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针对性护理模式对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2022-09-14宋迎
宋 迎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2
头部直接或者间接受到暴力冲击是造成重症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该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患者通常伴有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恶心、呕吐等症状[1]。重症颅脑损伤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等特点,临床多运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该疾病,但手术具有较强的侵入性,易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生命,不利于预后。常规护理措施具有单一性,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占据主体地位,稍加不慎,则易引发护患纠纷,已无法满足临床需要[2]。针对性护理模式以患者为出发点,从多个护理环节对其进行护理,旨在为其提供更优良的护理方式,以此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3-4]。但临床上关于针对性护理在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研究报道较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42 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对性护理模式在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42 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71 例。对照组男36 例,女35 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7.32±2.46)岁;致病原因:交通事故22例、钝器伤31 例、坠落伤18 例;文化水平:小学21 例、中学22 例、本科及以上28 例;身体质量指数(BMI)19~26 kg/m2,平均BMI(24.67±0.52)kg/m2。观察组男34 例,女37 例;年龄63~79 岁,平均年龄(67.21±2.43)岁;致病原因:交通事故21 例、钝器伤30 例、坠落伤20 例;文化水平:小学20 例、中学23 例、本科及以上28 例;BMI 19~27 kg/m2,平均BMI(24.75±0.56)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经CT 检查确定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2)入院后均采用机械通气;(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4)所有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5)所有患者的病例有关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孕妇;(2)有严重认知、心理障碍;(3)存在神经疾病;(4)合并脑器质性疾病;(5)存有酒精、药物依赖史;(6)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7)合并全身性感染;(8)既往存在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胸膜瘘的动呼吸道疾病;(9)脱机时痰液重度黏稠。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按时吸痰,按照医生嘱咐予以抗炎、抗感染等药物。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病房环境护理。定时对患者病房进行全面消毒处理,调控病房温度在22 ℃~26 ℃,湿度处于50%~60%,对进行探视的人数和次数进行限制,预防交叉感染。(2)口腔护理。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3 次/d,并通过鼻饲补充机体所需蛋白质与能量,以免感染。(3)排痰干预。每2 h 为患者翻一次身,防止肺不张以及肺泡萎缩导致的肺部感染,在翻身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叩背、排痰等操作。(4)饮食指导。抬高床头至半卧位,控制患者进食,防止患者因食管反流造成误吸,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表,合理膳食,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清醒的患者则鼓励其及早开始进食,并以高热量、蛋白的食物为主;而对于未清醒的患者则运用鼻饲与静脉营养补充的手段对营养物质施行供给。(5)呼吸道管理。选取3%的高渗盐水和0.9%氯化钠溶液,依据患者痰液特性对气道湿化液进行调控,稳定气道内环境接近于生理状态;在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取半卧位,协助其翻身,3 次/d,促进痰液排出,针对呼吸困难者,以缓慢轻柔的动作行吸痰处理,时间控制在15 s左右,30~120 min/次;针对痰液难以吸出者,操作前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庆大霉素(8 万U)+生理盐水(20 mL)+糜蛋白酶(5 mg),4 次/d,促进痰液排出。(6)无菌操作。为护理人员设定严格的洗手程序,并将消毒液放在患者床头旁,同时对患者使用过的器械进行消毒,防止感染的出现。(7)并发症预防。除了依据常规落实无菌操作之外,还应该注意维持床单的干燥和平整,同时于患者皮肤受到压迫区域施以植物油进行擦涂,期间密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的转变情况,以防止压疮出现;眼睑难以闭合的患者,在对其施行生理盐水清洁后,用聚乙烯薄膜包盖,再佩戴眼罩,预防眼部受到损害。(8)机械通气。定时清理呼吸机管道,以防冷凝水反流感染肺部;并且每天按时对患者的颈部以及上胸部进行清洁。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康复效果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1)痰液黏稠度:以痰液稀痰、颜色呈米汤或白色泡沫状且易咳出为Ⅰ度,以痰液较黏稠、颜色呈白色或黄白色且用力即可咳出为Ⅱ度,以痰液明显黏稠、颜色呈黄色伴血痰且不易咳出为Ⅲ度。(2)康复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3)肺部感染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情况
观察组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0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情况
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情况(±s)
组别对照组(n=71)观察组(n=71)t值P值每日吸痰次数(次)8.39±2.01 4.67±1.31 13.065 0机械通气时间(d)14.31±3.24 8.12±2.01 13.680 0吸痰间隔时间(h)1.31±0.64 2.46±1.43 6.185 0
2.3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主要是由于外伤所致,按照昏迷时间、阳性体征以及生命体征可以将病情分为轻、中、重三级,患者常表现出意识障碍、呼吸吞咽受阻等特征[5]。由于该疾病导致脑组织损伤严重,易导致弥漫性轴索损伤、硬膜外血肿等严重情况的发生,加之该病的病情进展较为迅速,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因而具有极高的致死率[6-7]。针对该疾病,临床以标准大骨瓣开颅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虽能够提高术后生存率,但由于该手术侵入性较强,易引发肺部感染、术后颅内高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因此,对此类患者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减少并发症,保障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至关重要。
在常规护理中,护士占据主导地位,常忽略患者的主观感受,从而导致护理效果不佳。因此,选择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说明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痰液黏稠度,减轻肺部感染的发生,以此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分析其原因认为,针对性护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出发点的护理模式,该模式较常规的护理模式更注重从患者角度出发,从多个环节给予患者精细、个性化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此减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8]。由于病房环境复杂,以及探望人员的经常走动易带来多种细菌,环境护理通过对病房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毒清洁,减少细菌的滋生,进而降低交叉感染几率[9-10]。重症颅脑损伤易导致患者肺顺应性降低,通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导致痰液难以排出,采取翻身拍背等方法帮助患者将痰液排出,保护肺功能免受损害。患者自身行动能力较差,无法有效清洁口腔,易导致细菌滋生,故应对患者采取必要的口腔护理,以防口腔细菌进入呼吸道,造成患者肺部感染[11-12]。在术后,人工气道因直接接触外界,患者自身清洁、温化、湿化等生理功能明显减弱甚至丧失,气道水分与热量严重丢失,易造成气道黏膜干燥及痰液黏稠,从而诱发肺部感染[13-14]。通过动态调节气道湿化液,给予加温雾化处理,促使患者呼吸道接近生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免疫能力恢复[15-16]。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要求细致且规范,因此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是一个巨大考验,对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流程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的规范性和护理水平,从而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机械通气属于侵入操作,会对呼吸道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导致过滤性降低,而通过清理及加装湿化装置,最大限度保护和改善呼吸道功能。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少等不足,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精准性。因此,后续临床上还需不断完善试验设计,继续扩大样本量的纳入,以此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进一步证实针对性护理在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干预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以此有效促进患者恢复,且可减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