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骨折应用空心螺钉与T型锁定钢板固定的效果对比
2022-09-09李桦楠
李桦楠
(锦州市第二医院骨五科,辽宁 锦州 121000)
踝关节为人体重要负重关节,也极易引发骨折损伤关节。有分析认为,后踝骨折发生率占骨折9%,且常会伴发内外踝骨折、韧带损伤,治疗不当则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不仅严重降低患者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会提升治疗难度[1]。现阶段对于移位超过2mm,累及关节面后踝骨折患者可采用复位内固定法、空心螺钉进行治疗,但2种不同治疗方式干预效果且并无系统化论述。本次研究主要从理论和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论述患者治疗效果。现选取我院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各治疗方式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14例后踝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闭合性后踝骨折;(2)患者骨折累及关节面1/4之上;(3)骨折移位超过2mm;(4)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开放性后踝骨折患者;(2)交流障碍患者;(3)精神障碍患者。对照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2.61±1.6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9天,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6.12±0.13)天,旋前外展21例、旋后外旋36例。观察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2.57±1.5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9天,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6.08±0.14)天,旋前外展22例、旋后外旋35例,患者基础信息差异小,P>0.05。
2 方法:术前患者依据骨折状况采用石膏托固定,或者采用跟骨牵引,适当提高患肢进行脱水和消肿处理。术前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以及CT扫描重建,患者踝关节肿胀消退且出现皱纹之后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空心螺钉固定。患者自身为漂浮体位,外踝手术切口主要为外侧、前内作为入路位置,治疗时外踝和内踝主要为空心拉力螺钉固定。也可依据身体状况判定具体骨折位置、严重程度,钝性分离外侧切口位置踝骨块,后踝骨骨折复位时背屈踝关节,推压方式进行复位,同时复位巾钳进行固定,胫骨远端钻入导针,最后通过透视方式判定后踝复位满意度,导针引导患者至少打入3枚(4mm)螺钉。观察组为T型锁定钢板固定,主要采用常规性椎管内麻醉,采用对照组相同体位,并为患者采用止血带控制。患者主要采用外侧位进行入路,并于临近腓骨后缘、跟腱外缘作8-10cm长度切口,逐步打开皮肤、下层组织,重视患者自身静脉、腓肠神经保护,腓骨长肌位置充分显露腓骨,主要采用钢板为患者进行固定,之后对于腓骨长肌以及屈肌等均需分离并需充分显露胫韧带,并对于骨块之间嵌顿、软组织也需进行清理,在进行临时固定时主要为克氏针通过此种方式提升固定效果,确认骨折对位线确定良好后钢板固定。也可通过内钳固定,采用2枚螺钉实施垂直方向固定,最后也使用1枚拉力螺钉进行其他方向固定。采用医院自有透视设备检查之下确保钢板贴服后结束手术。冲洗之后逐层缝合,进行引流。2组患者均需进行术后处理,对于置引流管患者于1-2天拔除。腿部位置则可使用石膏托固定适当抬高,术后叮嘱其趾功能训练。也可在治疗后2周时间内进行外部固定拆除,叮嘱患者进行足踝背、跖屈活动,6周内避免患肢负重运动,最后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同时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分析患者骨折效果,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3 观察指标:(1)对比患者治疗效果,主要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主要从疼痛和活动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恢复效果越好。主要分析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治疗后6个月。(2)对比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变化,其中主要分析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3)对比患者并发症率,主要分析僵直、踝疼痛、内固定物松动、创口感染。
5 结果
