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障碍对策研究
2022-08-31胡锦
胡 锦
在高中阶段,存在着许多学生已经对物理这门学科拥有了一定的认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思路,而教师便需要根据学生在高中时经常遇到的解题障碍来进行物理素养的进一步培养,让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只有学生提高了解题的效率,才能够使其掌握更加丰富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让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新的认知。同时,学生在解题后也会形成一定的成就感,让学生以合理的方法,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其在后续的学习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踊跃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便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其物理水平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 物理解题思维障碍的原因
(一)思维结构不完善
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物理思维结构不完善,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内容时,很容易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这导致整体知识的建构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掌握知识内容。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高中阶段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并且,学习方式也与初中阶段有很多不同,这导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有些学生只愿意保持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不愿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思考,其不愿深入地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导致其物理知识体系难以得到构建,学生无法从一种全面的思考角度来进行物理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解题过程的正确率。
(二)思维方式不适应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存在着许多物理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具体的物理现象来理解知识点,并且,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相对高中阶段更为简单,学生不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便能够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而在高中阶段,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想要更快地完成教学,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复习的环节,这便导致在平时的课程中不愿意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实验环节,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得知知识的发展和由来,这样无法使其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内容。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学生无法进行理解,便会产生死记硬背的心理,而这种情况的负面作用在解题中便得到了凸显,解题过程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其解题的正确率也无法得到提升,这便导致解题障碍的出现。
(三)不能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
在高中阶段,存在着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定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整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无法掌握知识逻辑规律。在遇到物理问题时也很难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这样学生的解题思路便无法得到构建。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教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解题思路的确立,只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而没有向学生讲述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题。长期下去,学生也只会习惯于套用公式来解题。这种机械式的解题思路会导致学生无法变通,当题目发生一些改变时,还是无法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四)知识的负迁移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十分重要。所谓知识迁移,便是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来联想、构建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的过程更加容易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并且,若是学生运用了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其也能更好地打破思维定势,强化其物理思维能力,在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便会更加顺利、高效。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便导致学生的解题过程产生较大的障碍,进而导致其解题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五)学生个人情绪问题
根据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心态和情绪的影响。若是学生在学习时长期处于焦虑或是过于轻松的状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在解题时会认为此过程十分困难,长此下去,学生在面对同类型的习题时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这便从根本上对解题效率的提升形成了阻碍。
二、 高中学生物理解题思维障碍与教学策略研究
(一)定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在高中阶段,物理这门学科所设计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教师需要认识到其实际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这部分学生大多都会对新出现的知识点产生陌生的感觉,很难主动地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教师便需要定期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构建起系统且完善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尝试着将零碎知识构建起来,使其以一种更加宏观的思考角度出发来进行课堂学习。
例如,在讲解运动的描述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起知识构架,让学生观看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其对知识的认知,构建其认知结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思维导图的内容编入学案,让学生来补全内容,使学生经历自主思考的过程。并且,在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的过程认识到知识点的不同,通过对比与辨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记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和理解。
(二)全面落实实验教学
在物理课堂中,实验教育环节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实验时,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直观的情景,使其根据自己的感官而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在如今高考内容中,实验题也占据较多的分数。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实验活动的展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许多学生抽象思维偏弱,这种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解题效果,很容易会产生思维障碍,而为了减轻这种情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教师便需要在开展实验时让学生认识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规律和知识逻辑规律的总结,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的过程,更加真切地感受物理知识,全面理解知识的来源和发生过程。因此,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性的知识时,便需要全面落实实验环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来进行实验报告的总结,使其通过总结的过程对可能出现题目进行分析,引发学生进行回忆,使其逐渐认识到实验的整体过程与题目之间的密切关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题目、理清解题思路,这样学生便能够在长期的学习中认识到题目中的关键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以此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在学生整体的学习过程中,物理概念相关知识十分重要,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入地挖掘物理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使其尝试着从多种思考角度出发来对物理概念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重视概念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将概念的学习全面融入教学环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直观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思考,了解物理探索的整体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物理学史相关内容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以此来实现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生活场景对学生进行引出,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的由来和应用,使其对物理的总体学习过程产生全面的认知,通过现象来进行抽象知识的记忆,这样便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使得解题过程更加高效、顺利。
