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构建高中历史兴趣课堂

2022-08-31刘庆东

考试周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探究

刘庆东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研究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配合教师积极地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

一、 兴趣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意义

(一)兴趣对学习活动起推动作用

有许多人的可持续活动是由兴趣开始的。对高中生来说,如果对历史知识感兴趣,那么就可能在兴趣的导向下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历史知识、积累历史知识并自发研究历史现象,为历史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兴趣是情感性的活动,它可以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并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是否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兴趣可以推动高中生积极地获取历史知识并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巨大成功。

(二)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地钻研历史知识,并对历史知识进行创造性研究。高中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那么在面对历史知识时思维会极大地活跃起来,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历史知识进行研究、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全面、丰富的了解。

(三)兴趣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兴趣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智力,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就会把历史学习当成负担和累赘。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那么也难以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人文内涵,这样会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圈子中。现在高中生处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每天可以利用互联网接触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对高中生来说,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处于塑造阶段,如果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厌学情绪,那么对学生的三观发展也有不利影响。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吸引力、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历史在德育中的作用。

二、 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状

(一)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较弱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庞大,且知识点较为复杂,既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还有中国近现代史等,这导致每节课学生要学习的容量较大,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负担。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展开讲述式、灌输式知识传授,这让历史知识变得更加枯燥沉闷,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并且部分学生认为历史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非常巨大的隔阂,时间久远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应该关注未来。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生对历史学习就更加抵触。目前,高中生比较感兴趣的是运动、游戏、电影、电视等,这些娱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与历史学习所带来的疲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呈减弱趋势。

(二)学生对历史学习以间接兴趣为主

间接兴趣是指学生更加对学习结果感兴趣。在高中阶段,大部分的学生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即使对一些不是特别喜欢的学科也会认真地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也是以间接兴趣为主,即使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是单一、枯燥的,但是由于历史是部分学生的必考科目,那么在高考的推动下学生也会认真地学习历史。但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直接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具有直接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如果以间接兴趣为主导推动历史学习,那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主观情绪上来说还是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潜力也会受到局限,从而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正处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

对高中生来说,他们在学习历史时,关注的重点有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背景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关键历史知识。而部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是历史小说或影视作品,这导致他们对艺术化的历史事件更加感兴趣,但这些途径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有限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处于低级阶段。随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深入,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他们在面对历史事件时除了人物、时间、背景,还要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如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当时的时代阶级背景等,他们会通过探究深层次的内涵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一阶段属于高级阶段。

三、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构建高中历史兴趣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生动的知识情境,还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授“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别给他们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教材提到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慈禧太后下令让所有的考试都依照旧制度,并且加设了经济特科以选拔应对经济变化的人才。并且在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实施新政,停止了乡试、会试,并在各个州、县设置学堂。光绪二十七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在选官时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由此学堂选官制度成立。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提到的具体选官程序,制作成简单的动漫或简单的绘画。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漫人物演绎,将清政府后期的选官制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如清政府制定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留学生考试,不同等级者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从而分配相应的官职,那么教师可以在漫画中把留学生选官制度继续详细地演绎。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这一小节的知识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重视哪些官员的选拔?②在选取官员时以文官为主还是武官为主?③“五权宪法”主要指的是哪些内容?④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奠定了哪些基础?体现了哪些思想?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深入研读教材。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让学生自主对问题展开讲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组探究学习落实学习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历史学习中来,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落实学习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以5人为一组,学生可以自主寻找关系亲近的同学或朋友,在组成了学习小组之后,在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展开学习活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小组探究任务,并给学生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在小组中要选取一名小组长记录小组讨论思路以及讨论结果,最后由小组长来进行总结发言。在这一过程中小组长要督促每个组员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遇到重难点知识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科学的指导,从而让学生以正确的思维进行探究。

如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这一课中,教师要先展开整体教学。从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帮助学生构建起本章节知识点的知识框架。在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大致学习内容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先用微课展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如《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的创作者、《共产党宣言》在历史中的影响、地位、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等。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这样的探究任务:请小组成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与传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展开讲解。在布置完小组探究任务后,学生要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到传播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十分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信息归纳概括能力、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随后让小组长对本小组的知识框架进行详细阐述讲解,通过小组之间的分享交流促进小组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三)利用史料丰富课堂教学

根据高中生喜欢通过历史小说和历史电影电视剧来了解历史知识这一点,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课外历史知识点是十分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史料,把史料作为课外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这样可以把学生从枯燥、单一的教材学习中脱离出来。利用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这一课为例,本章节的知识点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搜寻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在“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中有《韩非子》书影的史料,同时还有《韩非子·有度》《礼记·曲礼》这两本书对先秦德治与法治的阐述。而在“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中,有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以及《唐律疏议》等史料,那么教师可以把这些史料用视频、音频、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史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代德治与法治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史料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知识以及史料来对历史现象展开辩证思考。史料与教材知识之间是否有关联?是否有区别?史料对我们探究历史知识有什么作用?史料一定是正确的吗?一定是客观的吗?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史料与教材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并通过问题让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史料,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时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这样对深入挖掘历史现象的内涵有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史料。如在“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与《天圣令》《大明律》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史料,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四)把故事以及热点引入课堂

历史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不仅有时间、人物、地点,历史还是发展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历史的特点在史实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如在教学时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情绪变化等,把历史知识故事化,这样可以让历史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趣闻逸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有趣的历史故事中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不能为了趣味性把故事作为教学的重点,故事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教师所讲述的历史故事要在基于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不能随意编造一些虚拟的情节,这样不符合历史教学理念。

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课中,讲到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提到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商鞅变法”,那么教师就可以把商鞅变法与本课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述商鞅变法的故事。在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学生可以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教师还可以生动地讲述商鞅在变法时的心理活动。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尽管商鞅变法成功,但是他在改革时得罪了当时的太子、太子师傅以及秦国贵族,因此当秦孝公死后,商鞅家族被诛灭并且他自己被车裂极刑而死。教师在讲述完故事后可以把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商鞅最终被处死的结果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从变革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从商鞅的角度出发感受变革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就让政治制度有了更多的人情味。

对学生来说,历史知识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隔阂,但在现实中处处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尤其对中华民族来说历史对现代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还可以把历史与现代热点进行结合,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大多都是较为枯燥单一的理论知识,丰富且有趣的知识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和教师都要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课堂时间十分有限。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构建兴趣社团,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兴趣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不仅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要丰富历史课外活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考古学家”,对文物遗迹背后的故事进行探究,还可以邀请一些历史研究专家展开讲座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故事。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构建历史图书角,图书角中有各种类型的历史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阅读。

在学生参加完课外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展开交流分享大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参与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收获的知识经验与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的文物研究成果、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以这样的形式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激发其他同学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要通过构建趣味历史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还可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重视趣味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史料二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