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4P学习法开展项目课程的实践探索
——以小班《有趣的声音》为例
2022-08-31方维鸿
方维鸿
项目课程是由幼儿引发,依照幼儿的兴趣,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断探索的一种课程。项目课程是生成课程,是一个不断发生的过程,在项目课程中,提倡幼儿去观察、发现、梳理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解决问题,提倡支持幼儿的自发性、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单一地、单向地向幼儿灌输经验、传递信息,而是应依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兴趣,尽力为幼儿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以小组为单位支持幼儿多向化、个性化发展,适时适当提供往上攀登的垫脚石,鼓励幼儿主动发展。因此,项目课程的开展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米切尔·雷斯尼克围绕创造性学习和终身幼儿园理念提出了4P学习法:项目(体验和参与创造性学习的途径)、热情(学习的驱动力)、同伴(从独自思考转向共同创造)和游戏(修修补补、尝试再尝试)。从课程上来说,4P学习法注重的是个性化教学;从目标来说,4P学习法强调的是“内建”,如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的建构。在方法论上,根据幼儿学习中的创造过程,他总结出了创造性学习螺旋,主要有6个步骤。第一步是想象,这是幼儿创造事物的源泉。第二步是创造,光有想象还不够,幼儿要把想法变成行动,创造出新作品。第三步是游戏,在游戏中不断修改和重建,比如添加新的故事情节等。第四步是分享,在小组和集体中互相交流想法。第五步是反思,反思创造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完善作品。第六步是新的想象,当幼儿经历了创造性学习螺旋的整个过程之后,又开始想出了新的主意,有了新的方向。
当下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性和创造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幼儿天生具有创造的潜能,但创造力的发展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的。创造力来自尝试、思考。运用4P学习法开展项目课程,让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探究中,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创造力更好地发展。融入4P学习法的项目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帮助幼儿发展成创造性思考者,幼儿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幼儿在具体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产生与这件事情有关的想象,当其所做的项目是自己所热衷的时候,就会努力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这个项目中,通过创造和游戏,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助中尝试再尝试,推动项目活动的持续、深度开展,同时也促进自身潜力和创造力的开发。
一、 课程缘起于幼儿的热情与想象
项目课程源于何处?应该如何开始,要怎么开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课程源于幼儿生活,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预设、高控”不同,教师应用心、细致、严谨地观察和认识解析幼儿,以幼儿的视角平等地倾听幼儿,读懂幼儿的信息,尤其是幼儿的需求,紧密结合《指南》精神,帮助幼儿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事物或新问题萌发探究的热情;当幼儿有了热情和兴趣,就能触发好奇心而进行实践,将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幼儿自发生成的项目活动。如班上某个孩子带来了绘本《蚊子先生的爱好》,故事内容是蚊子先生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声音,它用录音机收集了很多声音,并用这些声音帮助其他小动物们吓跑了怪兽。这本绘本投放到阅读区一下子就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他们热烈地讨论各种各样的声音,增强了对日常生活中常见声音的兴趣,产生了各种疑问,如“这个声音听起来怎么样?”“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和“这些声音为什么不一样?”等。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萌发了寻找声音和记录声音的想法,在想象中热情和兴趣不断增加,教师适时抓住机会,师幼共同审议确定项目主题,开始了《有趣的声音》项目课程的旅程。
二、 在创造与游戏中促进课程推进
(一)在创造中构思与行动
幼儿在对事物和问题的热情中萌发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引发思考,从而产生了很多想法。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思考和行动是结合在一起的。知道了“做什么”,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呢?教师可以从幼儿五花八门的想象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导入项目课程中,组织幼儿交流分享,从同伴那里得到反馈,相互借鉴彼此的灵感,把初步的想象转变成有目的、有计划的构思,甚至可以形成计划表,并鼓励支持幼儿付诸行动。如当大部分孩子对记录声音感兴趣时,我化身为技术顾问为他们提供设备(手机)和技术支持(录音),帮助他们把想法变成行动,我们一起寻找、记录了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的雨声,孩子们了解了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物品的声音如象征好事情发生的烟花声音,还有幼儿园里大家公认最好听的声音——歌声等。接着笔者组织大家分享,并通过提问引导和白板分类互动,帮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认识不同声音的特点,并学习分类,引导孩子分组根据自己小组的分类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声音。另外,针对孩子对人声的兴趣,我们一起设计开展“猜猜我是谁”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人声音的特点,了解每个人声音都不一样。
