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究
2022-08-31胡静静
胡静静
从本质上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中学“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随着学生社会阅历以及身心发育的越来越丰富,他们的思维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尤其是面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现实,他们会面临许多问题,不仅有学习的压力,还有生理发育的烦恼等,这些均需要依赖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解决。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已然取得成效,然而还存有一些问题。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教师也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文章阐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以期为之后开展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李秀明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中表示,在进行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教师就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同时还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重视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一来,才会让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得以加强,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尹晓军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缘何多数“兼职”:兼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表示,现阶段,中学心理健康老师普遍存在“高工作量”兼职情况,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岗位职责不够明确。基于此,对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职责给予明确,配齐心理健康教师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蒋丽娜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性探究》中表示,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绪具有比较大的波动,同时伴随着学业繁重,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就是毋庸置疑的,这才是支持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举措。
谭鑫和彭玮婧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省际政策比较:基于31省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中明确,教育政策对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对多个省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充分研究分析,从而得知,各个省份政策都以心理育人体系的建设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教育渠道,并且在政策开展的力度、教师团队建设的力度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根据上述学者研究表明,在高中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与此同时,对心理健康教师具有一定的要求。
二、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符合现阶段高中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现实需要。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与其他学段的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并且高中阶段就是学生人生的关键转折期,对他们之后的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需要面对生涯与学业的双向选择,他们时常置身在一种高压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一些高中生不会主动找老师寻求帮助,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培养自身善于思考与观察的良好习惯,及时地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还需要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针对性比较强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果高中生存在困难,教师可以积极地帮助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并且学会分析现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这不仅是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以及学习中的需求,与此同时,还是在心理建设方面的内在需求。
其次,迎合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要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有着一定的创造性,在不同班级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要求也略有不同。为了有效地制定出符合中学生的教育方法,高中心理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学习与练习的形式,从而提升自身敏锐的觉察能力,在与学生进行交流过程中,在发现与创造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三、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高中时期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他们在面对期末等一些大考时更会表现得非常焦虑。高中时期的大多数课程都比较抽象复杂,部分学生通常难以快速地理解和领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要挤占大量课外时间补足课业学习,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但在此种情形下,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还是会运用强制性的形式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往往会触发学生的叛逆心理,甚至会激化师生矛盾。其次,高中时期的学生除了非常渴望获得老师的认同之外,也希望可以获得同学的认可。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本身不懂得正确的沟通形式,往往难以和他人形成融洽的关系。即使一些学生意识到需要修复同学之间的关系,但因不知道该怎样展开交流与沟通而显得无所适从。再次,还有一些严重现象就是少部分学生出现早恋,但他们的心智却很难应对早恋问题,从而会迷失自我,乃至滋生出旁生问题,如校园暴力等。最后,学生在成长中的迷茫,手游的诱惑等也使得青春期的他们变得焦躁不安。
(二)成因分析
1. 高中生自身原因
高中生自身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他们处在一个面临高考的重要时期,还处在青春期,往往会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够完善,缺少对自己的认知,也不会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及缺点,与此同时,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并不了解,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在面对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时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等。家庭就是学生的港湾,同时还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就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一个自信乐观的学生。基于此,家长应该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学校还是中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及教师展开交流,从而获得自身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譬如,学生刚进入中学无法适应校园环境,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养成胆小的性格;学生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存在贫富差距,也有可能使得他们形成一种孤僻的性格等;随着高考压力的增大,高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过程中,学生很有可能存在压抑与焦虑等各种不良的情绪,还有部分高中学生受到周围学生不良风气的影响,譬如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只看重自身想法,往往忽视集体的利益,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成长为没有大局观念、自私自利的人,甚至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基于此,学校领导需要对高中生思想方面教育予以一定的重视,多开展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讲座,做好中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班主任教师也应该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动态,防止他们由于沉迷网络游戏而走上歧途,还需要多爱护以及关心学生,及时心理疏导存在不良情绪的高中学生。
四、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策略
(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
对德智体美发展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良好的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就是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现阶段,对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阻挠,倘若知识依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满足当代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充分结合,通过此种方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平台,该平台并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与其他方法相比较,该形式容易受高中生的欢迎,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从教学创新层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利用此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筛选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在班级建设与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与班级建设过程中都含有非常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需要深入地挖掘这些因素,在学科教育以及班级建设过程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班主任教师需要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展开班级管理工作,譬如,组织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高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也需要主动积极地渗透心理学知识,用于创新,敢于实践,从而获得在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例如,各科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充分结合教材展开记忆策略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是广泛的,其中主要涉及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从完善以及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来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氛围的创建等。从优化与完善学习的内部因素来看,主要包括学习策略的训练以及学习动机的激发等。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师师资的建设
在中学开展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正确全面地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运用资源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一些交流与教研的机会和平台,为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最大限度地提升此门课程的有效性与专业性,在面对中学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在此期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学校为了能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并且提供一些研讨的平台与机会,在相互交流过程中遇到问题,充分发挥专家督导的作用,及时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2. 在实际工作与学习过程中,学校应该关心心理教师,关注他们的个人情感因素,并且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展开沟通,确保督导与研讨等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活动的针对性。通过实施各种措施,给予心理教师一定的帮助,让他们学习以及了解更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为了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时间展开学习,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为有效解决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遇到的问题铺垫基础,基于此,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是否能够有效激发主题的内在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该价值主要产生在教师本身所了解的教学技能与人文修养等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心理健康教师往往更加关注校内外实践活动举办的动态,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专家讲座以及技术培训等专业方面的活动,不断地丰富知识,使得自身的专业水平获得稳固提升。
(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学校周边社区、社会心理专业机构等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心理拓展活动,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少年文化宫等社会公共文化场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
由于父母经常在外面工作,父母跟孩子的沟通交流时间较少。家长不能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孤独、心里缺乏安全感,亲子陪伴缺位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内在丰富的孩子,所以孩子到网络中寻求存在感。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重大活动,见证学生成长的幸福时刻;利用微信、QQ开展家长课堂,让家长成为智慧父母,把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才能够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要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家庭教育技巧和方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家长需要积极参与社区市民学校文化活动,接受来自社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在社区教育专家的指导下改进家庭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心理教师需要注重在高中阶段的课程教学,放眼全局,正确对待课堂教学的目标,按照我国社会经济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最大限度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主体的主动性,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教学,全力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