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有效应用方法探究

2022-08-31徐像才

考试周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境

徐像才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课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为学生展示一些道德问题,通过引入道德案例和情境,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深度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说教式课堂,而是应当为学生构建不同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自主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师也应当注意到,为学生构建的情境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太难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一、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教学理念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目标引导,尤其是在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加大重视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认真学习国家颁发的各类教育政策,例如双减政策等,并将政策的核心内容与日常教学互相结合。但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例如,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标理念等都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凸显。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产生阻碍。

(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单向灌输式,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大量做题等的形式,感受道德与法治在试卷上的规律。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成绩。课堂上,教师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缺少相应的环境、教学方法枯燥单一,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教师在作业布置中往往通过试卷等的形式巩固学生做题技巧,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认识不够深刻。

(三)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由于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在开展课堂时只参照教材中的内容或教师用书上的教学建议,课堂教学也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并没有在备课环节为学生搜集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课堂上教学设备的使用也并不合理,这样就会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视野难以拓展,在理解某些知识点的使用时,只能局限在课本中,无法拓宽思路,更没有机会感受教材之外的道德与法治使用。最终,学生只对课本上的知识能够有效理解,但对生活中或新闻中的道德与法治使用却一头雾水。

(四)师生关系有待加强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并不全面,此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面理解道德与法治。而这一点在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身上并没有得到展现,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高高在上,认为三尺讲台是自己的领地,不会轻易下讲台,更不会与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刻板、严厉中,课堂氛围也会因此变得紧张,导致学生不愿意开口表达,很显然更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五)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当对整本书进行课时规划,参考整体教学目标,将目标进行明确划分,具体到每个课时中,这样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靠近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但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会受到学生的影响,逐渐脱离教学目标。教师缺少对班级学生的管理能力,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教师难以快速解决,一来浪费课程时间,二来无法及时转移学生注意力,这样就会导致时间被浪费,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由此可见,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二、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方法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为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处处能够发现可以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特点就是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够使学生构建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到这一点之后,课堂上,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情感共鸣。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靠近教学目标。学生的成长空间往往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精神以及物质交织在一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启迪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拓宽学生思维,从这一角度来讲,生活其实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主要灵感来源。而教师也应该抓住这一点,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构建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未成年人,了解未成年人需要学习的各种法律知识。然后,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区别和特殊之处,再借助教材中知识窗的板块学习到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最后,根据不同的生活案例,探讨未成年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明确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学习能力,但身心发展并不完善。因此,有些事情的理解并不全面,教师应当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教材知识以及自己的身心发展有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二)构建活动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活动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构建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也会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展开全面思考,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有效吸收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为学生构建的活动情境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关,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要让学生有较高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组织应对自然灾害这一活动情境,分别与学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同学们对自然灾害了解多少?如何防御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我们能够被哪些精神所感动?三个话题制定之后,学生就能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前准备好展示自然灾害的视频和图片,在第一个话题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如下的课题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和视频,内容是国家的自然灾害,例如,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并且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然灾害的特征。例如,有学生会说它的种类很多,分布范围较广,对人们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在第二个话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真正开展一些自然灾害逃生演习,例如,首先为学生绘制校园逃生图,然后找到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地震中逃生、火灾中逃生等演习,强化学生的逃生能力。在第三个话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说一说自己听过哪些在自然灾害中的精神。例如,有的学生会说出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洪水等灾害中听到家人讲述的各类精神。在学生的描述中,其他的学生既能开阔眼界,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构建思辨情境,拓宽学生大脑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来讲,理论知识较多,实践环节较少,而理论知识的学习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形成独特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内容的编排,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辨情境,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思辨情境中,教师设置的问题也应当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这一内容时,在第一章节中,学会尊重,教师就可以如下进行课程安排。首先,教师应当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人平等理念,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以下几个图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些勇士值不值得人们的尊重?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看图之后的思想感悟,当学生看到这两组图片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例如,有的学生会说,所有的工作都值得被尊重,不管是伟大的人物还是普通的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都应当得到大家的尊重。教师首先要认可学生的思想,然后再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古罗马斗兽场上,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有出现过吗?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感悟?学生观看斗兽场上的视频之后,就能够深刻感受到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由于阶级层次的影响,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尊严,学生就会明白,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优势,也会激发对他人的尊重情怀。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尊重他人和不尊重他人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会说尊重他人的现象有,在公交车上要向老人和残疾人让座,不尊重他人的现象是有的人瞧不起农民或瞧不起能力低的人。当学生有这些意识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进行总结,每个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为人的尊严,人人都应当获得尊重,人人也应当尊重他人。

(四)构建文化情境,培养学生道德情怀

构建文化情境是指在课堂上,如果有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课程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述这类内容。另外,在当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对各类文化也会生成独特的看法,当然也会有新的道德内容形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怀。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本单元分成三个话题,分别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以及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一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容,从知行合一角度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环保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策略,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会说乱扔垃圾、乱砍伐树木、大气被污染等。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探秘的地球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地球的重要性,也发自内心地感谢地球为地球上生命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教师再让学生了解《巴黎协定》和新环保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感想。学生可以联系教材中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有的学生会说,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环境却越来越差,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生活方式,例如多多用一些绿色能源,将废物进行回收和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资源的损耗,真正保护地球。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的游戏活动,例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设计出一款循环经济的清洁能源,并说一说该能源设计的理念和过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动动手制作相关的模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完成,通过父母的帮助或上网查询资料,一些学生就会制作出精美的风能使用、太阳能使用、热能使用等的模型。课堂上,教师再让学生加以展示,如此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自信心也能够得到巩固。

(五)构建合作情境,锻炼学生合作能力

合作情境是指在课堂上或者课下,教师应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满足素质教育理念相关要求的基本途径。随着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生在将来才能发展得更好。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时,也应当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与人沟通能力都会得到有效巩固,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也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明确自己的学习短板,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补救。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时,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的具体作用。教师首先应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第一,父母每天做些什么?第二,父母做的这些事情跟法律有关系吗?第三,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都在受到什么的约束?相信小朋友在看电视或与父母交谈时,都能够了解到法律这个词汇,在合作讨论中,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个词汇,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当在课堂上学习完之后,在课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社区进行采访。学生经过课上和课下的共同学习之后,就会了解到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唯一准则,并且法律也有维护社会治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当从小树立守法意识,并自觉遵法。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同时,也能够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在知识学习中得到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有效借助情境体验式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该方法使用的问题和优势,通过反思经验总结问题,再借助创新意识,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质。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护患情境会话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