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疗程下干扰素结合抗病毒药物治疗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对比
2022-09-09赵桂苹贾佑雨裴倩云孔燕
赵桂苹 贾佑雨 裴倩云 孔燕
相关报道表明,慢性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越来越受医学界、社会及政府的关注,世界各国正在为治疗该疾病,积极地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治疗结果来看,尚未研究出有效的疫苗,但经长时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很多有效的应答指导治疗经验[1-2]。干扰素是治疗慢性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用药物,尤其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应用较为广泛[3-4]。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利巴韦林具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选取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疗程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慢性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26例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75岁;②符合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肝脏、肾脏严重功能性损伤;②合并有意识障碍、认知功能性障碍;③合并有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疾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相关伦理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A组32例,疗程24周;B组44例,疗程48周;C组50例,疗程72周。A组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28~63岁,平均(48.3±7.2)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7±0.9)年。B组患者男28例,女16例,年龄27~65岁,平均(44.2±5.2)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4.2±0.9)年。C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25~66岁,平均(41.3±6.5)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3.5±1.1)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三组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 HCV(lgIU/ml) ALT(U/L) WBC(×109/L) PLT(×109/L) PTA(%)A 组(n=32) 5.23±1.21 52.45±10.18 6.32±1.23 179.23±48.32 94.23±19.38 B 组(n=44) 5.01±0.98 53.71±12.32 5.92±1.45 182.38±43.23 91.12±20.39 C 组(n=50) 5.34±1.32 49.38±13.09 6.05±0.98 179.14±46.78 89.34±19.7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能、肝脏影像学检查等,三组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生产厂家: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70055)及利巴韦林(生产厂家: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4999)进行治疗,每周静脉注射Peg-IFNα-2a 180 μg,1次/周;口服利巴韦林0.3 g,3次/d。A组疗程24周,B组疗程48周,C组疗程7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随访结果:比较治疗4、12、24、48、72周及随访(随访结束时)的病毒学应答率(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 rate,RVR):病毒学应答为治疗4周时血清HCV RNA定量检测低于检测下限[5];治疗结束后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RVR率值=RVR例数/该组总例数×100%。(2)疗效评价: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计算持续病毒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持续病毒应答为治疗4周结束时血清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5]。(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诊断并统计患者在治疗及随访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发热、疲倦、胸闷、脱发、头晕、白细胞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无放弃治疗患者。随访6个月,C组1例患者因发生意外而未完成随访过程。
2.2 三组患者SVR治疗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三组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SVR率分别为68.42%(13/19)、84.85%(28/33)、95.74%(45/4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P<0.05)。
2.3 三组治疗及随访病毒学应答率比较
A组患者4、12、24周及随访的RVR分别为 59.38%、68.75%、87.50%、46.88%;B组患者4、12、24、48周及随访的RVR率值分别为75.00%、81.82%、84.09%、88.64%、70.45%,C组 患 者 4、12、24、48、72周及随访的RVR率值分别为87.76%、89.80%、93.88%、95.92%、97.96%、95.92%,C组患者随访的RVR高于A组和B组(χ2=25.93、11.11,P<0.05),见表 2。
表2 三组治疗及随访RVR比较[例(%)]
2.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三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发热、疲倦、胸闷、脱发、头晕及白细胞减少。A组与B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头痛、发热、疲倦、胸闷、脱发等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χ2=5.34、8.32、8.32、5.34、8.32,P<0.05),且头痛、脱发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5.82、4.75,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患者的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服用肝毒性药物等使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恶化,逐渐发展成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6-7]。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病程较长、治疗周期跨度大、短期疗效不够显著,因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且患者会由于长期的疾病消耗导致机体中的营养状况出现明显的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常用治疗1b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联合利巴韦林,疗程48周,但研究表明,患者经48周治疗后复发率较高[8-9]。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聚乙二醇的血药浓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10-11]。单独用聚乙二醇治疗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24~28周持续应答率达30%~45%[12-13]。有学者认为患者长期服用聚乙二醇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发烧、腹痛等不良反应,从而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会对临床疗效造成一定的影响[14-15]。
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患者4、12、24周及随访的RVR分别为59.38%、68.75%、87.50%、46.88%;B组患者4、12、24、48周及随访的RVR分别为75.00%、81.82%、84.09%、88.64%、70.45%,C组患者4、12、24、48、72周及随访的RVR分别为87.76%、89.80%、93.88%、95.92%、97.96%、95.92%,C组患者随访的RVR高于A组、B组(P<0.05)。可能原因是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主要与白细胞介素的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的白细胞介素的基因型以优势型为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患者更容易获得SVR[16]。国际上治疗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以疗程48周为标准,本研究发现疗程72周较48周取得更高的SVR,建议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疗程延长至72周治疗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研究建议取得RVR的患者,将疗程缩短到48周较适宜[17]。但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疗程48周比24周患者具有较高的SVR[18]。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疗程72周比48周患者取得更高的SVR。为此,建议已取得RVR的患者,疗程仍有必要延长至72周。可能原因是聚乙二醇与利巴韦林相结合后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水溶性,并且减少由于肾脏排泄而延长的半衰期,并且维持较好的血中有效浓度,而这一现象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注射次数,降低毒副反应的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Peg-IFNα-2a联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疗程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其中疗程为72周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