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2-09-14李莎莎田小翠梁泽平吴美慧
徐 霞,李莎莎,田小翠,徐 铭,梁泽平,吴美慧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护理部,重庆 400042;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重庆400042;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健康管理中心,重庆 400042
胜任力是指任何可被测量,且能区别工作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平平者的个人深层特征,包括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技能等[1]。胜任力模型被视为人力资源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可以全面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2]指出,要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从国家宏观层面强调了临床护理教学实践和临床护理教师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性。高质量的教学始于高质量的教师,临床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3]。因此,挖掘护理师资领域的胜任力研究,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成为护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究该领域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瓶颈,以期为胜任力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师领域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采用主题词关键词检索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文献。以“胜任力/核心胜任力/核心能力/胜任能力/胜任特征”“临床护理”“教师/老师/导师/师资”为检索公式,检索日期从各数据库建库始到2019 年12 月31 日。具体的检索步骤如下:(1)运用上述数据库,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根据题目、摘要及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明确文献检索的全部关键词。(2)“Competency”传入中国被翻译成多种不同的词语,通过对胜任力相关文献[4-5]的分析,确定主题词“Competency”的不同译词有“胜任力/核心胜任力/核心能力/胜任能力/胜任特征”。
1.2 文献统计分析
采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 3.2 对文献进行导入和分类,通过软件的查重功能剔除重复文献,根据关键词、摘要及内容初步筛选文章,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88篇。将纳入的文献从年份变化、期刊分布、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分类、信息提取和计量学分析。
1.3 文献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主题围绕临床护理师资胜任力,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排除标准:会议论文,非学术类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
2 结果
2.1 年份变化
我国最早发表的护理师资胜任力文献是1994 年由Choudhry[6]所作、我国学者张雪君翻译成文,而对临床护理师资胜任力的研究是从2005 年由侯晓静等[7]展开,研究者运用调查问卷法、德尔菲函询法初步构建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模型。2005—2011年,我国临床护理师资胜任力文献相对较少,处于探索阶段。2012—2016年,胜任力理论在临床护理师资领域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探索,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6年发表数量最多,见图1。
图1 我国临床护理师资胜任力文献年份变化
2.2 期刊分布
88 篇文献中,包括学位论文16 篇(18.18%),期刊论文72篇(81.82%),分别发表在国内38种期刊上,载文量排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护理研究》13篇(14.77%),《中华现代护理杂志》8 篇(9.09%),《解放军护理杂志》和《护理学报》各4篇(4.55%)。
2.3 研究内容
对88篇文献按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内容为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或模型构建的文献有29篇,其次是调查临床教师胜任力水平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共23篇,测评工具的开发研制发表文献仅2篇,见表1。
表1 我国临床护理师资胜任力文献研究内容分类
2.4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方法将文献归纳为7 类,运用调查研究法的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综合法和文献研究法,见表2。我国研究者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普遍运用深入访谈法或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拟定基本框架,同时多采用德尔菲咨询法修改、确定各指标条目,部分研究者或再用问卷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稳定性,或再用层次分析法(AHP)赋予各指标权重,见表3。
表2 我国临床护理师资胜任力文献研究方法分类
表3 不同执教层次临床护理师资胜任力一级评价指标及权重
2.5 研究对象
文献中按执教层次归类,未区分执教层次69篇,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层次教师各9 篇,中等职业教育教师[8]1 篇;按执教专科归类,探讨专科护士临床带教老师胜任力共8篇,其中重症医学科3篇,急诊科2篇;按执教地点分类,在校专职与临床兼职护理教师对比研究8 篇,其中探讨“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胜任力6 篇。此外,葛炜等[9]运用现象学研究法对10 名具有国际化教学背景的护理专家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构建国际化护理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
3 讨论
3.1 我国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研究方法分析
从研究方法分析,该领域定量研究法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情景判断测验法,定性研究法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深入访谈法、现象学研究,其中质性与量性相结合展开胜任力研究的文献占比为27.27%。这提示我国临床护理师资胜任力研究方法还不够系统,需更加多元,建议今后研究者注意科学结合质性与量性的研究方法展开相关研究,如卞丽芳[10]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深入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法初步拟定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模型框架,最后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模型的各条目及权重。国内研究者可借鉴国外相关成果,适当增加混合性研究设计,提高研究质量,促使临床教师胜任力的全面提升。
