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取穴规律

2022-09-03李星星范宗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16期
关键词:血海关穴腧穴

李星星,吴 旸,庄 锐,范宗静,崔 杰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1],我国现有心血管疾病病人约2.9亿例,其中心力衰竭病人450万例[2-3]。随着新药物、新技术不断出现,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心力衰竭病人预后较差[4]。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心力衰竭病人不良预后相关[5-6],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病人预后[7]。因此,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可能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策略。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既往研究表明,针灸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心功能[8]。但穴位选择各家都有自成一派的学说,多数是个体化治疗,其中统一的穴位配伍规律报道较少,不利于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总结归纳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选取1980年—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

1.2 检索策略 以“心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针灸”“针刺”“针灸疗法”“针刺疗法”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3 纳入标准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针灸为干预措施;有具体的针灸穴位处方。

1.4 排除标准 综述、基础研究、理论探讨、病例报道等;重复发表的文献;报道的腧穴不属于14经(如耳穴、头针、阿是穴等)。

1.5 数据分析 提取所需研究资料,包括腧穴的名称、部位、归经、属性等。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建立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23.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纳入文献取穴分析 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215篇,最终纳入文献58篇,涉及穴位51个,总频次356次,涉及13条经脉。针灸治疗心力衰竭取穴以多个腧穴为主,少数情况下选取单个穴位治疗心力衰竭(8.6%),其中内关穴或心俞穴为首选。详见图1。

图1 取穴数量统计分析

2.2 取穴频次 58篇文献中使用的腧穴共51个,使用频次352次,其中频次≥10次的腧穴依次是内关(13.9%)、心俞(7.1%)、血海(6.8%)、神门(6.8%)、足三里(6.5 %)、郗门(4.5%)、膻中(4.3%)、中脘(3.7%)、太溪(3.7%)、肾俞(3.4%)、丰隆(2.8%)。详见表1。

表1 取穴频次分析(n=352)

2.3 选穴所属经络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51个腧穴归经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心力衰竭涉及13条经络,频次≥10次的经络依次是:手厥阴心包经(19.6%)、足太阳膀胱经(17.6%)、任脉(17.0%)、足太阴脾经(10.5%)、足阳明胃经(10.2%)、手少阴心经(8.2%)、足少阴肾经(7.1%)、督脉(3.7%)。详见图2。

图2 选穴所属经络分析

2.4 选穴部位 对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51个腧穴的体表部位分布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心力衰竭涉及5个部位,选用腧穴最多的部位为上肢(30.4%),共107次,其次是下肢(27.3%)、背腰部(19.6%)、胸腹部(17.9%)、头颈部(4.8%)。详见图3。

图3 选穴部位分析

2.5 特定穴类别 由于某些腧穴不仅属于一种特定穴,因此,特定穴的使用率采用下列公式:特定穴使用率(%)=[(腧穴使用总频次-非特定穴使用频次)/腧穴使用总频次]×100%。结果显示:特定穴使用率为60.8%,共涉及11类特定穴,其中,络穴的使用频率最高(18.5%),其次是背俞穴(17.0%),八脉交会穴(15.1%)。详见图4。

图4 特定穴类别分析

2.6 腧穴关联规则 对高频腧穴(频次≥5次)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腧穴配伍关系的效用性。其中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80%的配伍共4组,分别是内关-心俞、内关-血海、内关-足三里、内关-神门。详见图5。

图5 腧穴关联规律分析

2.7 高频腧穴聚类情况 运用Ward聚类法对高频腧穴(频次≥5次)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高频腧穴分为4类:百会-巨阙-合谷;四神聪-水泉;厥阴俞-膈俞-内关-三阴交-郗门-肾俞-肺俞-心俞-血海-神门-足三里-膻中-中脘;关元-气海-丰隆-神阙-太溪。详见图6。

图6 高频腧穴聚类分析

3 讨 论

中医哲学理论认为生理状态下,阴和阳在体内是相互平衡的,二者失衡导致疾病发生。阴和阳分别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关[9]。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起到调理气血阴阳、疏通经络之效。因此,针灸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与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是一致的,特别是心力衰竭情况下,可减轻交感神经活动,维持副交感神经活动[10]。多项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性[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单穴治疗心力衰竭以内关为主,内关、心俞、血海、神门、足三里是针刺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腧穴。内关是治疗心胸疾病的首选穴位[13],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别走手少阳三焦经,并通于阴维脉。《灵枢·经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难经·二十九难》记载:“阴维为病苦心痛。”内关穴的主治病症为“心系实则痛,虚则为烦心。”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针刺内关穴可通三焦、调诸脏,并可益心气、通心阳、养心血,从而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有研究显示,针刺内关穴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改善心力衰竭模型小鼠心功能,减轻炎症状态,从而减缓心力衰竭进展[14]。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是治疗心系疾病之要穴。古言:“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腧穴,为心经的气血物质聚散之处,是心经的动力源泉,可宁心安神。有研究表明,针刺神门可改善心功能[15]。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为补虚之要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为心气虚不能主血脉,针刺足三里可补益气血、调畅气机、调和脾胃,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络选择方面,治疗心力衰竭以手厥阴心包经(19.6%)、足太阳膀胱经(17.6%)、任脉(17.0%)为主,其中,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表明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穴位选择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与神明,心包与心相通,心包络为心之所主,心包是心的外膜,络是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外邪侵心由心包代为受邪,故邪犯心包影响心脏功能的疾病皆取内关穴。

腧穴部位方面,上肢内关、神门,下肢血海、足三里的选取频率最高,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选穴规律。穴位属性方面,以络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多见。络穴居于首位,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可治疗络脉的虚实病症,发挥调节和平衡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16]。背俞穴为脏腑经络之气经背腰部流注转输于全身的重要枢纽[17]。张介宾提出:“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十二腧皆通于脏气”。背俞穴与脏腑有直接紧密的联系,针刺可直接调节脏腑功能,激活迷走神经抑制状态[18]。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穴位,《医学入门》记载:“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表明八脉交会穴不仅可沟通十二经脉,并对十二经气血发挥着调节作用,治疗全身疾病。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心力衰竭的高频腧穴关联分析结果得到支持度>30%、置信度>80%的4组穴位配伍:内关-心俞、内关-血海、内关-足三里、内关-神门。内关与心俞配伍共奏补虚扶正、宽胸宁心安神之功。足三里为胃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配合内关穴可改善循环,调节心脏功能,发挥养血宁心、安神定惊的功效。内关-神门配伍体现了原络相配的取穴法则,具有调节心之气血阴阳、输布经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个聚类群,其中内关-血海-神门-足三里-心俞是同一类群,同时作为针刺治疗心力衰竭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突显了该类腧穴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重要作用。内关与神门分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两经不仅在经脉循行上相互联系,共同起于胸中,循行于上臂内侧,且内关具有一络通两经的特点,使得两经通过内关相互联系,针刺两腧穴发挥补益心气、宁心安神的功效。足三里具有补益后天之本、充养周身气血的功效。心力衰竭病位在心,心俞穴为心的背俞穴,可散发心室之热,针刺可改善局部情况并配合远端内关、神门、足三里,发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腧穴选择较集中,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部位以四肢多见;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尤其是络穴、八脉交会穴、原穴,注重原络配穴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腧穴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血海关穴腧穴
养心护心,常按内关穴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晕车时用力点内关穴
辅助治疗心血管病有个第一要穴
“气至病所”验案三则
旅途止泻按脾腧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