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工区的投放与使用
2022-08-31程茜
程 茜
一、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指导幼儿借助身边的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作为众多材料的一种,自然材料获取方便,与大自然联系密切,能够使幼儿创造力、艺术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对此,组织美工区活动时,幼师需注重自然材料的投放与使用,依托于材料便捷、新颖、丰富的优势为幼儿打造生态化活动环境,提升美工创造活动效益的同时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 幼儿园美工区自然材料投放与使用现状
当前,美工区投放的自然材料种类较为丰富,比如石子、坚果壳等,但在区域活动时,仍表现出较多的不足:其一,自然材料缺乏同主题活动的关联性。美工区的自然材料应表现出目的性,以此发挥美工区教育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材料需起到服务于主题活动的作用,但很多幼师未认识到这一点,导致教育主题与自然材料相互割裂,抑制美工区活动开展与实施效果。其二,在材料投放形式方面关注较多,无法保证材料实用性。一些幼师在投放自然材料时为吸引幼儿注意,通常选择具有美观性的材料,并对活动环境进行布置。在此期间,未考虑所投放的材料与幼儿使用以及学习的相关性,无法发挥自然材料实用性、教育性作用。而浮夸的布置方式远超出幼儿年龄阶段能够接受的范围,不利于幼儿参与,阻碍美工活动的开展进程。其三,材料更换不及时。为减少在材料方面的投入,幼儿园选择每季度或每年更新一次材料,对一些成本较高的材料还会放置在固定区域供幼儿观看但不得随意触碰。此外,部分幼师认为幼儿需要较长的时间巩固所学的操作技能并内化审美经验,若材料更新频率较高,便会使幼儿学习与经验积累效果受到影响。其四,自然材料玩法缺乏多样性,且未搭配辅助性材料。常采用的游戏方式有涂色、拼贴等,以涂色游戏为例,幼师会投放颜料以及石头、树叶等自然材料,带领幼儿在材料上绘画。尽管这类游戏可调动幼儿参与兴致,但因其单一性而无法长时间吸引幼儿注意力,甚至在完成幼师布置的任务后更换区域。同时,自然材料难以固定,比如树叶易飘散,若在贴画时使用胶棒进行固定,无法保证固定效果,限制幼儿美工创作想象力与创作行为,不利于幼儿游戏需求的基本满足,从而降低自然材料使用频率。
三、 美工区自然材料投放与使用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
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求幼师始终坚持计划性原则,依托于幼儿实际需求,着手于活动方案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筛选自然材料,确保其易于幼儿掌握与操作。比如,布置小班美工区时,以体积小、便于取放的材料为主,方便幼儿抓握,幼师则需加以讲解,帮助幼儿了解各自然材料实际用途。对大班幼儿,可以投放精密性的自然素材,因该阶段的幼儿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理解能力,且思维敏捷,能够做到精密性自然材料的有效把握。由此可见,材料投放前,幼师需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思维特点、接受能力、学习需求科学选用材料,有助于幼儿参与,还可实现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既要保证所选自然材料属于幼儿理解范畴,也不能增大其操作压力,为幼儿创设和谐且宽松的游戏氛围。
(二)趣味性原则
幼儿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能够对新鲜事物产生深入探索的心理。这就需要幼师紧抓这一特点,投放可激发幼儿兴趣的自然材料开展美工实践,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探究。幼师应坚持趣味性原则,着手于自然材料的选择,延长幼儿关注时间,并以高专注力同幼师一起参与实践,再加以科学、适当引导,鼓励幼儿以多个视角对自然材料进行探查,有助于幼儿观察力、想象力的增强,还可起到培养、锻炼幼儿创造及动手能力的作用。
(三)安全性原则
幼儿心智尚未成熟,无法生成对安全隐患的正确感知。因此,幼师在选择待投放的自然材料时,应遵循安全性原则,规避游戏风险的发生,确保美工游戏活动的顺利、安全开展。同时,还需做好材料的分类与摆放工作,再借助易于幼儿理解的图案对材料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比如石子、棉花等,放置“捂嘴”的卡片,告知幼儿不可食用,确保自然材料选用安全、合理,助力美工活动高质量开展。
四、 幼儿园美工区自然材料的投放与使用研究
(一)充实活动素材与资源
为使美工区自然材料使用与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就需多主体共同参与,积极收集能够应用到美工区活动的材料,以此丰富材料种类。
1. 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自然材料