(四)克服心理素质障碍
在高中阶段,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存在着一些心理焦虑问题,学生因高考担负着重大的学习压力,因此,教师便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时刻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重点关注一些心理焦虑的学生,并且还需要全面促进家校之间的联系,尝试着与家长联手,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心中的压力进行释放。同时,在课堂学习时,教师也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通过完成一项项学习任务而获得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勇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时刻观察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时,若一些学生出现走神的情况,教师便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教学思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形成认真学习、专注听讲的良好习惯,以合理的方式来延长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热点话题在课堂中进行提出,并在其中渗透物理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情景的展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逐渐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克服物理解题障碍。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解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便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在这其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看待物理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思维锻炼,让学生能够一题多解。并且,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也可以为学生渗透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不断地转化学习思维,积极主动地探求新颖的解题方法。以此便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解题意识和解题思路。
例如,教师在讲解减速运动相关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通过正面思维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但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教师便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以其他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方法来看待问题。比如,对物理问题:“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在最后三个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是多少?”在进行题目分析时,若是学生根据匀减速运动的概念来进行问题分析,那么便无法得到结果,而若是学生尝试着转换解题思路,将题目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以逆向的思维来进行解题,那么便能够得出问题的结果,这种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逆向思考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进行各类题目的解决。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便需要强化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促进其对物理问题进行创新,以多元化的思考方式顺利地完成解题过程。
(六)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在学生进行解题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使其通过审题的过程来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在整体的解题过程中,审题过程十分重要,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审题方法。比如,在物理题目中,选择题是最容易得分的类型题,同时也是失分最快的题目。在为学生讲解选择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多向学生讲述解题技巧,全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这样更加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和物理素养的发展。在高中阶段,选择题的内容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理解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在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向学生渗透丰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在解题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以认真仔细的态度来对题目进行分析,将题目中所存在的条件进行罗列,使其形成认真对待物理题目的意识,避免其因为粗心而失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在面对选择题时,常常会在两个答案中犹豫不决。并且也有很多学生反复地更改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一个观念,第一选择的选项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正确的,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做题自信心,坚持第一选择,只有在有足够理由确定第一选择错误的情况下,再更改自己的选项。教师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来树立做题自信,并为学生讲解排除法、特例法等解题技巧,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的技巧前提下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地完成题目,为后面的习题留出更多的时间。
(七)引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
在解题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学生只愿意运用惯性思维来进行解题,不愿进行深度的思考。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会逐渐变得固化,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甚至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对学习思维进行发散。
例如,教师在讲解例题:“一辆货车质量为,正在匀速行驶,货车后拖着质量为的货物,货物在中途掉落,货车行驶距离为时才看到货物掉落,之后便停车,在完全停止后,货车与货物之间的距离是,求解。”在分析题目后,许多学生想到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进行解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种方式较复杂,步骤十分烦琐,于是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得到结果后,用另一种思路来进行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功和能相关知识来理解题目。在分析题目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货物在没有牵引力的情况下,阻力与质量成正比,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货车与货物距离为时,货车做的功等于货物在间距为时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后,学生便会发现另一种解决方式,在这种思路下,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计算出答案,省去了许多烦琐的步骤,这样学生便能够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不同题型时,需要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避免学生产生惯性思维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破解题障碍。学生出现解题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学生思维结构不完善、思维方式不适应、不能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知识的负迁移、学生个人情绪问题这五个方面,之后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相关的策略,包括定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全面落实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克服心理素质障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引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这七个方面,希望文章的内容能够对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