助细胞形态学来判断,通常采取免疫组化技术来辨别细胞的来源以及严重程度,形态学是每个肿瘤判断的指标[11-12]。免疫组化展开病理诊断过程时,需要择取20多种抗体进行诊断才能够满足临床诊断标准,在抗体选择过程中则要考虑成本的节约性,依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抗体,抗体的特异性随着免疫组化使用范围的增大而增大[13-14]。由此可知,常规技术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较,后者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在实施诊断,依据患者肿瘤切片样本抗原数量在肿瘤分状态,来对抗原抗体实施定量定性以及定位研究工作[15-16]。
免疫组化技术患者诊断满意度94.07%高于常规技术患者满意度80.74%(P<0.05),这一研究与石红[17]研究中的研究组患者满意度82.7%明显高于对照组65.9(P<0.05)的结果一致。由此可知将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在诊断肿瘤病理中诊断效果较为理想。通过本研究可知免疫组化技术各个层面优于常规技术,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假阳性率,提高精准度,在进行免疫组化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出现:①组织固定:采取规格为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固定组织,固定时间长且不易脱落。②烤片:实施烤片时,要注意温度的高低,通常一般情况下,将恒温箱温度调节至60~80℃之间,避免在温度升高将组织片结构所破坏,影响诊断效果[18]。③抗原修复:抗原修复需要维持在8 min之内,且切片冷却后,再实施染色时,进行反复染色需要采取苏木精,避免颜色较浓影响最终诊断结果。④孵育:孵育过程中,避免液体浸染组织,需要确保液体均匀,降低假阴性率。⑤染色:组织染色时,切片从始至终保持湿润状态。
综上所述,相对于常规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于肿瘤病理诊断中效果显著,提升诊断正确率,降低患者心理顾虑,增强其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