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下肢血管彩超结合血常规、凝血五项与围产期高凝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2022-09-14温勤坚欧惠霞邵联芳

黑龙江医药 2022年15期
关键词:高凝围产期二聚体

温勤坚,余 方,欧惠霞,罗 萍,邵联芳

1.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广东 深圳 518000;2.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超声科,广东 深圳 518000

高凝状态属妊娠期常见的生理改变,但高凝状态的发生常可导致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孕产妇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孕产妇及胎儿的健康均可造成严重的威胁[1-2]。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准确的评估围产期高凝状态,并给予有效的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而目前,临床可用于筛查围产期高凝状态的指标较多,且不同指标的筛查价值也并不相同[4-5]。本研究为可更准确地评估围产期高凝状态,选取血常规及凝血五项作为观察指标,分析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对围产期高凝状态的预测价值,可有效的指导临床诊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 年7 月—2022 年1 月就诊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且符合本研究入选及排除标准的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产妇围产期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将观察对象为高凝状态者及非高凝状态者,并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抽取30 例高凝状态者作为A 组,抽取100 例非高凝状态者作为B 组。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高凝状态诊断方法:产妇均于妊娠期30~34 周、36~40周、产后2~7 d 时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所有检查均需由同一名超声专业主任医师进行检测,检查设备应用PHILIPS iE ELite 33 超声诊断仪,检查过程中需依次对股静脉、腘静脉及肌间静脉进行检查,以血管内出现“细密点状、云雾状”的“暴风雪”血流回声,且回声移动缓慢或非轴向移动者为高凝状态。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情况(±s)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情况(±s)

组别A组(n=30)B组(n=100)t值P值年龄(岁)27.85±6.33 28.06±5.95-0.167 0.867孕次(次)1.83±0.65 1.76±0.59 0.556 0.577产次(次)1.08±0.33 1.05±0.29 0.481 0.631 BMI(kg/m2)25.19±1.35 24.96±1.27 0.857 0.393

1.2 纳入标准

(1)孕妇年龄18~45 岁。(2)单胎妊娠。(3)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早期建册及分娩。(4)分别于妊娠期30~34 周、36~40 周、产后2~7 d 行血常规、凝血五项及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本人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妊娠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2)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3)存在结缔组织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4)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5)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伤。(6)医学或非医学妊娠丢失。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妊娠期30~34周、36~40周、产后2~7 d时,抽取患者静脉血,应用Sysmex 希森美康XN2000 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查,应用Sysmex 希森美康CA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行凝血五项检查,对比两组患者间血常规及凝血五项指标差异。同时,分析两组间各时间段内血常规及凝血五项观察指标中存在异常的指标对高凝状态的预测价值。所观察的血常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计数(PLT),所观察的凝血五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妊娠期30~34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

A组妊娠期30~34周时,PLT、FIB及D-二聚体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妊娠期30~34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s)

表2 两组产妇妊娠期30~34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s)

a表示与B组间比较,P<0.05。

组别A组(n=30)B组(n=100)t值P值RBC(×1012/L)3.56±0.81 3.53±0.79 0.181 0.856 Hb(g/L)116.19±10.39 115.96±11.08 0.101 0.919 HCT(%)38.11±6.19 37.96±7.06 0.105 0.916 PLT(×109/L)289.51±35.89a 189.86±40.11 12.213 0 PT(s)11.36±1.85 11.25±1.73 0.301 0.763 APTT(s)27.91±3.13 28.03±3.09-0.186 0.853 FIB(g/L)4.19±0.26a 2.36±0.31 29.362 0 D-二聚体(mg/L)1.93±0.51a 0.81±0.33 14.221 0

2.2 妊娠期30~34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对高凝状态预测价值分析

妊娠期30~34周时,PLT、FIB及D-二聚体对围产期高凝状态均具有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的最佳预测界值为288.58×109/L、FIB的最佳预测价值为4.16 g/L、D-二聚体的最佳预测价值为1.91 mg/L,见表3。

表3 妊娠期30-34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对高凝状态预测价值分析

2.3 两组产妇妊娠期36~40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

A组妊娠期36~40周时,PLT、FIB及D-二聚体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妊娠期36~40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s)

表4 两组产妇妊娠期36~40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s)

a表示与B组间比较,P<0.05。

组别A组(n=30)B组(n=100)t值P值RBC(×1012/L)3.31±0.73 3.29±0.71 0.134 0.893 Hb(g/L)113.09±10.15 112.88±10.73 0.095 0.924 HCT(%)37.63±5.51 37.38±5.38 0.222 0.825 PLT(×109/L)291.39±31.15a 203.51±30.59 13.743 0 PT(s)11.83±1.71 11.76±1.63 0.203 0.838 APTT(s)27.33±2.96 26.96±2.55 0.671 0.503 FIB(g/L)4.37±0.31a 2.59±0.28 29.786 0 D-二聚体(mg/L)2.19±0.63a 0.93±0.29 15.375 0

