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研究
2022-08-31姚永霞
姚永霞
批判性思维强调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从一种观点,在辩证分析以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并在不断发展中动态调整。初中阶段学生阅历尚浅,且初中阶段是人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必要。语文学科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带领学生认识世界、建立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其中语文阅读课堂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与反思。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更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在阅读课堂上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恰好与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审美体验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在语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之上,致力于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
一、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语文学科的存在不仅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还会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感受人文知识的魅力。批判性思维更能让学生去深入理解人性,让学生可以更理智地思考和面对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语文阅读涉及很多开放性的话题,需要学生拥有创新想法,批判性思维恰好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学生语文阅读拓展思维有很大影响,让学生意识到语文阅读的价值。
(二)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创新意识,而创新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存在,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有益,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有一定作用。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课堂的印象,对学生辩证看待事物有很大影响,这都为学生的创造力打下基础。
二、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上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初中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不够。初中语文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存在片面认识,没有真正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对初中生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较为肤浅,没有建立起批判性思维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联系。教师过多关注语文阅读的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案时忽略了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②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发力度不够。当前初中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虽然很多阅读题目是开放性题目,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过分看重标准答案,认为教材给出的参考答案是最标准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从参考答案出发进行授课和拓展,教师从其他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情况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认为参考答案是最好的,从而会潜意识放弃自我思考而选择从参考答案角度思考问题,最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③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缺少计划性。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批判性思维无法进行客观考察且批判性思维很难体现到语文阅读成绩上,因此教师虽然知道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为了较短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依旧会选择建立起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④学生没有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受学习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初中生并不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质疑,往往会依从教师观点去思考问题,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和提出与教师不同观点的勇气。初中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求知欲不够,缺少主动探究和主动阅读的意识。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普遍将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会完全听从教师观点。长此以往,学生养成完全听从教师的习惯,不会反驳和质疑教师观点,这就限制了学生思考,影响着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传统教学模式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且将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唯一标准,加上教师的精力和课堂时间有限,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成绩且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②语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很多语文教师缺少对批判性思维的系统认识,自身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这就很难在教学课堂上形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正确引导。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很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对学生的疑问也并未做到一一解答。③语文教师阅读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老套,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依旧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缺少互动,学生也并未实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评价方法也比较死板,并未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考察标准,这就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忽视。④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知识参差不齐且没有做好培养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准备。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较强,由于自身的语文阅读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很多知识并不太懂,会认为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在课堂上会担心害怕其他同学嘲笑自己笨等而选择不提问题;有些同学提出问题,但是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或者解答得不到位,会导致学生对提问题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会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培养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批判性思维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学校来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培训等方式,让教师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维;学校还可以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让教师去参加相关的学术论坛,去其他学校观摩学习优秀教师讲课;学校还可以对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训练与考核,确保每一位语文阅读教师都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对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去摄取批判性思维相关知识;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主动学习新型教学手段,去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观察并总结所授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与学生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第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批判性阅读思维,搭建起批判性思维与语文阅读课堂之间的联系。批判性阅读是在对阅读材料存在质疑的前提下去分析课文,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观点保持质疑。为此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做好备课工作,深入研读阅读篇章,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从多角度给出答案;在授课阶段,教师则应该有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课上借助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展开头脑风暴,让学生意识到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且课文观点并不一定正确,让学生对篇章人物、主题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帮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不断探索真理。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遵循的原则