3.2 我国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研究内容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在《护理教育者的胜任力》[11]中提出,护理教育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领域,并指出护理教育者不仅应具备知识和技能,还应重视人格、道德、价值等个体层面因素对护生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对护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视具有重要意义[12-13]。McIntosh 等[14]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多面性,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榜样作用、热爱护理及教育工作等素质,同时指出,临床技能、适应和融入团队是学生最需要支持的方面。本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往往将重心放在对待不同个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如有研究构建的本科生带教老师胜任力模型[15],一级指标分别为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基本未涉及自我概念、特质等深层次的胜任特征。姚鑫倩[16]则较为完整地把握胜任力各项内涵,增加了关爱、自我概念等维度。知识和技能容易测量和发现,也是相对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的胜任特征,但那些难以测量的深层特征才是个人驱动力的主要部分和人格的中心能力,可以预测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也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17]。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挖掘动机、特质等胜任力的深层次因素,并将胜任力运用于绩效考核等实践中,提高临床护理教育质量。
3.3 我国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研究对象分析
从执教层次分析,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均包括护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3 个维度,且临床专业能力指标权重均居第一,本科生层次教师胜任力的专业能力指标权重均位第一。但本科生师资及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其他指标权重尚不明确统一,有待进一步探明。从执教地点分析,于雯等[18]研究发现,临床带教老师胜任力得分明显高于高校专职教师,而朴海善等[19]的研究显示,专兼职护理教师整体在个人特质、师生关系、人际沟通、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两者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护理教师水平普遍提高有关,这也与胜任力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相符,胜任力会随着个体的年龄、岗位能级以及组织环境等变化发生转变。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胜任力的动态发展特征,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医疗模式、护理教育发展及临床护理实践工作等因素的特点[20]。从专科角度分析,《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2]提出,要加强专科护士队伍的培养,学者们逐渐展开专科领域的胜任力研究。虽然胜任力师资研究已涉猎重症医学科、儿科、急诊科等多个专科,但文献数量不多,提示该领域的研究对象仍需拓展,如精神科、社区护理等尚未涉及,并充分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岗位分析,实行“人岗匹配”“人—组织匹配”的合理管理,以实现组织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共同目标。
3.4 我国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测评工具分析
目前我国临床教师胜任力测评工具开发与研制的文献仅有2 篇。葛春璐[21]采用深入访谈、现象学研究法制定了临床护理教师的学生评价量表,潘靖菁[15]在汉化NCTEI[22]的基础上,研制了“本科护生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评价表”。分析文献内容发现,“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CIRN)”[23]是运用最多的一项测评工具,但CIRN主要是指临床教师作为护士所需具备的能力,往往忽视其作为教师所需要的核心能力,选择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十分重要,有利于收集有效的相关数据。因此,今后有待结合我国临床护理教师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发更为科学实用的测评工具,涵盖带教老师作为执业护士和教师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价和考核临床教师胜任力水平。
3.5 我国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的应用研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提升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的措施研究共13 篇,其中近3 年基于胜任力的培训研究就有8 篇,表明我国学者开始逐步探索护理师资胜任力的应用。国外相关师资培训开展较早,美国采用导师制教学模式[24],临床护理教师由学院老师直接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相关的操作培训和经验积累,且学历要求博士及以上。加拿大、南澳洲等国家地区采用临床教学模式[25],由自愿担任护理教师且有能力的临床护士担任,并在各大高校进行相关的教学培训。近年来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我国学者探索了“双师型”护理教师培训模式[26],构建了基于胜任力的临床护理师资培训大纲[27],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研究结论多偏向笼统抽象,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各异,难以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应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教师准入标准,并构建系统规范的培训模式及考核方式,以准确评估和确保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今后的临床护理教师胜任力研究应结合我国国情,完整把握胜任力的各项内涵,多种研究法科学结合。同时,可将胜任力作为描述和考核护理教师的工具,构建科学的临床护理教师准入标准和规范化培训考核模式,全方位提升临床护理教师的岗位胜任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