2.4 妊娠期36~40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对高凝状态预测价值分析

妊娠期36~40 周时,PLT、FIB 及D-二聚体对围产期高凝状态均具有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的最佳预测界值为293.98×109/L、FIB的最佳预测价值为4.35 g/L、D-二聚体的最佳预测价值为2.03 mg/L,见表5。

表5 妊娠期36~40周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对高凝状态预测价值分析

2.5 两组产妇产后2~7 d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

A 组产妇产后2~7 d时,PLT、FIB 及D-二聚体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产妇产后2~7 d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s)

表6 两组产妇产后2~7 d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分析(±s)

a表示与B组间比较,P<0.05。

组别A组(n=30)B组(n=100)t值P值RBC(×1012/L)3.01±0.66 3.03±0.59-0.153 0.873 Hb(g/L)103.23±9.83 102.75±8.79 0.255 0.799 HCT(%)35.13±3.91 35.05±2.88 0.122 0.903 PLT(×109/L)303.55±30.19a 188.31±26.05 20.470 0 PT(s)10.98±1.81 10.83±1.77 0.405 0.686 APTT(s)26.09±3.31 25.79±3.35 0.431 0.666 FIB(g/L)4.59±0.39a 2.33±0.53 21.639 0 D-二聚体(mg/L)2.35±0.66a 1.15±0.59 9.503 0

2.6 产后2~7 d 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对高凝状态预测价值分析

产后2~7 d时,PLT、FIB及D-二聚体对围产期高凝状态均具有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的最佳预测界值为302.15×109/L、FIB 的最佳预测价值为4.55 g/L、D-二聚体的最佳预测价值为2.30 mg/L,见表7。

表7 产后2~7 d血常规及凝血五项对高凝状态预测价值分析

3 讨论

高凝状态是以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导致血管内趋向血栓形成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其为孕产妇围生期最为常见的生理改变,且随妊娠时间的增加,高凝状态也逐凝固的同时,也可导致血管收缩,故为体现机体凝血状态的重要指标。而D-二聚体及FIB 则为凝血五项中的重要检查项目;其中D-二聚体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交联纤维的降解,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通常预示着机体纤维溶解增强。FIB 则是由肝细胞合成并进行分泌的糖蛋白类物质,为参与止、凝血的重要物质,其在体内含量的升高,常提步的加重,极易导致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妊娠结局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6-7]。近年来,临床观察显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均可有效的改善孕产妇的高凝状态,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分娩结局[8]。

本研究首先对两组产妇间围生期不同阶段血常规及凝血五项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凝状态的A 组,其妊娠期30~34 周、36~40 周、产后2~7 d 时PLT、FIB 及D-二聚体均高于非高凝状态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围生期高凝状态可导致血常规中PLT 及凝血五项中FIB及D-二聚体显著的升高。故本研究进一步分析PLT、FIB及D-二聚体对围产期高凝状态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30~34 周、36~40 周、产后2~7 d 时PLT、FIB 及D-二聚体对围产期高凝状态均具有预测价值,各时期内PLT的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288.58×109/L、293.98×109/L、302.15×109/L,FIB 的最佳预测价值分别为4.16 g/L、4.35 g/L、4.55 g/L,D-二聚体的最佳预测价值分别为1.91 mg/L、2.03 mg/L、2.30 mg/L。由此可见,在围产期的不同阶段,PLT、FIB 及D-二聚体均对孕产妇的高凝状态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围产期产妇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所选取的观察指标均为临床常用的化验指标,临床采集均较为方便,且结果等待时间均较短,有利于高凝状态的及时评估。PLT 为血常规中的常规检查项目,当血液中PLT 含量升高时,其可释放多种物质,在促进血液示着止血、凝血功能的增强。D-二聚体及FIB 不仅可以作为判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因子,同时也是预测不良后果的重要指标。

虽然通过本研究结果,证实了PLT、FIB 及D-二聚体在围生期高凝状态评估中的预测价值,但本研究并未对接受治疗后,PLT、FIB 及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故尚无法评估PLT、FIB 及D-二聚体在抗凝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高凝围产期二聚体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和骶髂关节拉伸复位治疗围产期耻骨联合分离症的疗效分析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全程优质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围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Effect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postoperative weight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