幼儿园可将班级作为单位,让幼师打造美工区素材库,为丰富素材库内容,幼师可同幼儿家长联系与交流,鼓励家长捐赠生活中闲置的自然材料,比如干枯的盆栽植物、蔬菜瓜果种子、麻绳等,均是美工活动时重要的游戏材料。紧接着幼师需对素材库各类材料进行整理,结合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以此增强幼儿活动体验。这种材料收集方式可实现美工区材料的及时更换,增多幼儿选择,并在熟悉的材料支撑下,实现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的调动。
2. 针对主题活动进行材料征集
结合设定的主题美工区,幼师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共同丰富区域性自然材料种类。比如,组织大班开展美工区游戏活动时,可将活动主题设计为“蔬菜印画”,投放适量蔬菜,如白菜、茄子、土豆、莲藕等,组织幼儿开展印花美工实践。在此之前,幼师和家长可先对各类蔬菜进行切割,得到不同形状,紧接着让幼儿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蔬菜及印画颜色,将蔬菜印刻到纸张上。例如,幼儿在相互合作下,利用莲藕的孔洞印画得到七星瓢虫图案;将西蓝花进行重组与设计制作成大树。此外,也可投放黄豆、绿豆、西瓜籽、花生等,通过涂抹颜色、相互拼接设计出熊猫、金鱼等动物,增强美工区实践活动灵活性、生动性。这种幼儿园、幼师、家长共同参与模式,可实现自然材料种类的充实,推动美工活动有序、顺利开展。
(二)自然材料层次性投放
首先,投放自然材料时,幼师需对材料的卫生及安全问题加以充分考虑,保证所投放与使用的自然材料达到相关安全指标,提高材料整体质量的同时增强材料使用安全性,避免幼儿在活动中受伤。比如,在投放植物时,需避开有尖刺的植物,而其他材料尽可能柔软且无尖角,同时,还需保证材料的清洁性,做好消毒工作,确保美工活动安全进行。此外,严禁投放易损坏或经烘干、塑封处理的腐烂材料,实现各类自然材料卫生、安全操作。
其次,投放的材料需体现出极强的适宜性,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材料的使用效果与幼儿年龄特征息息相关,同一种材料在小班、大班的使用效果有较大差异。因此,幼师需深入了解、掌握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特征,确保自然材料投放、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对小班幼儿来说,可加强对其绘画兴趣的培养,为美工区投放易抓取且色彩鲜明的自然材料,以此激发幼儿对美工区的兴趣;中班幼师则需重点关注幼儿自然材料选取与使用能力的培养,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在学习与实践时能够有目的地进行,且创作作品表现出较强的美感。由此可见,材质、颜色、形状的不同均可起到发散幼儿创作思维的作用,因此,幼师需保证美工区自然材料的丰富性;对大班幼儿,应考虑材料投放的准确性,鼓励幼儿在自然材料使用过程中能够将脑海中所构思事物创作出来。在投放材料时,尽可能增大材料特征的差异性,依托于幼儿心理活动,投放相适应的材料,供大班幼儿自由选择。
最后,增强自然材料层次性。各年龄段幼儿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与应用时,幼师需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投放材料。与此同时,还需全方位、细致观察幼儿材料操作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宜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投放不同层次的自然材料,增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针对性,有助于各层次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幼儿与材料互动
美工活动开展期间,幼师需加以科学、适当引导,增强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性,具体来说就是在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更多操作自然材料的机会。幼儿因其独特的思维对材料的操作形式与成年人有着较大差别,因此,幼师既要利用自然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工活动,还需丰富活动中的材料类型,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材料操作,实现操作技巧的延伸,增多材料玩法。活动期间,幼师应注重作品评价工作的展开,夸赞与认可是每名幼儿渴望得到的。事实上,幼儿的奇思妙想与灵感迸发均能够助力其成长,而幼师的态度直接决定幼儿创作自信心以及活动表现欲。这就需要幼师尊重幼儿活动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创作出自己满意的美工作品,为幼儿打造轻松、自由的表现空间,可适当降低活动表现评价标准,严禁出现用美术技能水平进行评判的不良现象。幼儿成长与发展差异性较明显,尤其是个性特点,部分幼儿的表现力、想象力较弱。对此,幼师需加以耐心引导,适当鼓励、激励,当幼儿能够独立完成美工作品的创作时,应在第一时间给予积极的反馈,并持肯定态度,增强幼儿创作自信心。当幼儿遇到挫折表现出退缩心理时,幼师需提供相应的帮助,带领幼儿一同探索,实现幼儿与自然材料的有效互动。