(二)在游戏中修修补补推动课程发展
在4P学习法中游戏具有探究性,是热情、想象和创造的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多的空间去探索操作,允许幼儿试错并鼓励其通过同伴互助,小组或集体集思广益思考怎么做得更好,是幼儿尝试再尝试的修修补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了课程的梳理和发展。有时当幼儿经历几次失败后,容易退缩不想继续,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梳理寻找失败的原因,明确活动的目的,重新确立计划;以协助者的身份提供建议或技术指导等。如孩子们分组分类收集了各种声音,怎么更便捷地与他人分享记录下来的音频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有的说可以模仿告诉别人,但是乐器的声音很难模仿;有的说可以用手机播放,但是小朋友没有手机;很多想法在提出时夭折或在尝试中失败,最后我们采用了把可以模拟的声音变成对答童谣,把不能模拟的声音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二维码,张贴在过道上,其他班级老师可以通过扫码播放分享给其班上孩子听,同时也把二维码图片保存到家长群,在家可以让家长扫码帮忙播放。还有一次放学前的交流中,有孩子说他可以让纸张发出声音并进行了展示,其他孩子也跃跃欲试,笔者提议分组操作,看哪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孩子们想出了好几种方法,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有所启发,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三、 在分享与反思中完善课程
分享交流是引导幼儿从独自思考转向共同创造的重要途径,反思本身就是思考和完善的过程。在前文提到的想象、创造和游戏中分享与反思起到了很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在项目课程中每个阶段,幼幼之间、师幼之间、小组之间、集体之间都离不开分享与反思环节。幼儿在分享中交流经验和想法,从而促进行动计划的产生,在反思中对行动和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补,分享与反思齐头并进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和项目课程的完善。所以可以说分享与反思贯穿整个项目活动的始终,在活动开展中,幼儿之间在讨论交流中分享与反思,在项目进展中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或比较大的突破等,我们都会组织开展交流讨论,每个阶段告一段落时,我们也会集中交流分享。如孩子在探索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时候,个别会在区域、饭后等时间探索教室里各种材料怎么发出声音,就很容易产生噪声,于是我把他们制造噪声的过程记录下来,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做好不好,应该怎么做?通过投票,大家决定在走廊的凹槽增设一个角落,在区域时间里可以去探索声音的产生,同时要注意控制音量,不影响别人。还有在整个项目课程告一段落时,笔者把各个小组连接起来,一起回顾反思,大家对能听到声音和能发出声音到底好不好的问题达成一致,在讨论中,大家都一致同意能听到声音和能发出声音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要保护好耳朵和嗓子。
四、 在新一轮的创造性学习螺旋中推动课程多元化、深度化
在幼儿阶段,我们提倡的深度学习,并非单纯指学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是幼儿能对某事物或问题保持较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围绕兴趣点持续性与同伴进行探究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累积新经验。在项目课程的开展中,聚焦幼儿兴趣,通过创造性学习螺旋,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究中催化和加强对所做项目的热情,自然而然地就会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方向。如前文提到孩子们觉得能听到声音和能发出声音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要保护好耳朵和嗓子。所以我们开展了护嗓护耳大行动,通过家园联系,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保护耳朵和嗓子的方法,一起分享交流,感动的是刚好那时候笔者的扁桃体发炎了,孩子们在这过程中发现了教师的工作很费嗓子,对笔者很是照顾,经常监督笔者喝水,把他们所知道的方法现学现用,而且为了让笔者少说话,他们表现很好,规则意识的自觉性加强不少。在护嗓护耳大行动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保护耳朵和嗓子的方法,还懂得了关心他人,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在前文提到了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感兴趣,因此也增设了一个探索的角落,让孩子可以去探索,但是想玩的人很多,孩子们的兴趣强烈,于是根据孩子的新问题和年龄特点笔者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声音》,以森林音乐会情境贯穿活动始终,导入环节从一种乐器到多种乐器组合,听一听、猜一猜森林里面好听的声音,调动经验,抓住注意力。