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
——让家园合作更有效
2022-08-31李晴
李 晴
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家园共育新局面的打开,是学前教育信息化改革、多维度革新的必然趋势。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字化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普及的未来趋势,能够实现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从纯粹的技术操作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水平转变,对家园共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最终实现优化家园共育质量的目标。所以,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要依托于现有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集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等为一体的数字化、智慧型家园合作模式,以“三微一端”等多元网络平台为主要传播载体的门户平台,将家园共育内容以图片、影像、绘画、文字等以无缝隙、多触角的多元组合形式呈现,整体纵深家园共育空间、提高家园共育水平。
一、 网络信息技术对家园共育的积极作用
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工作实现了历史新跨越,家园共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与互联网技术之间融合深度、广度大幅增加,家园共育必将朝着“共管+科技”的方向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方法,从园区管理者、幼儿教师、家长三大主体联动共育角度,全面实现从校园事务管理、校内外资源拓展、校园活动等一体化模式,突破传统家园共育面貌,全新构建数字协同育人空间,纵深家园共育在时间、空间等的维度,最终彰显出协同育人过程信息化的新建设态势。
(一)提供多维家园共育平台
网络信息技术的主要优势特征之一是强大的包容性,确保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摆脱传统模式单一化的局限性,将共育内容、方式与自媒体等互联网领域实现高度融合,以跨界重组的形式实现校园数字化学生共育。家园共育可以在多维平台之上(如国内的微信公众号、一起长大、智慧树;国外的NICK、Project of Bridge、Watch Me Grow、I See You),将门户系统、园务公开、园方VOD系统、园内外资源库、自助式办公信息服务系统、家园通工程等内容形成一体化生态链,将家园共育的内涵、内容、空间无限扩张化,更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实现全过程、全域式育人模式。
(二)丰富多元育人内容
以数字化、智慧化为优势特征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园方管理者、教师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信息沟通的桥梁,成为家园共育工作与交流的新载体,其媒介优势非常典型,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拓宽了工作的渠道,呈现出家园共育工作、管理等的网状辐射性传播结构,使得家园共育内容传播和交流更为多样化。“互联网+”下的家园共育可以确保幼儿院内一日常规活动情况、园方安全、餐饮情况等信息传播途径得以改善,拓展信息来源。如,学校借助互联网之力,以“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媒介,开启“抖IN幼儿园”等公众号或直播平台,将新兴网络宣传平台与家园共育活动结合,推进优质内容创作传播,开启“家校双方”与“信息技术”互动新路径,以虚实结合的形式突破了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形态迥异的家园共育活动、内容等呈现出流光溢彩的全方位开放状态,能够充分体现出高水平协同育人格局和特色。
(三)增强了多方责任意识
著名学者爱普斯坦(J·Epstein)认为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核心要点:“分开责任”与“共同责任”。传统家园合作以“分开责任”工作模式为主,家长和园方缺乏有效沟通,甚至某些时候呈现出像个隔绝的零交往状态;在幼儿教育的问题上责任割裂,对其施加的教育影响产生错位、排斥、抵消,或者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产生尖锐冲突。在网络信息技术下,家园共育从“分开责任”迈向了“共同责任”,在便捷、多维、高效、开放式网络环境中,实现了一致性教育目标、教育幼儿的责任划分、教育内容的相互协助等,教育各方对幼儿的教育责任投入加大,推动着家园正向教育作用最大化。
二、 网络信息技术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家园共育、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园方管理者清醒地看到了家园共育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顺应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为幼儿园数字化家园共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家园共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家园共育机制尚不成熟、家园共育网络平台功能使用匮乏、家园共育相关方成长动力不足等,阻滞着家园共育质量的提升。
(一)家园共育机制尚不成熟
“共育”意指家园双方要基于幼儿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协同育人活动,只有双方树立共同责任意识,才能在推动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上形成强大合力。但是,受传统家园共育思想的影响,信息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尚未形成健全、一体的全方位融入机制,家园共育的空间壁垒和行政干预等问题较为严重,与数字化工作整体发展规划尚未完全接轨,最重要的问题是缺少中长期规划。另外,幼儿园出台家园共育工作规划短期居多,缺乏针对性较强的长期规划,尤其是针对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字化、智慧化建设规划尚未出台,对家园共育重要内容,如幼儿园学生管理系统、家园服务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建设思路不清晰,个性化服务亮点、热点极少,信息化、物联化程度偏低,极大制约着家园共育质量的提升。
(二)家园共育网络平台功能使用匮乏
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家园巩固以多种网络平台为载体,使得传统家园共育从单向信息传播转向智慧互动时代。但是,目前在家园共育工作之中,数字化应用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平台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和使用,具体表现为:首先,数字化平台信息功能的问题。现有网站建设中涉及的家园共育内容、信息多为静态,缺乏实时维护,专业管理软件的利用率不高,表现出“呈现内容保守被动、体系性差”等特点。其次,数字信息共享性差。家园共育内容的相关媒体介绍描述千差万别,园所符号和园方特色不鲜明,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关键词建设协同育人脉络,园际资源、信息的基本数据库与家长端口的共享、链接等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不足。