此外,幼师还需加强幼儿创作作品的展示,肯定幼儿活动成果。比如可设立展示墙,将运用相同自然材料的作品放置在一起,有助于幼儿思维的丰富,并获得创作灵感。借助多媒体设备,每开展一次美工活动便针对幼儿作品进行拍摄,并为每名幼儿建设单独的作品夹,阶段性地作品展示可直观地帮助幼师了解幼儿创作能力的变化,彰显出自然材料投放与使用的价值,还可增强幼儿创作的积极性,提高美工活动开展质量。幼师也可在美工区中打造触摸墙,将幼儿收集到的树枝、藤蔓、花草等自然材料粘贴到触摸墙上,也可鼓励幼儿整合家长所提供的材料资源,以不同样式呈现于墙上,供幼儿触摸感受与互动,帮助幼儿直观了解自然材料的形状、颜色及触感。同时,成立自由创作墙,鼓励幼儿自由、随意使用自然材料进行创作,并在作品下方填写姓名及作品名称,供其他幼儿及幼师欣赏。定期更换创作墙内容,但在此之前,需征得幼儿同意并做好心理辅导,以拍照留念的方式记录创作成果。既能够调动幼儿创作兴趣,实现全班参与,还可为幼儿营造风格独特的美工活动氛围。
(四)开启想象进行创作
带领幼儿前往操场,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将可用于美工区实践的自然材料带回教室,作为创造素材。大自然中拥有大量自然材料,幼师可同幼儿一起完成各类材料的挖掘与整理,尽管是一些平淡无奇的材料也可激发幼儿创造力、想象力,从而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
树木、花丛中会有规格、形状各异的石子,鼓励幼儿收集具有观赏性的石子,着手于拓印、拼画等美工作品的创作,易于幼儿参与,还可激发幼儿对自然材料的新奇感;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树叶也可作为美工区自然材料进行使用,拾取方便,且不会占用过多空间,便于存储。让幼儿彼此间分享,增多树叶种类,再借助树叶的颜色与形状创作美工作品。比如,使用红枫叶制作秋天图画,将银杏叶设计成书签。此外,幼师可借助碾压工具对树叶进行加工,得到色彩鲜艳的自然颜料,鼓励幼儿利用颜料对美工作品进行染色,增强美工活动趣味性;花草生长于各季节,尤其是春夏季种类更为丰富。幼师可组织幼儿采集操场中的鲜花鲜草,但需做到有节制地采摘,紧接着鼓励幼儿根据花草颜色与形状创作贴花作品,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冬季时,可采取分组的方式带领幼儿前往操场堆雪人或创作雪景画。投放的材料有树枝、布条、胡萝卜等,发挥想象力装扮雪人。这种就地取材、依托于自然的美工活动可丰富材料种类,释放幼儿天性,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美工创作灵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在自然中学美工的教学目的。
(五)组织丰富主题活动
幼师组织幼儿开展美工创作活动时,为调动幼儿活动参与兴致,强化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其思维,就需注重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并确定与幼儿成长相关联的主题,投放活动所需的各类自然材料,以此增强主题活动科学性。在此过程中,幼师需加以正确引导,确保全员参与,在相互合作与创作中切身体验到动手实践的趣味性,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当教室中有幼儿过生日时,可开展“生日主题活动”,在美工区投放花草、棉花等自然材料,鼓励幼儿利用材料制作生日帽及生日蛋糕,以此营造活跃且生动的区域活动氛围。紧接着幼师可拓展主题内容,如生日习俗等,也可为幼儿讲解古时候过生日的习俗,有助于幼儿视野的拓宽;开展“大家来运动主题活动”,投放的自然材料有树枝、细绳等。引导幼儿重新组合、加工自然材料,比如将细绳两端分别绑在两个树枝上,组合成跳绳。也可利用绳子将多个树枝连接在一起,制作成软梯。美工主题活动的开展能够发散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相同自然材料的不同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一物多玩的效果。此外,幼师可为幼儿投放安全的跳绳与软梯,有助于幼儿运动细胞的激发,还可在动手实践中了解运动器具的构造方法,增强美工主题活动开展有效性;设计“丰收的季节”主题活动,让幼儿准备与主题相关的自然材料,比如花生、秋季的干草等,还需投放胶棒等辅助性材料。先让幼儿品尝花生的美味,在此期间可为幼儿播放丰收场景,使幼儿从农民伯伯的笑脸中感受丰收的喜悦。紧接着鼓励幼儿收集花生果壳,与干草进行组合,制作出多种动物创意画,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发挥自然材料投放与利用价值,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五、 结语
美工区表现出极强的实践性,与幼儿好动、活泼的性格特点相符合,因此备受幼儿青睐。但要想保证美工活动有序开展,发挥活动育人价值,就需注重自然材料的投放与使用,为幼儿操作、实践拓展新的途径。对此,幼师需掌握科学的材料投放方法,将材料创意性地运用到美工主题活动中,丰富自然材料库,并遵循分层次投放原则,发挥材料使用价值,以此激发幼儿想象力,强化其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作能力,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美工作品,增强美工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