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模式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心功能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2022-09-14魏小华代永科
魏小华,代永科
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8
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发的心脏病在临床上称之为冠心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常见心血管疾病。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年报显示,冠心病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2]。研究显示,进行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通常对疾病缺乏了解,围术期负性情绪较为突出,高达50%以上的患者都存在焦虑、抑郁、紧张的负性情绪,睡眠障碍问题也比较普遍,因此围术期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意义重大[3]。目前,临床护理多局限于满足患者生理方面需求,虽然有一定的心理护理内容,但是临床重视程度仍不足,专业性不强。“双心医学”的概念近些年被临床逐渐认识和接受,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双心医学”是一种体现了“以人为本”诊疗理念的护理模式,通过提供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心脏及心理的双重健康,该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加强调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模式,加强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也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4-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心功能和抑郁情绪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0 月—2020 年5 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58 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术期应用的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9)及试验组(n=79)。对照组,男49 例,女30 例,年龄32~76岁, 平 均 年 龄(64.87 ± 8.54) 岁; 左 室 射 血 分 数(LVEF)<30%的3 例;合并高血压65 例,糖尿病25 例。试验组,男47 例,女32 例,年龄33~80 岁,平均年龄(65.32±7.68)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30%的4 例;合并高血压63 例,糖尿病2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经冠脉造影确诊;年龄30~80 岁;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史者;伴有典型的胸闷痛等冠心病临床症状;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既往无冠状动脉搭桥病史及精神病史。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活动性心肌炎;血压、血糖控制不佳;听力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等。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围术期接受院内科室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加强围术期肾功能的监测护理,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压疮,可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起床活动,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等。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进行腹式深呼吸,防治肺部并发症,同时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双心医学”模式的干预,建成双心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以及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可能存在的精神问题,同时心理医师定期对小组成员培训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以便于相关的护理人员充分掌握,并能够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呢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认知干预。通过开展健康科普知识讲座或是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并重新利用微信群、微博等对患者进行冠心病及相关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告知患者关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的技术水平,微创优势等,患者普遍的预后情况,让患者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提高自我管理行为和能力。(2)心理干预。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高效的心理干预,在心理医师的协助下,充分掌握每位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状态,并制定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和疏导,并及时安慰,对患者的病情表示理解,提供高效的心理支持。同时,要在沟通中进一步了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对性格内向,说话较少,沟通意愿不高的患者要格外留意,通过增加交流的次数,多亲近患者,鼓励患者说出心里的真实情绪,并给予接纳和包容、理解,同时进行引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客观存在的问题,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适当运动。通过放松训练、肌肉放松、个体化有氧运动等改善其身心状态。制定的运动计划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注意合理性和科学性。病情好转的患者建议每周进行2~3次的跑步,以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注意运动强度的大小,一定要循序渐进,若出现心慌气短或心绞痛,要立即停止运动,以免加重病情。(4)放松疗法。可建议患者适当倾听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每天养成读书的习惯,或是做些家务,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对疾病和术后产生的恐惧心理,缓解焦虑、抑郁情绪。(5)焦虑、抑郁程度较重者可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日清晨、中午口服,10 mg /次,盐酸帕罗西汀片每日口服1 次,20 mg /次。疗程共为4周。
1.3 观察指标
(1)于术前、术后6 个月,采用美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心排血量(CO)等指标。(2)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与抑郁自评量表(SDS)[7]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量表均采取标准得分,以50分为有无焦虑、抑郁的分界,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或者抑郁越严重。(3)术后2 周,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8]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包括7 个维度27 个项目,得分和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呈正相关。(4)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LVEF、CO 均较术前升高,LVEDD 减小,且术后6个月试验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a表示与术前比,P<0.05。
组别对照组(n=79)试验组(n=79)t值P值LVEF(%)术前42.56±3.25 42.85±4.15 0.489 0.626术后6个月50.26±3.08a 54.26±3.58a 7.528 0 LVEDD(mm)术前50.59±4.15 49.86±3.97 1.130 0.260术后6个月42.16±3.52a 45.62±4.15a 5.651 0 CO(L/min)术前3.85±0.41 3.79±0.25 1.111 0.268术后6个月4.15±0.39a 4.97±0.54a 10.942 0
2.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情况
干预后,两组患者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干预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情况(±s) 分
a表示与术前比,P<0.05。
组别对照组(n=79)试验组(n=79)t值P值SAS评分干预前62.26±7.16 63.15±8.12 0.731 0.466干预后47.12±5.85*35.26±7.75*10.856 0干预后48.56±6.55*32.28±5.37*17.084 0 SDS评分干预前57.25±6.66 58.18±7.68 0.813 0.417
2.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情况
干预后2 周CSMS 评分比较,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79)试验组(n=79)t值P值疾病知识管理30.15±6.89 46.85±4.96 17.484 0情绪变化管理42.16±3.98 48.78±4.62 8.192 0生活方式管理59.86±4.52 68.41±5.46 10.721 0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3 讨论
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失眠等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障碍,抑郁、焦虑是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抑郁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且住院率高,康复时间长,且焦虑的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几率是非焦虑患者的2 倍,再梗死率、病死率也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国际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临床亦称为冠状动脉搭桥术,但是由于患者通常年龄较大,病情复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可出现多种内科合并症,如肺部感染、胃肠道功能紊乱、谵妄等,影响患者预后恢复。同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一种创伤性操作,再加上患者普遍年龄较大,对疾病及手术不了解,通常会过度担心手术疗效而产生焦虑情绪。有研究显示[9],手术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可引发术后心理应激,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兴奋,机体大量释放儿茶酚胺,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重心肌缺血,同时也可造成炎症瀑布反应,延缓术后恢复进程,影响治疗效果。
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在关注患者围术期间生理方面的护理内容和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现代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已经逐渐向实现生理、心理双重健康的方向转变。“双心医学”,临床上亦称之为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人的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系,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为患者提供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护理服务,确保心脏及心理的双重健康,以促进心血管疾病转归[10]。目前,在我国双心疾病发病率高,但识别率和治疗率低。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综合医院对心身疾病的识别能力不高,普遍存在重视躯体疾病的诊治,忽略精神、心理疾病的现象,医务人员接受的精神卫生培训较少,成为日前乃至今后医疗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中,术后6 个月试验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CSMS 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无论是患者的客观心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还是患者的潜在的不良心理及对疾病的管理能力方面,应用“双心医学”模式干预的试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该项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双心医学”的实质是在治疗心脏疾病时,关注的不单是患者自身的疾病,而是“患病的人”,关注患者心理问题,通过对患者情绪障碍的有效干预,降低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使心脏治疗与心理护理和谐统一,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11]。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应用“双心医学”模式干预可更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心血管医生是“双心医学”的最佳启动者和推广者,加强临床医生的心理卫生培训,并努力识别,并进行综合诊治,在院内可增设心理咨询机构,一切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完善各相关科室间的协作,达到“双心都治,双心互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