5.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后1-6个月关节功能评分均更高,差异较大(P<0.05),数据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5.2 2组患者临观察指标变化对比:对照组手术时间(55.62±4.21)分钟、骨折愈合时间(13.52±1.16)周、负重时间(11.34±1.14)周;观察组手术时间(63.54±3.8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8.65±1.55)周、负重时间(8.61±1.74)周。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负重时间等数据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较大(t=5.621、6.851、5.379,P<0.05)。
5.3 2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对照组僵直2例、踝疼痛3例、内固定物松动2例、创口感染2例,并发症率9例(15.79%);观察组僵直1例、踝疼痛0例、内固定物松动1例、创口感染0例,并发症率2例(3.5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x2=4.930,P<0.05)。
讨 论
踝骨、附周围的韧带和组织均为人体行动和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周相关结构可在各种组织支持下进行下肢力传导、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由于自身独特生理性结构,不仅承担身体重要负担,同时也在人体活动中有重要作用。骨折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身体健康,同时也对身体平衡度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引发关节内应力,提升创伤性关节炎概率。此种疾病患者多数发病原因为受到外界暴力转动进而使得患者下腓后韧带撕脱,在本次分析过程中提出患者接受良好治疗后不仅可有效恢复关节强度,并可有效维持关节恢复强度。
后踝解剖复位和固定时不仅可有效恢复骨折完整,重建后也提升关节稳定性,多数状况下也可有效避免其对胫腓联合,为踝关节固定的重要步骤。现阶段对于后踝骨骨折手术指征分析并不明确,且术中影响因素也较多。本次研究主要为患者采用空心螺钉、T型锁定钢板2种不同方式进行治疗。2种治疗方式均有其优势,有学者认为采用空心螺钉操作时有时间段和对患者踝关节后方软组织损伤小的优势,术后取出也较为便利[2]。主要问题在于手术过程中需借助C臂机定位骨折块,螺钉方向在把握上也较为困难,会提升X线暴露时间,使得螺钉、后踝骨折之间接触面积较小,螺钉也无法提供充足把持力。采用T型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时有自身优势,T型锁定钢板远端有多枚螺钉,加之成角稳定性良好,可有效提升支撑把持力,也可提升踝关节功能锻炼效果。采用T型钢板压板支撑时,多用于踝关节粉碎性骨折患者。且采用T钢板进行治疗时由于自身可塑性强,因此可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后踝骨块解剖形态。但此种治疗方式也有自身问题,进行手术治疗时软组织暴露较多,分离也较为严重,进而使得患者损伤较为严重,手术时间也较长,术后患者会出现瘢痕粘连,继而影响患者屈肌功能恢复。同时进行钢板治疗时后期取出也较为困难。有学者研究认为,采用踝骨折时常会使得胫距关节面不平整,创伤性关节炎较为严重,因此需充分重视,在解剖学角度分析手术过程中需确保踝关节稳定性,通过钢板固定时不仅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概率,也可提升骨块大小稳定性[3-4]。也有学者认为,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时主要采用多枚螺钉于骨折远端固定,可有效提升螺钉角稳定性[5-6]。同时T型钢板进行固定时也更为符合骨折块解剖位置,因此有恢复效果好的特点。虽然空心螺钉固定时操作较为简便且取出也方便,但在方向控制上较为困难,在恢复性锻炼过程中也会出现松动,骨块接触面积小等问题,继而使得预后较差。对比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此种状况和观察组患者采用T型钢板进行固定时疼痛评分更低,同时固定效果更好有关,因此使得患者关节功能评分恢复效果更好。也有分析认为,和患者钢板固定时接触面积大,远端多枚螺钉骨折块复位、加压效果更好有关,因此患者关节功能评分更高[7-8]。对比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对比时发现,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较长,P<0.05。此种状况和螺钉治疗时操作技术更为简单有关,因此手术时间更短,对比患者负重时间和愈合时间时,由于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功能恢复更佳,因此临床指标得到有效优化。对比患者治疗后各并发症时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更小,P<0.05。由于患者恢复效果更好,踝疼痛和僵硬等均得到有效恢复有关,因此并发症更低。同时并发症少也和患者锻炼过程中,可有效提升关节活动度,减少创伤所引发的问题。
综上所述,为后踝骨折患者采用T型锁定钢板固定时可有效提升关节恢复效果,并发症率低且恢复时指标更佳,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