接着,在“自制乐器”的情景中引导孩子探索。第一次探索:怎么让没有声音的矿泉水瓶子发出声音变成乐器?在小组操作中孩子们通过身体的部位、动作,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矿泉水瓶子发出声音。第二次探索:自由选择一种材料探索怎么和矿泉水瓶组合变成乐器,让自制乐器声音更好听。情景教学激发了孩子想象和创造的热情,分组操作促进幼儿激发思维的火花和模仿互助。乐器做好了,笔者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棒棒糖》进行了律动表演,感受动作力气大小和声音音量的关系。在探索和律动环节中,孩子们发现了物体产生声音的方法和现象,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音乐会完美落幕,大家带上乐器准备回家了,在小动物睡着了的情境中,孩子们知道了当别人在休息的时候要注意控制音量,不要打扰到别人。在活动后,笔者也注重引导孩子注意自己平时制造的声音好不好听,孩子们也意识到在区域活动、吃饭环节等时间应控制音量,以免影响他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集体的规则意识。
即使是同一问题或事物,幼儿的兴趣也是五花八门的,不完全是统一的,这时个性化学习就格外重要了。教师要珍视幼儿独特的理解、感受和兴趣,尊重个体化差异,分组教学,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需要。如在寻找声音时孩子们随着鸟叫声发现了两个鸟窝,在观察中产生不同的想法,在集体讨论中发现问题主要围绕“鸟叫声怎么不一样?”“我们怎么保护鸟妈妈和鸟宝宝?”和“鸟窝怎么不一样?”这三点,于是根据孩子的不同兴趣,笔者提议分组行动,最后分为小鸟的叫声、静音行动和小鸟的家三组。在研究鸟叫声组,笔者鼓励他们开展鸟叫声大收集,于是孩子们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网络、现场观察记录等方法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鸟叫声,最后分享反思时我们决定以对答的形式模仿记录下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并到其他班开展宣传分享活动。在静音行动组,一开始有人提出原地守候的办法,笔者提出异议:这样站着很累,而且我们没办法一直守在那里。笔者引导孩子回忆“图书馆是怎么让大家保持安静的?”,在提示下,孩子们想到了张贴标志的办法,提醒路过的人们小声说话,不要吓到鸟妈妈和鸟宝宝,后来还贴了一张不摸鸟宝宝的标志,孩子们也时不时去观察照顾小鸟一家,这个办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小鸟宝宝在大家的呵护照料之下,幸福成长。在小鸟的家小组,孩子们发现两个鸟窝不一样,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鸟爸爸鸟妈妈制作鸟窝的辛苦,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鸟爸爸鸟妈妈不住幼儿园购买的木头房人工鸟窝?于是我们一起找来各种户外体育器械,借助工具爬高,近距离观察,笔者也拍摄打印照片,让他们与真鸟窝进行对比观察,最后孩子们从鸟窝的材料和构造入手,觉得鸟妈妈用草搭的窝比较大,比较凉快;人工鸟窝用木头搭窝,开口比较小,会比较热,小鸟喜欢自己妈妈搭的窝。他们也萌发了利用和真鸟窝接近的材料帮小鸟一家制作鸟窝的想法,由于小班幼儿绘画水平较弱,笔者协助他们完成鸟窝的设计图,利用幼儿园资源,捡一些树枝树叶制作,完成制作后人工鸟窝放在树杈上,在幼儿的建议下,笔者协助他们用绳子、胶枪进行加固,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我们发现鸟爸爸鸟妈妈还是喜欢自己做窝,不选择人工鸟窝。孩子们觉得人工鸟窝很漂亮,放着很可惜,通过讨论大家决定在高一点的人工鸟窝放一些吃的,方便鸟妈妈鸟爸爸寻找和投喂鸟宝宝,在矮一点的人工鸟窝放“蛋宝宝”(以蛋壳为容器种植蔬菜)进去,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之下,大部分“蛋宝宝”都发芽长大了,鸟窝里住不下了,通过讨论我们又把长大的蔬菜移植到大菜地里去。
在4P学习法中,幼儿是主体、学习者、同伴,对学习者的建议:①从简单的开始扩展和改进;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③不要害怕尝试;④共同协作允许复制;⑤坚持:尝试再尝试。对幼儿来说,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模仿学习的学习方法他们能较好地掌握,但是坚持性是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的参与和鼓励支持可以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是催化剂、顾问、连接者、协作者,对教师的建议:①提问、示范激发幼儿热情;②提供支持:材料、技术、创意、情感……③创建小组:联结学习者;④参与项目。如在支持幼儿寻找记录声音时,由于小班幼儿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太会记录,笔者除了前文提到的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外,也作为小组的一分子协助记录。
综上所述,运用4P学习法开展项目课程,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理论引领,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迭自己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孩子,发掘孩子兴趣点中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最大化激发兴趣和探究愿望,鼓励支持孩子探索。围绕孩子对事物或问题的热情与兴趣开展项目课程,引导孩子根据兴趣分组探究,在小组中与同伴把想象转化为行动,在分享与反思中获得更多经验,有利于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幼儿学会学习,从而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