为了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遵循一定原则。
教师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教师需要遵循民主性原则。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离不开师生良好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时刻从学生角度出发,倾听学生想法,让学生随意发挥、表达观点,通过设置提问思考环节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②教师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每一位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思想上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去互相分享对篇章的理解,互相探讨文章细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化,还要重视篇章的差异化和自身差异化,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③教师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不盲目接受已有观点和看法,这就要求课堂氛围尽可能的轻松,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教师设计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互相讨论发表个人看法。
学生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学生要遵循文本为王原则。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质疑都要以熟悉篇章内容为前提,与学生展开的讨论以及得出的结论都要从材料出发,切不可做脱离材料的遐想。②学生要遵循理性原则。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要理性地去看待教师表达的篇章观点,也要理性地看待材料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比如在学习《花木兰》这一篇文章时,学生不仅要看到花木兰英雄的一面,还要通过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去品味花木兰的少女情怀,看到花木兰的俏皮活泼。③学生要遵循自我反思原则。不断进行的自我反思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必要环节,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可以反复阅读文章,思考已得出的结论是否有改进的空间。在遇到自己观点与其他同学观点不一致时,学生不能盲目下定论,要在文本的前提下,去仔细倾听其他同学观点并反思自己观点,做到在反思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自我观点。
(三)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变
第一,语文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先去提高学生推理判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需要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去探究以培养学生研读材料、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置续写或改写结局等教学任务,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给予学生阅读材料并不是权威不容改变的暗示,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拥有自我观点的重要性,从而锻炼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第二,语文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质疑文章观点。质疑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前提,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授课过程中,要去保护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认真积极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课文中很多问题是隐藏的,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教师需要提高灵活应对课堂变化的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各个问题,教师不仅要耐心对待,还要巧妙化解尴尬,避免提问题同学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
第三,语文教师需要去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工作其实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材料本身,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建立阅读材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作为阅读课堂切入点,让学生意识到文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扩大学生思考范围,给学生启迪,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生活经验与感悟,实现学生个人行为自我调节的目标。
(四)教师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师需要去改变以往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此之前,教师需要去多次研读语文教材,对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篇章语言表达形式等进行全方位了解,选出初中教材中适合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课文,借助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篇章语言表达形式等方式去打破传统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以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科学分析学生的质疑,教师可采取以下四个教学策略。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放大篇章“矛盾点”的策略促进学生思考。作者为了使文章更吸引眼球,往往会设置“矛盾点”,让文章更有看点,实际上矛盾点恰恰是文章的看点,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从“矛盾点”出发,让学生去感悟矛盾背后的统一,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事件价值等。首先,教师需要提前备课,不仅要理清文章脉络,还要去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尽可能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设计,而不是全部跟随教师用书的思路授课。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较多思考时间,让学生去主动发现并缕清文章的冲突点,主动提出质疑。最后,教师要积极正面地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忽视任何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这能显著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教学法,可通过提前预设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教师可以多多设计带有悬念的问题,尽量避免“是不是”等简单问题,以重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采取对比教学模式,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同学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去搭建起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比新旧知识发现差异,锻炼学生发生差异点与矛盾点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从不同维度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三,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搭设学生之间有效沟通桥梁。现阶段教学课堂都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创建师生高效互动课堂。比如,教师可以从文章中剥离出辩论话题,供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上举办辩论赛,让学生去表达观点;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给各个小组讨论的话题供小组成员去讨论分析,在集体智慧下得出小组讨论结果。
第四,教师需要完善评价机制,创建多元评价模式。传统课堂过于看重学生的阅读成绩,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新型课堂下则更重视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自尊心普遍较强,更喜欢受到夸奖等积极正面评价,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多元评价方法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进行激励性评价,在阅读教学课堂,要多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潜能,让他们去表达观点;教师要进行实质性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表现情况进行一对一针对性点评,督促学生完成阅读课堂作业;教师要进行延迟性评价,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或观点,教师不应该马上给予回应,而应该学会倾听,给学生时间去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最终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阅读基础给予恰当评价;教师要进行期望性评价,鼓励学生,让他们产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进行盘点性评价,在每节课堂结束以后,教师都要去整体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给学生指出日后的学习方向。
四、 结语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分析信息并利用信息的技能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这就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要对摄取到的信息保有质疑态度,理智进行分析并合理利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是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表达个人观点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担,给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处理信息、批判性地看待社会事件打好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开拓创新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