(三)家园共育相关方成长动力不足
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家园共育的顺利展开离不开业务熟练、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建设、维护队伍,从现有家园共育队伍来看,专业化水平偏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够全面、熟练;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园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灵活且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入制度至关重要,但是现有人事制度导致幼儿园缺少专门的家园共育专职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现有兼任的保教教师安于家园共育现状、停滞不前,难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大刀阔斧般的创新和改革,难以调动全部教职工的智慧开展创新型、创造性家园共育工作,导致家园共育工作从“自建者”向“他建者”的转变意识差,缺乏全体家园共育相关方主体责任意识的激励机制。
三、 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家园共育优化策略研究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提高、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之下,各类幼儿园逐渐意识到家园共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性,纷纷争创智慧化、数字化家园共育模式。幼儿园应借此契机,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加快推动数字化、智慧化家园共育工作的步伐,树立家园共育协同育人理念,化力为形,化实物为育人合作内涵,化实物为育人合作精神,打造虚拟与真实共生、变化与稳定共存的家园共育模式。
(一)科学规划,加强家园共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家园共育创新模式的打造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等显著特点,在各个环节均需要站在全局高度合理考虑协同育人内容,以先进的、实践性较强的教育理念打造家园共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加强建设队伍的教育理念革新,完成家园共育数字化专项行动规划的落实,谋定而动,减少协同育人的盲目性、无序性、随意性,确保合作整体的智慧化、高质量;其次,强调校园硬件和软件的均衡发展。在传统的家园共育中,总是以幼儿园教师单方面与家长主动沟通、交流为主,形式为家访、家长活动周等,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所以,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中,幼儿园要“兼顾硬件和软件通力建设、均衡发展”,以最经济的硬件投入和最大的软件效果实现家园共育数字化基础设计的完备和成熟,为虚拟空间下家园共育的推进夯实技术基础。
(二)家校联动,描绘数字化协同育人愿景
互联网给予每个主体充分表达的机会,受众由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变为传播者,受众反客为主,从被动走向主动,利用自媒体工具逐步深度参与其中。所以,家园共育的活动要基于鼓励全校教职工共同对数字化协同育人愿景的描绘、开发之上。学校要将协同育人数字化内容进行专业处理,如将已有数字化家园合作内容增加手机WAP主页配套发布功能,将个体手机与信息化触摸屏终端作为主要接入手段,把协同育人最新理念、政策精神等静态信息的搜索与校园活动直播等动态信息结合,甚至可以把多媒体资源下载、协同育人虚拟衍生品的设计与开发纳入其中,增加家长参与校园事务的黏性。
(三)理顺全责,破解“园主家客”关系定式
根据爱普斯坦(J·Epstein)相关理论,权责统一、共同担责是新时期家园共育局面革新的内在诉求,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协同育人上要取得教育一致性,革除责任推诿、目标模糊等问题,彻底专项共同责任。
首先,强化幼儿家长对园方教育教学的责任意识。园方通过家长学校、在线培训等途径使得家长清晰认识到家园共育一致性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幼儿园可以丰富信息技术之下的多方对话,在传统的讲座、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基础上,鼓励家长用视频、动画等方式反映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表现、独立自主能力的表现等。另外,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家长从“服务”型学前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鼓励家长以主体姿态参与到园方规划、教学工作等话题研讨之中,以不间断的形式促使家长自我生成主体教育意识。
其次,幼儿教师和园方管理者应从教育的“主体性”全面回归到“主体间性”。平等参与到幼儿园工作是新教育理念对家园共育的呼声,此时的幼儿园教师、园方管理者和家长都应作为能动主体,化“主客关系”为“主体间关系”,摒弃传统主客式僵化家园共育观。
(四)共建共享,促进家园共育资源开发
首先,Web2.0是全新的信息沟通交流时代,更为注重用户之间的高效交互,其中的“人际互动”优势更为明显,所以,幼儿园和家长应增强网上平台功能的共建共享、功能开发,在家园共育网络平台上全面实现用户之间“全通道式”互联互通,打破微信群、QQ群、家园通、官方网站等平台之间的壁垒,设计灵活跳转的互动界面功能,实现各个交流平台内外连通性结构的充足。此外,也可以开发新型的互动方式,运用如BBS、RSS、SNS等信息分享服务软件,弥合家园共育的“数字鸿沟”。
其次,家园共育依托于丰富庞博、内容多质多维的教育资源,其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全园师生、家长和社会,所以构建家园共育教育资源云平台,激发师生、家长、社会共建共享意识,实现高效智能的协同育人数字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全面推行。幼儿园要凝聚多方智慧,开发适合本园家校共育现状的数字教育资源云平台,实现一体化、一站式搜索、查阅、审批、上传下载、智能推送、资源共享、交流沟通等强大功能。以教学活动展示为例,幼儿园可开发新生代教学云平台,探索MOOC在线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微课碎片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将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开展、实施现状、信息技术与五大领域教学、科研活动等内容向家长、社会推送,以教学全新面貌辐射、带动家园共育和不断创新。
四、 结语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与家园合作之间的交融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现代教育即为信息技术支持之下的深度教育、全方位实施、全人员参与的过程。幼儿园应积极依托于幼儿园内部网发展、持续优化数字化协同育人环境,对可利用的园方内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分析登载;科学规划,加强家园共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家校联动,描绘数字化协同育人愿景;理顺全责,破解“园主家客”关系定式;共建共享,促进家园共育资源开发,实现协同育人的数字化、智慧化,拓宽协同育人活动维度,丰富多方育人特性,提高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