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改进实践

2022-09-03文|张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22年8期
关键词:作息课标深度

文|张 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应深入理解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坚持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作业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运用策略,增强学习动机。

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研究:机遇和结果(Study of Deeper Learning:Opportunities and Outcomes,简称SDL)”项目对深度学习能力的认知、人际和个人三个维度的划分,结合《课标》的标准与要求,对小学英语课外作业改进开展实践研究(见图1)。

图1

一、强调作业过程、发展认知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课标》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初步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语言的使用者、规则的发现者,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反复使用中掌握语言习得方式、发展思维能力,但这种发展不是通过单词和句型的大量机械抄写而获得,作业的“质”与“量”并不成正相关,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需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成长背景等因素出发。考虑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有思维含量的深度学习。

【案例1】PEP《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1 My day 中的Pedro是来自西班牙的新生,在与张鹏的对话中他介绍了自己在西班牙的生活作息情况。课堂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语境,观察、对比自己的作息时间和Pedro有何不同,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设计作业,完成作息表。

【原作业设计】熟读课文,根据对话完成Pedro 的学校作息表,并设计自己的周末作息表(见图2)。

图2

虽然学生完成Pedro 和自己的作息表是在熟读对话后,是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基础上所作的归纳和总结,但本质上仍然是重复抄写单词和短语的机械练习在表格里进行简单的二次知识复演,没有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进而发展思维的过程。

【作业改进】为Pedro 设计一个“入乡随俗”的中国特色日程表。

学生抓住关键词“入乡随俗”和“中国特色”,为初来中国的Pedro 设计作息表。有的学生以“School Day”为主线,建议Pedro早睡早起,按时上学,这样才能高效完成在校八小时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学生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为Pedro 介绍the Spring Festival, the Qingm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的中国传统假日安排;有的学生为Pedro 设计西安一日游的日程安排。作业设计时间上不再局限于在校的某一天,周末或节日“day”丰富性高于上学“day”;空间上设定在西安,语言操练的范围更广却又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见图3)。

图3

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找到新的思维视角,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真实的语用环境,学生在设计Pedro 丰富的日程表时从跨文化角度了解西班牙和中国作息的不同,从新的维度认识世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推进了思维逻辑性的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

二、丰富作业资源、关注学科融合、重视学生语言实践

《课标》指出,教师应基于一定的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本着“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的原则,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从书本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活动与体验”也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方式。作业包含了丰富的语言信息和社会文化信息,体现了学习者的实践方式。英语教材创设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丰富的语言背景,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也能接触到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不但要关注英语学科特点,而且要整合学科之间知识,兼顾语言技能性作业与拓展融合性语用作业的特点。

【案例2】PEP《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How tall are you?Read and write 呈现了憨态可掬的小鸭子和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探究、了解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关系,完成练习。

【原作业设计】学生根据鸭子和大树的对话,完成以下问题。要求:整合问题的答案,语句通顺,正确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字数在50 字以内。

Do you agree with the Old Tree? Why? Can you answer Little Duck’s question? What’s your answer?

【作业改进】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能够在情境中恰当运用比较级,比较人和动物的外貌特征,了解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关系”。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往往与现实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不感兴趣,也没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接触和体验语言的机会,无法更好地掌握语言形式及其含义(程晓堂,2019)。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在情境中的探究实践,以及运用学科核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已了解影子和太阳的关系(见图4),具备了相应的科学背景知识。《课标》也提出,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教师在单元学习伊始布置小组合作形式的项目式作业“Sun and shadow”(见图5),以“Shadow grows longer because you are growing taller.”为探究的起点,激活学生的先前知识储备进行measure and draw。小组成员在合作中体会“longer and taller”的现实意义。项目式作业承担了学前融合实践、学后迁移应用的功能,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内化知识,实现以意义探究为基础的深度学习。

图4

图5

三、设计“级别+”作业,关注个体差异,挖掘多模态作业资源

《课标》强调,“兼顾小学英语开设起始年级区域差异,设置预备级和三个‘级别+’,‘级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课外作业的改进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级别+”的梯度,凸显“作业布置”的导向,同时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布置作业时需设计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内容,可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分层作业的育人目标。如借助微信、“趣配音”、希沃等网络资源,创设丰富的多模态分层作业,通过作业的选择既促进全体学生的基础发展,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进行“级别+”探索,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案例3】PEP《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 Part B,课时学习要求学生会听、说、认、读father,mother 等八个单词,能够在情境中用“This is my...”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原作业设计】教师设计口头、书面、绘画、试听、网络等多模态分层作业,提供弹性化作业选择,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作业+”——“Draw and show”(见图6)。设计选择性作业的初衷是促进学生普遍发展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之间的平衡,关键在于选择,既要确保学生会选,又要让学生可选,还要促进学生选择(杨清,2021),对绘画能力弱的学生,本课分层作业“会选、可选”的维度较低,再者Family tree 的设计缺乏意义情境的支撑,只是课本内容的低效重复,缺少学生思维层次的自主建构。

图6

【作业改进】以单元主题教学为主线设计主题式作业单,增加三星作业选择(见图7)。结合PEP《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Look at me!相关语言背景,学生已学过ear,eye,nose,face,mouth等五官及身体部位类单词。教师打通教材纵向融合,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有的语言材料为妈妈设计微信头像,完成“This is the way I draw my mum.”清单。深度挖掘多模态学习资源,学生“画”以致用,阅读小诗“Mother”,再次感受浓浓的母爱,引导、帮助学生从“想表达”发展到“会表达”。最后,家长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形成家校互动。

图7

教师是作业改进的设计主体,是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的促进者,在作业设计时尝试探索“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闭环。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成长背景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在作业设计时,只有最大化地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落实“级别+”作业的育人功能。

《课标》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导向。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课标》和SDL 中所提出的深度学习能力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学会思考,具有合作和创新精神以及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应当认同学生是“主动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消费者”的身份,倡导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的作业,避免灌输与强制、过重的负担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自信丧失(钟启泉,2014)。课外作业改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它可以成为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深度学习、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有力抓手。

猜你喜欢

作息课标深度
不 顺
爱心健康作息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超级秀场 作息规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